基本信息
書名:經典美食圖說:絕色美食
定價:28.00元
售價:16.8元,便宜11.2元,摺扣60
作者:黃道京
齣版社:上海文藝齣版總社,百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7036005
字數:
頁碼:30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經典美食圖說”係列叢書。收入有關中國美食的傳說、典故、趣聞、故事數百則,係統介紹瞭眾多中華經典美食的曆史淵源、風味和鮮明特色。其中《絕色美食》專講特色菜肴,讀者可以從中真切品位和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曆史神韻與經典美食的傳統精華。書中還附大量珍貴圖片和經典菜譜,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為海內外遊客、食客提供閱讀和品嘗的方便。
目錄
皇城餑餑氣派大——正明齋與京八件
沙窩門處有黃金——裕順齋與焦排叉
通州大順齋——清真食品糖火燒
慈禧求方法海寺——京滬名産茯苓餅
手足分閤“十八街”——桂發祥麻花
天津武清說杜氏——楊村糕乾
燒餅煮餅話三晉——山西餅食
厚道仁心世留香——乾生元棗泥麻餅
韓世忠得計定勝糕——五芳齋糕點
外行開店創——豬油百果鬆糕
姑蘇名食落申城——上海糖芋艿
碧油煎齣嫩黃深——淮安茶饊
常熟城裏話蕭統——石梅盤香餅
天平山下範仲淹——蘇州白印糕
锡山腳下說香蕓——金剛肚臍
弄拙成巧“方天順”——烏鎮姑嫂餅
呂洞賓乞討施救——紹興香糕
香風吹遍安慶城——麥隴香糕點
江淮故地說宋祖——壽州大救駕
孫權嫁妹傳婚俗——福州禮餅
福州城裏說戚公——福州光餅
哪吒鬧海留美食——鄭州龍須糕
龍蓋寺前說茶聖——竟陵蔥香餅
靈泉寺中說蘇軾——西山東坡餅
曆史悠久話重陽——江陵九黃餅
廣州西關——陶陶居月餅
佛山腳下話美食——閤記盲公餅
因禍得福闢蹊徑——昭平薏米餅
大小三峽會巫山——秀山雪棗
樂天刺史傳廚藝——香山蜜餅
詩聖病食雲片糕——雲陽桃片糕
辨識忠奸不染塵——陝西水晶餅
冰糖紅果救貴妃——冰糖葫蘆
京城街巷灌香糖——北京糖炒栗子
白公夢遇胖荷囡——蘇州焐熟藕
吳越楊梅冠天下——佳果話楊梅
如以絳紗裹甘露——奉化水蜜桃
秀水名湖煙雨樓——嘉興餛飩菱
玉雪為骨冰為魂——超山梅子
關外人參雙瀆藕——湖州雪藕
琉璃葉底黃金簇——塘棲枇杷
老奴少僕瞞惡主——金絲琥珀蜜棗
一縣雙貢名氣大——平湖糟蛋、三白瓜
芒碭山麓一明珠——黃河故道碭山梨
西域仙種播江淮——懷遠安石榴
硃顔低枝映美人——漫說櫻桃
芳村花地燕銜來——廣州花地楊桃
陸績辭官未懷橘——廣西橙黃橘綠時
艷冶豐姿百果無——龍眼桂圓
餘香飄蕩耐追尋——北流荔枝
童子射日製天狗——恭城柿餅
碧樹離離金彈垂——廣西黃皮果
逼上梁山斷仙根——重慶梁山柚
蜀相采果退魏兵——城口獼猴桃
人暮晴霞紅一片——臨潼火晶柿
火焰山下美漿果——吐魯番葡萄
紫禁城中話慈禧——北京金糕
金鞦時節話重九——重陽花糕
魏徵孝母煮玉露——百草梨膏糖
糕點師傅坐店堂——上海老大房董糖
觀前街東采芝齋——蘇州糖果
人傑地靈機緣巧——孝感麻糖
八桂飄香說木樨——桂林桂花糖
春來新葉遍城隅——柳州橘絲糖
醬菜換得黃馬褂——北京六必居醬菜
醬佐鹽梅調鼎鼐——北京天源醬菜
落第舉子開醬園——王緻和臭豆腐
白居易斷“”案——忠州豆腐乳
清宮禦酒齣玉泉——菊花白與蓮花白
杜康村中有酒仙——杜康酒
洋河古鎮美人泉——洋河大麯酒
嵇山門外酒缸山——紹興黃酒
赤水河畔覓甘泉——四川郎酒
李白西岩一局棋——太白酒
赤水河畔說——貴州茅颱酒
洞庭山上說阿祥——碧螺春茶
獅峰山下話乾隆——西湖龍井茶
陸羽茶經載赤城——華頂雲霧茶
傳奏吳興紫筍來——顧渚紫筍茶
齊雲山坡蝙蝠洞——六安瓜片茶
武夷岩茶傳佳話——福建大紅袍
洞庭湖上話二妃——君山銀針茶
消暑還飲鷺鷥藤——金銀花茶
年年葉共周天轉——濛山頂上話仙茶
通州城中鬍青天——南通甜炒麵
江南四月話孫臏——杭州烏米飯
香糯可口色澤艷——五色糯米飯
海南島上三月三——苗族五色飯
一聞銅盞熱中寬——信遠齋酸梅湯
三鞦桂子壓群芳——桂花鮮栗羹
佳膳膏湯帝王誇——河南武陟油茶
山野郎中救八哥——羅漢果與羅漢湯
議論小吃生禍端——梧州冰泉豆漿
喜食仙女贈羹湯——侗傢油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讀起來完全沒有一般食譜那種枯燥和刻闆的教條感。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嚴肅的烹飪知識,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故事綫中。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關於特定菜係曆史演變的小篇幅,它們不是生硬的知識點堆砌,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充滿瞭煙火氣和人情味。比如,講到某一道地方名菜的起源,作者會花大篇幅去描繪那個地方的風土人情,當時的食材獲取難度,乃至做這道菜的傢族成員之間的有趣互動。這種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一道菜怎麼做,而是在一個老者的指導下,親身參與瞭一場關於美食的“口述曆史”。書中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遣詞造句既不失典雅,又不會過於晦澀難懂,即便是描述復雜的烹飪技巧,也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輔助理解。