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思维景观手绘表现》延续了《新思维手绘表现》的著作风格,以马克笔手绘表现为主要切入点,综合运用其他表现技法,从基础性知识入手,分为景观手绘表现基础教程和景观手绘案例两个部分。书中大量案例由北京天一和恒景观规划设计院提供,同时收录了该院多位景观设计师的景观手绘作品。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使读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把景观设计思维转化为表现手段,如何灵活地、系统地、形象地进行手绘表达。《新思维景观手绘表现》可作为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建筑、城市规划专业的师生及业界设计师的专业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
作者简介
白涛,1963年12月出生,当代著名艺术家,世界著名画廊Art Seasons Ga Il ery签约艺术家
北京天一和恒景观规划设计院艺术总监高级园林工程师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盟会员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资格设计师
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设计作品及所教学生多次在全国室内设计及园林景观设计大奖赛上获奖。
著作:
新思维手绘表现天津大学出版社
古典建筑装饰艺术第一卷(室内篇)
视觉环境艺术丛书《建筑装饰》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古典建筑装饰艺术第二卷(室外篇)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铁艺艺术(室外铁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论文:
关于办公空间的个性化设计
风格园林
论构成与环境艺术
漫谈哈尔滨城市广场
主要科研方向:
景观设计中“美”与“用”的关系研究
酒店与酒店设计
大型办公空间设计发展趋势
建筑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未来建筑及景观装饰设计
“以人为本”建筑装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研究
主要获奖作品及荣誉:
哈尔滨工业大学邵逸夫科学馆(获中国鲁班奖)
哈尔滨保健路中学体育馆(获中国鲁班奖)
荣获2005年中国最佳饭店改扩建作品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颁发)
作品黑龙江邮电规划设计院荣获2005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四地室内设计大赛优秀奖
荣获2006年中国(上海)国际建筑与室内设计金滩奖最佳酒店设计奖提名
被评为2004——2006年中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
2006年被评为中国酒店设计大师赛优胜奖
入选2005-2006年中国室内设计师最佳10人
教育活动:
1999年12月至今,被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特聘为客座教授。
2001年9月至今,被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特聘为客座教授。
崔莉博士,1980年4月出生,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园林设计硕士。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在读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讲师,讲授:
景观设计、旅游规划、旅游交通等课程。
著作:
旅游景观设计 旅游教育出版社
旅游景观鉴赏 旅游教育出版社
旅游交通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论文:
城市交通岛绿化初探
中国旅游景区发展趋势
高句丽王城保护策略研究
主持部分成功案例:
景观设计类:
北京水墨林溪居住区景观设计(20万平方米)
四川罗江旅游国际度假区凤雏湖景观设计
控制性规划类:
山东马踏湖景区修建性规划
辽宁开原古城修建性规划
四川省罗江天府田园景区控制性规划
辽宁省盘锦市知青家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辽宁省凤凰山国家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河北省狼牙山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区域规划类:
贵州遵义市城市营销规划
辽宁省开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辽宁省北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辽宁省铁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辽宁省营口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辽宁省盘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辽河湿地三角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可研报告类及其他:
首都机场要客部贵宾服务标准与评价体系
盘锦环渤海汽车营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川罗江白马关景区开发可行性报告
铁岭盘龙山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基础篇
一、景观手绘的重要性
二、手绘工具的介绍
三、初步练习
四、对色彩的认识
第二章 透视篇
一、透视初步
二、透视的类型
三、透视练习
四、透视在空间中的应用
第三章 构图篇
一、构图浅谈
二、平面构图
三、平面构图
四、透视配景构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 马克笔技法篇
一、马克笔的使用方法
二、马克笔景观手绘配景的画法
三、马克笔的笔触技法
四、马克笔的表现过程
五、彩色铅笔的使用技法
六、手绘与电脑绘图结合技法
第五章 马克笔表现图案例
一、平面效果图
二、立面效果图
三、透视效果图
四、案例展示
前言/序言
