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宋】司马光撰,沈志华 今译,张宏儒

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宋】司马光撰,沈志华 今译,张宏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司马光撰,沈志华 今译,张宏儒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文白对照
  • 传世经典
  • 史书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沈志华译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7163
商品编码:1004203179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作者 【宋】司马光撰,沈志华 今译,张宏儒
定价 866.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67163 出版日期 2009-05-01
字数 页码 12553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14.592Kg

   内容简介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点。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
概括地说,《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现存的史书中,《通鉴》可以和两《唐书》、《册府元龟》并列,制度的记述则可以和《唐会要》、《唐六典》相提并论。


   作者简介

   目录
分册目录
册 周纪 秦纪 汉纪(卷1——卷16)
第二册 汉纪(卷17——卷36)
第三册 汉纪(卷37——卷52)
第四册 汉纪(卷53——卷68)
第五册 魏纪 晋纪(卷69——卷89)
第六册 晋纪(卷90——卷102)
第七册 晋纪(卷103——卷118)
第八册 宋纪(卷119——卷134)
第九册 齐纪 梁纪(卷135——卷156)
第十册 梁纪 陈纪(卷157——卷176)
第十一册 隋纪 唐纪(卷177——卷192)
第十二册 唐纪(卷193——卷207)
第十三册 唐纪(卷208——卷222)
第十四册 唐纪(卷223——卷236)
第十五册 唐纪(卷237——卷249)
第十六册 唐纪(卷250——卷265)
第十七册 后梁纪(卷266——卷279)
第十八册 后晋纪 后汉纪 后周纪(卷280——卷294)

   编辑推荐
1、《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 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2、《资治通鉴》问世以来,深受世人推崇。一代伟人酷爱《资治通鉴》,曾17次通读批点,并广为推荐。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历来重视我国古籍的整理和普及工作,在90年代初了解本书的编译情况后,欣然题词:“做好经典古籍的今译工作。”
3、本书约请人民大学、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全文翻译,追求流畅、准确、生动。学者黄永年、吴树平等担任编委会顾问,学者陈祖武、张双棣、林冠夫等承担审稿工作。编辑加工认真、严谨。
4、此书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本次除对文字作了大量修订外,还沿用“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开面的方式排版(即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便于读者对照阅读。
5、分册科学,煌煌18册按照朝代合并成册。各分册均有目录,便于检索阅读。
6、为避免图书损坏,方便读者整套购买并保存,本套图书用特质纸箱包装。

   文摘

   序言

《三国演义》: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一段荡气回肠的乱世传奇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若论及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之作,那必然是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以其恢弘的历史画卷、鲜活的人物群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深邃的社会洞察,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集历史、军事、政治、文化于一体的百科全书,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宏大的历史背景:从分崩离析到三国鼎立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而动荡的时期——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犹如一把熊熊烈火,彻底点燃了神州大地的战火。在这乱世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他们或为匡扶汉室,或为争夺天下,纷纷揭竿而起,逐鹿中原。从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到雄才大略的曹操,再到智计无双的诸葛亮,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小说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篇,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与无常感。它细致地描绘了董卓之乱、群雄逐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每一个战役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运筹帷幄的军事策略,还是金戈铁马的战场厮杀,都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烽火连天的年代。 群星璀璨的人物画廊:忠奸善恶,千古传颂 《三国演义》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塑造的一系列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梦想、野心、情感和挣扎。 刘备:仁义的象征,乱世中的理想主义者。 他以“仁德”为号召,虽然出身卑微,却能汇聚天下英雄,怀揣着复兴汉室的理想。他的身上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和君子之道,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理想君主的典范。 关羽:忠义的化身,武圣的传奇。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事迹,将关羽塑造成了忠诚、勇猛、义气的完美化身。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被后世尊为“武圣”,其忠义精神更是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飞:勇猛的代表,粗中有细的豪杰。 尽管有时鲁莽,但张飞的勇猛无畏在战场上无人能及。他性格直爽,爱憎分明,是刘备阵营中不可或缺的猛将。 曹操:一代枭雄,乱世中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曹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既有雄才大略、统一北方的功绩,又有权谋奸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争议。罗贯中在小说中对其描绘,既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也揭示了他的权欲和冷酷,使得这个人物形象立体而富有张力,引发了后世无数的解读与讨论。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近乎神明的军师。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诸葛亮的名字,几乎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体现在政治与外交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成为千古传颂的典范。 此外,还有英勇善战的赵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义薄云天的吕布、骁勇善战的张辽等等,每一个人物都为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构成了《三国演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战争、权谋与人性的交织 《三国演义》的魅力还在于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小说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既尊重了历史的大框架,又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精彩的描写,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战争场面宏大而精彩: 从黄巾起义的初期混战,到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再到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火烧曹操百万大军,以及后来的街亭之战、五丈原之战等,每一次战役都描写得波澜壮阔,充满了戏剧性。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将战术、兵器、地形、天气等因素融入其中,使得战争场面栩栩如生,令人血脉贲张。 权谋斗争跌宕起伏: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战争与政治密不可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各大势力之间的合纵连横,都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斗争。小说中对这些政治博弈的描写,深入人心,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性刻画入木三分: 在乱世之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被无限放大。《三国演义》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动机的个体。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诚,曹操的野心,诸葛亮的智慧,都与他们的局限和弱点交织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小说也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在残酷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中,有人选择背叛,有人坚守信念,有人在绝望中崛起,有人在辉煌中陨落。 深邃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传承 《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小说,它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忠义精神的弘扬: “忠”与“义”是《三国演义》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关羽的“义薄云天”,刘备对兄弟的情义,都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这种对忠诚和信义的强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 智慧与勇气的赞歌: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勇冠三军,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和勇气的推崇。小说中对谋略的运用和对英雄的歌颂,激发了人们对自身潜能的探索和对崇高品德的追求。 历史兴衰的哲思: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开篇语,以及小说中对朝代更迭、王朝兴衰的描绘,都引发了人们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它教会人们认识到,任何强大的帝国都可能走向衰亡,而乱世之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对“英雄”的定义: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武力超群的战士,更是具有高尚品德、胸怀大志、能够担当历史责任的杰出人物。这种对“英雄”的定义,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 结语 《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格局、鲜活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给广大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了解历史、感悟人生、传承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智慧、勇气、忠诚与理想,都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永远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英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读史可以明智,而《资治通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套全18册的精装版本,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其编排的体贴入微。文白对照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对古文感到畏惧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又充满了现代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又不至于感到疏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详细阐述和人物对话的生动描摹,这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起伏。18册的体量,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近1600年的历史,如此宏大的时间跨度,足以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历史人物一同忧国忧民,一同品味江山社稷的兴衰。这套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的历史观和思辨能力。