讀完整章,閤上書本,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堆步驟,而是一個完整的場景和背後的情感鏈接,這纔是真正高級的美食寫作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一個普通烹飪指南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與味道”的文化研究報告。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在探討很多傢常菜的時候,會深入挖掘其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功能——比如某道菜如何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成為傢庭團聚的象徵,或者在某次重要的節日慶典中扮演瞭怎樣的禮儀角色。這種宏觀的視角,讓原本平淡無奇的“傢常便飯”立刻擁有瞭厚重的曆史感。閱讀過程中,我不禁停下來思考,我們現在追求的“效率”和“新奇”,是否正在讓我們失去對那些需要時間沉澱的味道的耐心?作者對傳統技藝的記錄,尤其詳盡,他沒有使用現代廚具的便捷說法,而是堅持描述那些需要長時間揉捏、發酵或慢火煨煮的過程,強調的是“慢”的力量。這種對傳統的堅守和記錄,使得這本書在信息快速迭代的今天,展現齣一種近乎“檔案”般的珍貴性,它為後人保留瞭許多可能正在消逝的飲食文化密碼。
評分我必須要提一下這本書在視覺傳達上的獨到之處,它的圖片處理方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反套路。如今市麵上太多美食書,為瞭追求所謂的“誘人”,照片總是過度飽和、過度修飾,結果食物看起來像塑料模型。但這本書裏的影像,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綫。它們的光綫運用非常講究,很多照片采用的是側光甚至逆光,目的似乎不是為瞭讓人垂涎欲滴,而是為瞭展現食物本身的“肌理”和“結構”。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米飯粒的邊緣、肉類縴維的走嚮,以及湯汁在光綫下摺射齣的那種自然的光澤,沒有一絲一毫的矯揉造作。這種剋製而精準的視覺呈現,反而讓真正的美食愛好者更能體會到食物的本質美。更妙的是,有些篇章甚至配上瞭那個時代製作用具的素描圖,那斑駁的鐵鍋、厚重的石磨,與最終呈現的成品形成瞭強烈的對話感,讓人深刻體會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老智慧。這套審美體係,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拒絕瞭膚淺的迎閤,而選擇瞭對食物本體的尊重。
評分我特彆想點贊的是這本書的知識結構和行文邏輯,它並不是簡單地按照“前菜、主菜、甜點”這種西式菜單的順序來編排,而是仿佛按照季節的更迭或者地域的遷徙來組織內容,充滿瞭動態的美感。每進入一個新的章節,都會有一種進入新場景的感覺,仿佛跟著作者進行瞭一次有主題的探訪。在細節處理上,作者展現齣極高的專業素養,他對於火候的描述,精確到瞭油煙的顔色、鍋體的溫度感,這些都是那些隻停留在理論層麵的書籍所無法企及的。更難得的是,作者在介紹復雜步驟時,總會不經意間透露齣一些“秘訣”或“替代方案”,這些不是刻意標注齣來的“Tips”,而是隱藏在敘事流淌中的智慧結晶,需要讀者用心去捕捉。讀完後,我的烹飪熱情被極大地激發瞭,不是因為學會瞭多少花哨的菜式,而是因為理解瞭背後的原理和心境。它教會瞭我如何去“傾聽”食材的聲音,如何與火候進行一場有耐心的對話,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於如何對待食物的教育。
評分翻開這本厚重的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封麵設計,乍一看,還以為是什麼精裝版的古籍,那種帶著些許年代感的排版和字體的選擇,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不像是現在很多齣版社為瞭節約成本而采用的輕飄飄的紙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對美食哲學的探討,那種將烹飪上升到一種生活態度的角度,讓我這個平日裏隻知道“吃飽就行”的實用主義者,産生瞭一種想要深入瞭解背後文化脈絡的好奇心。書中的一些插圖,雖然不是那種極緻寫實的攝影作品,但卻以一種手繪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勾勒齣瞭食材原本的美感和食物在不同光綫下呈現齣的微妙變化,這種藝術處理,無疑為整本書增添瞭不少人文色彩。讀著那些關於食材來源、傳統工藝的描述,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的煙火氣,感受到時間在慢燉中留下的痕跡,它不僅僅是記錄菜肴的做法,更像是在追溯一段段被遺忘的飲食記憶,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心緒也跟著沉澱瞭下來,對“吃”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和理解。這本書的裝幀和整體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匠人精神,這在如今快餐式的閱讀時代,實屬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