当今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手法很多,但是手绘表现图在规划设计的创作和方案的沟通中,仍然是最有效和最能表达设计思想的手段。设计师用手绘将瞬间的灵感、抽象的概念和构思记录下来,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完善,形成了一个优秀的方案。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景观设计行业,手绘能力往往体现了一名设计师独特的方案能力。作为从事景观设计行业多年的设计师,在多个自以为不错的项目中,我深刻体会到手绘图的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
白涛先生是一位勤于思考的设计师,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多年来坚持手绘效果图的实践和教学,为景观设计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崔莉博士作为一名年轻的设计师,在创作的同时,不断探索和思考,为景观设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本书是他们实践与经验的总结,期待与广大设计师交流和共勉。
最后我祝白涛先生和崔莉博士取得更大的成绩。
《城市之影:光影变幻中的叙事空间》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物质与非物质交织而成的宏大舞台之上,而建筑与城市空间,便是这舞台上最醒目的景框。它们不仅是我们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承载历史、文化、情感与梦想的容器。当我们漫步于繁华的都市街巷,或是徜徉在宁静的公园绿地,那些高耸的楼宇、蜿蜒的街道、斑驳的墙垣,都在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常常隐藏在光影的流动、色彩的深浅、线条的疏密之中。 《城市之影》并非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学术巨著,也不是一本介绍著名建筑师生平的传记。它是一次深入探寻城市空间叙事潜力的旅程,一次对那些被我们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视觉元素的细致捕捉。本书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通过对城市中光影、色彩、材质、纹理等一系列视觉元素的敏锐观察与解读,去发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故事,理解空间的情感力量,并最终重塑我们对周遭环境的感知方式。 第一章:光影的诗学——塑造空间的魔术师 光,是定义空间最原始的力量。它赋予形体以体积,区分近远,描绘肌理,并最终 orchestrate 了我们的视觉体验。本书的第一章将目光聚焦于“光影”,将其视为空间叙事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描述日出日落、阴晴雨雪对城市外观的简单影响。相反,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光源(自然光、人造光)如何以其独特的质感和方向,塑造出截然不同的空间氛围。例如,清晨柔和的斜阳如何轻抚古老建筑的石墙,留下温暖而怀旧的印记;午后刺眼的直射阳光如何在地面投下锐利而戏剧化的阴影,勾勒出空间的轮廓与深度;夜晚,点点星光般的路灯如何编织出迷离而富有层次的夜景,赋予城市一种神秘的生命力。 这一章将引导读者去观察: 光线的质感与强度: 柔光、硬光、漫射光、散射光,它们如何影响物体的轮廓、细节的显现以及整体画面的明暗对比。 阴影的形态与方向: 阴影不仅仅是“没有光”的区域,它们本身就是空间的一部分。一块阴影的形状、大小、边缘的锐利度,都可能暗示着光源的方向、物体的体积,甚至是一种情绪的暗示。 光影的动态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光影在城市空间中的流动是永不停歇的。这种动态如何影响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如何让静态的建筑焕发出生命力?我们会分析一天中不同时刻,同一空间所呈现出的不同“表情”。 人为灯光的设计与运用: 现代城市中,人为照明成为塑造夜间空间的关键。从功能性的照明到氛围性的点缀,不同类型的灯光设计(如射灯、地灯、轮廓灯、氛围灯)如何通过色彩、亮度、角度的组合,营造出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夜间景观。 我们会借鉴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对光影的经典处理手法,并尝试将这些手法应用到对城市空间的解读中。例如,如何捕捉“黄金时刻”的柔美光线,如何利用“剪影”手法突出建筑的轮廓,如何通过局部照明来引导视线、突出重点。最终,本章的目标是让读者认识到,光影并非单纯的光学现象,而是构成空间叙事、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 第二章:色彩的低语——情感与记忆的调色板 色彩,是直接触动我们情感的语言。《城市之影》的第二章将深入探讨色彩在城市空间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吸引力,更是承载文化、历史、情绪与个人记忆的载体。 我们不会止步于对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的罗列。本书将引导读者去感受: 色彩的情感联想: 不同的颜色会引发不同的心理反应。暖色调(如红色、橙色)往往带来热情、活力、温暖的感觉,而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则可能传递冷静、宁静、深邃的情绪。本书将探讨这些普遍的情感联想如何在城市空间中被运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整体感受。 色彩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许多城市空间中的色彩并非偶然。它们可能源于地域性的建筑材料(如红砖、青石),可能受到历史时期审美偏好的影响(如古典建筑的灰白色调,现代建筑的金属色),也可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如东方建筑中的红色和金色)。我们会分析这些色彩背后的故事,它们如何成为城市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通过色彩的对比(如互补色),我们可以强调某个元素、制造视觉焦点,增加空间的活力;通过色彩的和谐(如邻近色),我们可以营造宁静、统一的氛围。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来引导视线、塑造空间层次,并传递特定的信息。 色彩的饱和度与明度: 高饱和度的色彩往往更鲜艳、醒目,适合用于吸引注意力或营造活泼的氛围;低饱和度的色彩则更柔和、内敛,常用于营造宁静、沉思的空间。明度的变化(深浅)同样能极大地影响空间的体量感和透气感。 