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套书出版十多年来,我们在教学、科研中陆续发现一些问题,部兄弟院校的同志化也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现在,我们根据这部新的情况进行了修改和订正,并改写了个别章节,编写了《中国文学史4(修订本)》。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4(修订本)》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册,《中国文学史》是一九六一年四月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上确定编写的一部史文系的教材,它参考了当时参加编写的部分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成就,于一九六三年七月出版。
精彩书评
这部《中国文学史》是一九六一年四月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上确定编写的一部史文系的教材,它参考了当时参加编写的部分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的成就,于一九六三年七月出版。这部书出版十多年来,我们在教学、科研中陆续发现一些问题,部兄弟院校的同志化也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现在,我们根据这部新的情况进行了修改和订正,并改写了个别章节……
目录
第七编 明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三国演义
第二章 水浒传
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
第四章 明代的戏剧
第五章 汤显祖
第六章 东郭记、红梅记及其他
第七章 金瓶梅及明中叶后其他长篇小说
第八章 明代的拟话本
第九章 明代散曲和民歌
第十章 明中叶后的诗文
第八编 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词
第二章 清初戏曲作家
第三章 洪 和长生殿
第四章 孔尚任的生平和作品
第九编 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
概说
第一章 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
第二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诗文
第三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小说
……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水浒传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元末明初,和《三国演义》同时出现的有《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代宋江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
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关于宋江起义,在历史著作中有些零星的记载。《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东京、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东都事略·侯蒙传》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从上述记载中可以想见当时起义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关于起义的结局,记载不一,有的说被张叔夜招降;有的说被折可存平定;也有的说招降后又去讨方腊,被封为节度使。
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者。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土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可见宋江等故事,已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
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时期,也正是说话、杂剧等通俗文学逐渐发展到成熟的时期;宋末元初,水浒故事已成为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戏剧相继问世。从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中“小说开辟”一条所记的说话目录看,已有“公案类石头孙立”、“朴刀类青面兽”、“杆棒类花和尚、武行者”等,这些显然都是有关水浒故事的段落。
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虽内容非常简单,可能只是说话人的提纲,但给我们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是现传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其中着力叙写的是杨志卖刀、晁盖等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末尾还提及受张叔夜“招诱”,并说:“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在这些戏里,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日益发展丰富起来。水浒英雄由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单八人。对梁山泊的描写也接近《水浒传》了。其中有的英雄人物如李逵、宋江、燕青等已有生动的描绘。
施耐庵、罗贯中,就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再创作,才写成了这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水浒传》。
关于施耐庵,没有什么可靠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他曾参与过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未必可信。但他生长淮北,时代较罗贯中为早,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当是亲身经历过的。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学史4(修订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
到底是大师,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评分
☆☆☆☆☆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
评价大于200元的订单可以获得10个京豆(订单完成3个月内有效).
评分
☆☆☆☆☆
2002年的版本,定价相当实惠。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
为啥同一本书要评价四次好累啊
评分
☆☆☆☆☆
挺好的一本书,对专业知识学习有帮助。
评分
☆☆☆☆☆
了解文学史必看呐
评分
☆☆☆☆☆
1,观点和理念的差异先放置一边,最让人失望的地方在于,硬伤多。原典没有注释版本的情况下许多引文有误,甚至于有“今宵剩把银针釭照”这样的明显错误;论翻译水平,不少地方有文字生硬和明显的语病,宇文所安和田晓菲的两章最差。2,过分强调“解构”“创新”而忽视“实证”,空有噱头而没有翔实、有力的论证。其导致的结果是没有说服力和过度的历史虚无主义。3,似乎是为了做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这一点上倒可以算是成功),许多措辞、手法如同报纸副刊,但作为一部文学史来说,严谨不足。4,最喜欢的倒是柯马丁的第一部分。我读的原典还是太少了啊!如果我有时间和闲情逸致的话,倒想来详细写一篇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