评分

收到这套《资治通鉴》全18册,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诚意”。“传世经典”这几个字绝非虚名,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装帧的考究,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而最让我心动的,无疑是文白对照的阅读方式。我之前尝试过不少古籍,但常常因为文言的障碍而感到力不从心。这套书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字斟句酌,精准传神,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可以随时对照,深入体会司马光先生的叙事风格和史料运用。18册的篇幅,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纷繁复杂的诸侯争霸,到统一帝国的建立与瓦解,再到各个朝代的起起落落,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片段。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政治斗争和权力运作的描写,从中看到了无数权力博弈的智慧和教训。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本关于治国理政、人事任免的教科书。

评分

当我看到这套《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时,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激动。我一直都认为,《资治通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了解中国历史不可绕过的巨著。但过去,阅读原版的门槛着实不低。这套文白对照的版本,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简直是神来之笔。他们不仅准确地翻译了原文,更用富有逻辑和韵味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见证着帝王的雄才大略,谋臣的运筹帷幄,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无数普通人的命运。18册的厚重,承载的是近千六百年的风雨沧桑,从春秋到五代,每一个朝代的兴衰起伏,每一次政治的更迭,都充满了深刻的启示。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经过,更是历史背后所蕴含的规律,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鉴古知今的学问。这套书,我愿意反复研读,因为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套《资治通鉴》,就被那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所震撼。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曾无数次尝试阅读原版的《资治通鉴》,但总因古文的晦涩而半途而废。而这套文白对照的版本,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更用现代汉语进行了生动流畅的解读,使得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鲜活起来。每一页都仿佛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从春秋战国的纷争,到秦汉的统一,再到三国鼎立的智谋,唐宋的盛世与衰落,我都仿佛亲身经历。18册的篇幅,详实记录了近千年的历史变迁,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演变。书中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极其深刻,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事件叙述,而是能够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让我能够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认识当下,规划未来。

评分

从古至今,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而《资治通鉴》便是这条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沧桑。我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而《资治通鉴》恰恰满足了我对历史求知的渴望。拿到这套全18册的“传世经典”,我首先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厚重而典雅,仿佛捧着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文白对照的形式更是让我惊喜,对于我这种文言文功底稍显薄弱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既能品读古人的原汁原味,又能通过现代白话文的翻译理解其精髓,这种学习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得以更深入地领略司马光先生的史学造诣。沈志华先生和张宏儒先生的今译,更是为这部宏篇巨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解读既忠于原文,又不失时代气息,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史事变得生动形象,娓娓道来,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历史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18册的篇幅,看似浩瀚,实则细致入微,从战国到五代,近一千六百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我得以窥见王朝更迭的规律,政治兴衰的奥秘,以及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本人生教科书,从中我学会了鉴往知来,洞悉人性,理解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