色彩的季节性变化: 城市色彩并非一成不变。四季的更迭,自然景物的变化,都会给城市披上不同的色彩外衣。春天的嫩绿,夏天的浓荫,秋天的金黄,冬天的素白,这些季节性的色彩如何为城市空间增添无限的诗意和生命力。 我们会鼓励读者去观察那些色彩鲜明的街区、被岁月染色的老墙、或是精心设计的公共艺术品,并尝试理解它们在特定环境中所传达的微妙信息。本书旨在提升读者对色彩敏感度,学会“读懂”城市的色彩语言,并理解色彩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第三章:肌理与材质的触感——空间的物质灵魂 除了光影和色彩,城市空间还由无数可见与不可见的“触感”构成。第三章将聚焦于“肌理与材质”,它们是构成城市空间最基础的物质元素,却蕴含着丰富的叙事潜力。 这一章将带领读者去感受: 粗糙与光滑的对话: 粗糙的表面(如砖墙、砂石、老旧的混凝土)往往带来厚重、质朴、历史感;而光滑的表面(如玻璃幕墙、抛光石材、金属板)则可能传递现代、精致、科技的感受。本书将分析这些不同触感的表面如何与光线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并最终影响空间的性格。 材质的记忆与联想: 不同的材质会勾起我们不同的联想。例如,木材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温暖、舒适;金属则可能指向工业、未来、坚固。我们会探讨这些材质的天然属性如何在城市空间中被运用,以及它们如何与特定的建筑风格、功能需求产生关联。 岁月留痕的纹理: 剥落的墙皮、风化的石雕、苔藓的生长,这些“不完美”的纹理,往往比崭新光滑的表面更能讲述故事。它们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是历史痕迹的载体。我们会鼓励读者去留意这些“自然的雕刻”,去感受岁月的温度。 人为加工的肌理: 除了天然材质,人工的肌理同样重要。例如,预制混凝土的模具痕迹、木材的刨削纹路、金属的拉丝处理,这些经过人为加工的肌理,往往展现出设计者的意图和工艺的特点。 材质在空间中的表现: 材质不仅影响视觉,也影响听觉(回声、吸音)、触觉(温度、湿度),甚至气味。我们会探讨材质的综合表现如何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空间体验。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展示不同肌理和材质如何被巧妙地运用,以增强空间的表现力、塑造特定的氛围,并与周遭环境产生有趣的对话。我们将学习如何从材质的细节入手,去解读建筑的建造方式、历史背景,以及设计师的情感投入。 第四章:线条的韵律——构建秩序与动感的框架 线条,是空间中最基本的骨架。《城市之影》的第四章将探讨“线条”在城市空间中的多样化表现,它们如何构建秩序,引导视线,并赋予空间以动感与节奏。 我们将关注: 水平线与垂直线的张力: 水平线(如地平线、屋檐线、窗台线)常带来稳定、宁静、开阔的感觉;而垂直线(如建筑的立柱、灯杆、塔楼)则常常象征着力量、高度、向上延伸。两者之间的组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曲线与折线的变化: 曲线(如河流、道路的弯曲、拱形结构)往往带来柔美、流畅、自然的韵律;折线(如阶梯、折叠的屋顶、几何图案)则可能显得尖锐、锐利、富有节奏感。 视线引导与空间分割: 建筑的轮廓线、街道的走向、围墙的延续,这些线条是如何引导我们的视线,将我们带入空间的深处?它们又是如何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界定出公共与私密的空间? 重复与节奏: 窗户的排列、柱子的序列、栅栏的间隔,这些重复出现的线条元素,会形成独特的视觉节奏,增强空间的秩序感和韵律感。 几何与抽象的线条: 现代建筑中常见的几何线条(方形、圆形、三角形)以及抽象的线条艺术,它们如何打破传统,为城市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本书将引导读者去观察那些勾勒城市轮廓的线条,去感受道路延伸的方向感,去理解建筑立面上的韵律。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线条的疏密、粗细、长短来解读空间的体量、透视关系,以及设计师的构图意图。 第五章:叙事性的捕捉——从视觉元素到空间故事 在前面几章对光影、色彩、肌理、材质和线条的深入分析之后,第五章将是本书的升华。我们将整合前面所学,学习如何从这些零散的视觉元素中提炼出“叙事性”,将它们组合成一个个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空间故事。 这一章我们将探讨: 元素之间的对话与关联: 光影如何烘托色彩,色彩如何强调肌理,肌理又如何呼应线条?当这些元素协同作用时,它们能共同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静”与“动”的叙事: 静态的建筑本身可以讲述历史,而动态的光影、人流、季节变化则为空间注入生命力,使故事得以延续。 情绪的共鸣与联想: 我们如何通过对这些视觉元素的感知,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并产生个人的联想和解读?一个灰暗潮湿的角落,一块阳光洒满的窗台,一条空旷寂静的街道,它们各自在诉说着怎样的故事? “偶然”与“精心设计”的叙事: 有些故事是历史的沉淀,是自然的造化,而有些则是设计师刻意为之。如何区分和解读这些不同来源的叙事? 个体视角与集体记忆: 每个人在城市空间中都有独特的体验和记忆。本书将鼓励读者去寻找那些能触动自己、也可能触动他人的“共鸣点”,将个人感受与城市的集体记忆联系起来。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城市案例,展示如何运用本书介绍的观察与分析方法,去解读那些隐藏在城市空间中的故事。我们将学习如何“阅读”那些看似寻常的街景,如何从细节中发现惊喜,如何将对光影、色彩、材质、线条的感受转化为对空间叙事深层次的理解。 结语 《城市之影》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它是一扇开启读者观察城市新视角的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以匆忙的步伐穿越城市,却忽略了那些真正能打动我们的细节。本书希望通过对城市空间视觉元素背后叙事潜力的挖掘,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一颗好奇而敏感的心去重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每一道光影,每一抹色彩,每一块肌理,每一条线条,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而我们,作为空间的使用者和体验者,拥有解读和共鸣这些故事的能力。愿本书能成为你探索城市之影、聆听空间低语的忠实伴侣,帮助你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无限的惊喜与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