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选取范例和配图上的用心程度,绝对是超乎想象的。我特别注意到,它并非只是简单地选取了那些“标准”的、耳熟能详的作品进行展示,而是穿插了大量在一般教材中难得一见的、具有代表性的侧重性碑刻或墓志铭。这种选择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某一时期书法面貌的认知广度。举个例子,在讨论唐代楷书时,书中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三家的比较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结构和用笔的表层,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各自的书写哲学,这种层次感是非常难得的。更让人惊喜的是,配图的注释详尽且精准,除了常规的朝代、作者信息外,还经常会标注出该作品在书法史上的独特贡献或某一特征的精妙之处,让读者在欣赏之余,不至于因为缺乏专业引导而流于表面。可以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由顶级专家全程陪同的艺术品鉴赏之旅,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我对这本教材的编撰思路感到由衷的赞叹,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书法教学书籍那种刻板、说教式的印象。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仿佛不是在讲解枯燥的史实,而是在引导我们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中国书法艺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书家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逻辑性极强,没有那种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巧妙地将技术革新与时代思潮结合起来。例如,它在阐述魏晋风度时,不仅描述了笔法的变化,更深入剖析了士族文化对书风解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关键转折点的论述,比如从篆隶到楷书的过渡,处理得非常细致入微,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帖,而是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书体功能性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涉书法历史的新手,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对中国文字之美的演化历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作者显然对现代书法教学中遇到的痛点有着深刻的洞察。它并没有将历史知识与临摹技巧完全割裂开来,而是在讲述完某个阶段的风格特征后,会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如何将这些历史经验应用到当下的练习中。比如,在解析汉隶的雄强之美时,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如何调整手臂悬肘力度以模拟古人笔意的实用建议,虽然篇幅不长,但点到为止,非常精妙。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本“以史为鉴,指导实践”的工具书。对于那些希望自己的临摹能更具“古意”和“神韵”的学习者来说,书中那些不经意的、却又掷地有声的技法提示,其价值堪比一堂大师课。它成功地架起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之间的桥梁,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气质深深吸引了。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这让我在翻阅时感觉非常舒适,也彰显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封面采用的材质和配色也十分考究,那种墨韵的晕染效果,仿佛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宣纸上笔墨的气息。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字体的选择、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以及留白的处理,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在美学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尤其是那些精选的历代碑帖图片,清晰度高得惊人,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拓本,其细节纹理也能被清晰捕捉,这对于我们这些深入研究古代书法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这本书在制作工艺上的投入,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它不只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带来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对传统美学的再认识。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文化整体面貌的绝佳切入点。书法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化、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变迁的穿插论述,清晰地展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内涵。比如,它在讲述宋代尚意书风时,将当时的理学思潮和文人阶层对个性的推崇紧密结合,使得苏轼、黄庭坚的恣肆挥洒变得顺理成章,充满了时代必然性。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让读者在学习具体笔法之前,就已经对该阶段的书法精神有了基础性的认知。这种将艺术史置于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大背景下去考察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在感叹古人技艺之高超的同时,更能理解其背后的精神追求。这本书,无疑是拓宽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边界,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的范畴。
评分京东正版,买了学习学习。
评分回到家,我的心里并不平静,600次这个数字成了一个阴影,笼罩着我,越来越压抑。
评分他转过身来,打量着我的脸:“你感觉正常吗?”
评分那个求救的人,正是我的队友。
评分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颜勤礼碑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无论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评分第一节 楷书的名称及含义
评分第一节 楷书的起源与形成时期
评分比较全面。收到的时候封面较脏。
评分不错,内容挺详细的,看着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