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傢、佛學傢、印度學傢、翻譯傢、梵文及巴利文專傢、作傢,在佛經語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成果豐碩,著作等身,是國內少數幾位被譽為“學術大師”的學者之一。
《季羨林口述人生》根據季羨林自2008年10月13日,至2009年6月16日,75次口述自傳整理,生動的語言,刻畫齣一個愛國,孝親,尊師,重友的大師形象。有愛情,有激情,有親情,有友情;新故事,新視角,新體味,新感受;讓你感受一個全新的季羨林,不可不看的季羨林。
內容簡介
《季羨林口述人生》首先是一部信史。言其可信,是因為整部書都由季老在世之時親口敘述。據季老的學生、口述史整理者蔡德貴先生說,每一頁的內容皆有錄音資料為基礎。還有什麼證言比曆史的當事人的原話更真實可信的呢?《季羨林口述人生》以季老一生的經曆為自述綫索,我們可以清晰的看齣他這輩子對有些人、有些事究竟如何褒貶,以及為何這樣評價。正因為自述的可信,本書纔能為我們呈現齣一個更為真實的季老。同時,整理者與編輯又做瞭數量不小的注釋,這些注釋有的可以糾正季老對人名、時間等的記憶之誤,有的提供瞭季老口述的背景,更增加瞭《季羨林口述人生》的可信度。這顯然是那些以第三人稱為角度來描述季老的書籍難以作到的。
作者簡介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傢、佛學傢、印度學傢、翻譯傢、梵文及巴利文專傢、作傢,在佛經語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成果豐碩,著作等身,是國內少數幾位被譽為“學術大師”的學者之一。
精彩書評
真理和科學要求真實。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溫傢寶
季羨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實,三是有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能的還是樸實。
——張中行
他晚年雖然處在風口浪尖,褒貶不一,但他始終清醒地保持一個知識者的本色,不會被輿論迷糊。
——陳平原
目錄
第一章 臨清:度過童年時光
生日不是8月6日
父親和九叔一夜暴富
從懸賞蓋房到一貧如洗
傢鄉的俠客——鬍二疙瘩
飢餓的童年
二大爺一傢
童年小夥伴
第二章 濟南:我的小學和中學
六歲時到瞭濟南
和叔父的關係一言難盡
感念王媽
有瞭學名“季羨林”
上新育小學
中學報瞭“破正誼”
轉入山大附設高中
與鞦妹鬧彆扭
“五?三”驚魂
兩位國文教師:鬍也頻、董鞦芳
第三章 初到北京:水木清華苦讀書
進京趕考
為什麼選清華,不選北大?
德文教師艾剋
恩師陳寅恪
參加臥軌和絕食
因為瀋從文,撤迴瞭批評丁玲的稿子
第四章 德國:十年歲月
被派到哥廷根大學學習
真正的德文老師是女房東
被梵文、巴利文的課迷住瞭
恩師譜第—名是西剋
選擇副係
參加德國學生會和當模特
和吳弱男一傢
為法院擔任翻譯
給伊姆加德當“騎士”
德國大學體製
第五章 漫漫迴國路
準備迴國
取道瑞士
從法國到西貢
第六章 重迴北京:北大執教
當瞭一個禮拜的副教授
客觀評價鬍適
得罪瞭吳曉鈴
得到校花妹妹的青睞
兒女見麵不敢認
東語係的老師和學生
競選工會主席
到政協禮堂的食堂吃飯
第七章 政治風雲
講瞭點實話,被揪瞭辮子
學生鬧轉學
用其所學
齣國訪問
參加中印邊境反擊戰談判
欽佩的人:文是梁漱溟,武是彭德懷
第八章 假話和真話
當副校長隻做瞭兩件事
老祖(嬸母)
對秘書“二李”的評價
給江澤民主席提意見,不要重理輕文
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附錄
季羨林留德期間緻儲安平的信
吳弱男外齣旅遊,寄給季羨林的明信片
精彩書摘
飢餓的童年
我小時候,我們那裏有老缺。曾到我們村綁人的老缺有五六個人,五六杆槍。我見過他們在村子裏綁票,用繩子拴著一大串人,讓主人傢拿錢去贖。有錢人傢往往會追上老缺,把500塊大洋交上,就從繩子上解救下一個。我們傢當時很窮,綁票綁不到我們傢。
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大概四五歲,母親帶我到傢裏僅有的三分地裏去,摘一點還沒有成熟的綠豆莢,迴傢把綠豆粒剝齣來,熬粥吃。我可能是擅長具象記憶,對具體畫像很容易記在腦子裏。
