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

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积寅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论
  • 绘画史
  • 艺术史
  • 美术理论
  • 中国美术
  • 绘画理论
  • 艺术评论
  • 传统文化
  • 增订本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198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63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节录了从先秦至清代画论著述以及有关文献、题画、民间画诀中最有代表性的名篇精段,按内容不同加以科学分类,综合成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有功能、创作、品评、形神、气韵、意境、风格、流派、继承、避忌、修养诸论;下编为分论,有章法、笔墨、设色、诗画、书画、题款、印章诸论。

内容简介

  中国画论,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简称。它和中国古代绘画一样,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长时期封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在认识客观实际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辨别美丑的标准和方法;古代的画家们,在这许多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也总结出许多审美经验和绘画技巧、技法。把以上两个方面汇集起来,予以综合和提炼,形之于笔,就成为中国画论这样一份极其富贵的美学遗产。对于今天我们进行艺术实践,具有极为重大的借鉴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以学习、研究、分析、批判和继承的。
  学习中国画论的最好办法,是首先必须阅读原著。然而,我们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面对这份浩如烟海的美学遗产,将会变得束手无策。可是要学习,毕竟还是有办法的。周积寅同志在教学、研究中国画论的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反复为同学们编写过几种教材,今天江苏美术出版社为他印成的《中国画论辑要》,正是通过教学实践,把已试用过几种中国教材,作了综合、研究增删而编成功的。

目录

济汝醴序
温肇桐序
增订自序
上编 总论
画道论
功能论
创作论
品评论
形神论
气韵论
意境论
风格流派论
继承论
避忌论
修养论
下编 分论
章法论
笔墨论
设色论
诗画论
书画论
题款印章论
附录一 学习研究中国画论工具书目
附录二 历代中国画论今人编辑、标点、注释及其研究目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不错,质量很好

评分

书很好 知道一读 有收获

评分

书是好书,就是看不懂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 内容是经典 值得相关人士购买

评分

?书赞一个!

评分

不错,京东信的过 不错,京东信的过

评分

此本简体横排,增订调整了一些内容。推荐《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是俞建华先生倾20年心血完成的一部资料型巨著,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画论中,披沙淘金,分类整理,删订增补,校勘错讹,成为一部完整而可靠的研究古代画论工具书。自1950年代出版以来,半世纪行销不衰。因为美术编辑的职业,审读和加工是我的工作。其实,在成为编辑之前的弱冠之年,我已通读过此书。但那时并不理解。同一段文字,20岁读、40岁读和60岁读,感觉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的国势日渐昌盛,当民族的自信心愈益强大,当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讨伐之声渐退渐远,尤其是当我积数十年编辑经验,开始结合人生阅历思考问题的时候,再读这部宏著,才更感到此书分量之重。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随年事阅历的变化,更兼数十年临池,始知笔墨的崇高。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出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明代学人杜琼说:“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象其物宜。足以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董其昌在《容台集》里引用了这段话。这里说到了欣赏功能。而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里则认为“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而稍后于王昱的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里说道:“我家贫而境苦,惟以腕底风情,陶然自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把画画与养生结合,是笔墨艺术的一大属性,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色。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不能“沉缅于酒,贪恋于色,剥削于财,任性于气”等,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说:“文徵老自题其《米山》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指漆匠、泥水匠)争巧拙于毫厘也。”清代沈宗骞说得更具体:“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数人,盖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耳。苟非品格之超绝,何能独传于后耶?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又说:“在学者当先立卓识,操定力,不务外观,不由捷径,到得功夫纯熟,自成一种气象。”清代盛大士著文批评世风,和当下有些相像,他说:“近世土人沉溺于利欲之场,其作诗不过欲于求卿相,结交贵游,弋取货利,以肥其身家耳。作画亦然,初下笔时胸中先有成算,某幅赠某达官必不虚发,某幅赠某富翁必得厚惠,是其卑鄙陋劣之见,已不可向迩,无论其必不工也,即工亦不过诗画之蠹耳。”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古有“俗病难医”之说,但清人王概开出药方:“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芥子园画传·学画浅说》)清人唐岱更论及读书作用:“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哉!《庄子》云:‘人而不学,谓之视肉。’未有不学而能得其微妙者,未有不遵古法而能超越名贤者。”(《绘事发微·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后来可染先生说“传统和生活是两本大书”,应是毕生功课。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辍、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笔墨是中国画的安身立命之本,笔墨不仅是视觉形式和技术规范,笔墨还是中国画的精神内容。笔墨二字,笔在先,用笔是关键。黄宾虹以毕生实践研究传统笔法,认为“用笔之法,从书法而来”,又说“自画法失传,古人用笔,存于篆隶”,故“作画全在用笔上下功夫”,他还指出,“作画不求用笔,止谋局部烘染,终不成家”。以笔入画,求笔法,见笔趣,有书写意趣者,当今已找不出多少人。

评分

此书内容不错 介绍了中国画的画法 引用了名家画论并作出了解释 对个人的审美提高有很大帮助 书本质量也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学习传统国画的必须要看这类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