對門住的,是寜傢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傢也窮得夠嗆。她們就帶我到村外很遠的地方,就是富人的地裏去“拾麥子”。因為我們村子附近的麥子已經被拾完瞭。所謂“拾麥子”,就是彆人傢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麼一點點麥穗掉在地上,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已經是如獲至寶瞭。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彆照顧:(像我這樣)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麥穗母親親手搓齣來,為瞭對我加以奬勵,麥季過後,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麵,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麵餅子讓我解饞。(你問餅子是不是發麵的?)什麼發麵啊,不懂這個。就是拿麵貼成糊餅,就往鍋上一貼。有一次,我吃著高興瞭,偷吃瞭。我母親氣得在後麵攆,我就跳到水裏麵瞭(母親就沒法抓我瞭)。
我記得第一次吃月餅,也是那時候。母親不知道在哪裏弄來的月餅,自己閤不得吃,給我吃瞭。那是我一生第一次吃月餅,那個味道就沒有法子形容啦。
我六歲以前,在傢鄉沒有吃過肉。我姥娘傢在王裏長屯,她傢隔壁是個宰牛賣牛肉的。我姥娘傢也很窮,牛肉自然吃不起。賣牛肉的在鼕天把一些牛肉湯做成凍,不過不是肉凍,裏麵沒有肉,而是湯凍。有一次,我四五歲的時候,姥娘從王裏長屯提瞭一罐子湯凍給我。我吃瞭這種湯凍,就是吃肉瞭。
二大爺一傢
就我知道的,我父親在農村就算是知識分子瞭,因為他畢竟是舉人的侄子,所以有文化,能寫信。我大概也給父親寫過信,但後來主要寫信給二大爺。舉人的老大、老二是親兄弟。分傢時候當然平均分瞭。老大(大大爺)一輩子和我們沒有什麼來往。他那個人是,不知道怎麼說呢?大大爺和二大爺分傢的時候,舉人的房子,大大爺就住下瞭。
大大爺有個兒子叫季寶慶,寶貝的寶,慶祝的慶,我並沒有見過他。季寶慶比我大好多歲,娶過老婆,也生過孩子。生的是男孩子。我下生的時候,季寶慶已經不在瞭。季寶慶的孩子,都叫他劉二,也不知道為什麼,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是姓劉的劉。
大大爺不善於經營,大概是參加過農業勞動,但是經營不行。二大爺善於經營,結果起碼是富農,也可以說是地主。他雇著長工,雇著一個長工,他自己不參加農業勞動。長工管著種地,養著兩條肥牛。二大爺在官莊前街是第二富翁。第一富翁就是張傢樓,就是院牆上有鐵絲網的那傢,裝上鐵絲網,外人進不去。到後來我在北京念書,有一年(哪一年忘記瞭,可能是母親死的時候),這個張傢樓啊,一看我是北京來的學生,請我到他傢裏去,炒瞭一盤子雞蛋,擺齣酒來,讓我吃酒。因為那時候我在北京(上大學),(所以在)我們附近很有點名啦。
我們那個村子內外難分,它沒有圍牆。外邊就是我二大爺的場院。場院,土地很多的人傢纔有場院。平常用不著。當時大大爺為什麼不行,我不知道。反正當時分傢時候是平均的。二大爺土改的時候,忘記給他劃瞭個什麼成分。我記得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喝茶。喝茶喝的當然不是什麼龍井啊,不是那個,就是最便宜的茶葉。他每天下午啊,大概得喝半下午的茶,大碗的。我們那裏也沒有壺,煮茶就是用飯鍋煮。飯鍋裏麵煮粥,開水沏茶。所以我對二大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每天下午喝茶。他也沒有彆的享受,我就不記得他吃過肉。
那時候我們傢(貧窮),我那時候也不過五歲,早晨起來以後,到村莊外邊的高粱地劈高粱葉——高梁葉可以喂牛的。所以一起來以後,先到高梁地,劈一捆高梁葉背在身上,背到二大爺傢裏邊。二大爺,他不是有兩頭牛嗎?高梁葉是喂牛的。所以每天早晨,我那時候最多五歲,六歲就進(濟南)城瞭嘛,背著一捆高梁葉,就在二大爺傢不走,以為自己有瞭身價瞭:我給你作瞭貢獻,劈瞭高梁葉,喂瞭你的牛。目的就是混一頓飯吃。他那個飯也沒有什麼,就是“黃的”,玉米麵或者苞榖麵,就這兩種,做的窩窩頭。餅子也吃過。餅子就是往鍋上一糊。
那時候我大奶奶,就是舉人的夫人,還在。她是唯一的,官莊前街能吃“白的”人。所以我那時候大概四五歲,早晨起來以後,從來也不洗臉,一骨碌爬起來,去村頭大柳樹那裏。那時候大奶奶就坐在大柳樹下邊。她穿著肥大的衣服,看我來瞭以後,把手伸進衣服去(兜在衣服裏麵),掏齣這麼一塊白饅頭來。這是她留給我的。那是我一天裏最高興的時候,因為可以吃這塊白麵(饅頭)。差不多每天都是這樣子,我記得,她老是坐在大柳樹下邊,當然不是躺椅啦。大柳樹下不是村裏什麼重要的地方。我起來以後,第一個任務就是找她,看她手一縮,拿齣一小塊(饅頭)。
當然,那是最美的啦。二大爺啊,我不記得他吃過“白的”。我劈瞭高梁葉,送給二大爺喂那兩頭牛,坐那裏等著蹭一頓飯時,不記得他吃“白的”。我隻記得他吃過燉肉。我們官莊是小莊,沒有集,要買肉,得去趕集。我記得二大爺的最高享受就是趕集買一斤肉,迴來在鍋裏邊燉肉。傢裏就那麼一個鍋。什麼炒菜的勺啊,都沒有。我記得的,他燉肉起碼有一次。他也不吃“白的”,吃的也是玉米麵餅子。P17-22
季羨林口述人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