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套装共3册)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绍璗 著
图书标签:
  • 善本
  • 古籍
  • 汉籍
  • 日藏
  • 目录学
  • 文献
  • 古书
  • 善本书
  • 珍本
  • 版本目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23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27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4-01
页数:2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前,有时代危机感的龚自珍,关心世界大事,记载中日学者访求佚书的交往。此后,黄遵宪、杨守敬在日本访求海外汉籍,曾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前辈学人访求海外汉籍,他们的目光着眼于“访书”,寻访中土失传而东土现存的珍本古籍,而没有从文化交流的大局作进一步系统的探讨。看到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的新著书稿《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共3册)》,心开目明,十分欣喜。

作者简介

  严绍璗,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首届五年制本科毕业。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科负责人。

目录

序(任继愈)
序言(袁行霈)
序(尾崎康)
自序(严绍璗)
凡例
书影图谱
经部
(一)易类
(二)书类
(三)诗类
(四)礼类
(五)春秋类
(六)孝经类
(七)群经总义类
(八)四书类
(九)乐类
(十)小学类

史部
(一)经传类
(二)编年类
(三)纪事本末类
子部
集部
后记
书名索引

前言/序言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一部梳理与珍藏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恢弘巨著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套装共3册)》是一部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记录日本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寺院、个人收藏的汉籍善本的权威性学术著作。它不仅仅是一份书目,更是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并在异域土地上得到精心呵护、传承与研究的珍贵史料的集中展现。本书的编纂,汇聚了数十载的辛勤耕耘与严谨考证,旨在为海内外学界提供一份详尽、准确、权威的日藏汉籍善本书信息,以期深化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认识,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卷帙浩繁,体系严谨: 本书共分三册,涵盖了日本各大公私藏书机构所藏的历代汉籍善本。从先秦古籍的零散残篇,到唐宋元明清的经典著作,再到佛教经典、史书方志、子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门类,无不细致收录。编纂团队本着“应收尽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对日本各大主要图书馆(如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静嘉堂文库等)、著名博物馆(如东京国立博物馆)、历史悠久的寺院(如东大寺、兴福寺、天台宗各本山等),以及一些重要的私人收藏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与梳理。 每一条书目都力求信息完整、条目清晰。收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书名、作者、版本、卷数、篇幅、装帧、印记、跋语、题识、流传序列、以及其他任何具有文献价值的鉴定信息。对于一些孤本、善本,更是重点记载其版本特征、传世情况以及历代收藏家的题跋印记,力求勾勒出每一部善本的“前世今生”,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版本考据,精益求精: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其严谨的版本考据。汉籍善本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版本之上。一个版本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其文献的可靠性与研究价值。本书编纂者深谙此道,对于每一个收录的汉籍善本,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版本鉴定。他们深入研究了历代版本学的著作,参考了国内外的学术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每一个版本进行辨析。 例如,对于同一部著作的不同刻本、抄本,本书会详细记录其异同,指出其所属的时代、刻工特征、纸张墨色、以及是否存在讹误、增补等情况。对于一些版本学界尚存争议的著作,本书也会引述相关学者的意见,并根据已有的证据,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严谨的考证态度,使得本书不仅是一份目录,更是一部重要的版本学参考书。 中日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汉代以来,中国文化便开始东传日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量的汉籍书籍通过遣唐使、僧侣、学者等途径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学习和借鉴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这些传入日本的汉籍,不少在中国本土已经失传,或者成为稀见的版本。因此,日本所藏的汉籍善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存,更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的活化石。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正是这样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的集中呈现。通过对这些汉籍善本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在日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例如,许多古代儒家经典在日本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和研究,为日本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佛教经典的东传,更是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本书的梳理,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特别是汉籍在日本的传播、接受与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的出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术价值方面: 深化汉籍研究: 为海内外学者研究汉籍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文献基础。许多在国内已难得一见的善本,在日本尚有保存,本书的出现,将极大地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促进版本学研究: 详细的版本信息和考证,为版本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有助于厘清历代汉籍的版本脉络,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版本难题。 重塑中日文化交流史: 以实物为证,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认识两国文明的互动关系。 服务古籍整理与修复: 详实的记载,有助于古籍修复机构了解善本的状况,为保护和修复珍贵汉籍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日本汉学研究: 为研究日本本土学者对汉籍的解读、注释与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有助于理解日本汉学发展的独特路径。 现实意义方面: 文物保护与传承: 通过对日藏汉籍善本书的系统梳理,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珍贵古籍保护的重视,并为未来可能的回归与合作交流提供基础。 文化自信的构建: 彰显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博大,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学术交流的平台: 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促进中日两国学者在汉籍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共同构建人类文明互鉴的桥梁贡献力量。 编纂的艰辛与卓越贡献: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的编纂过程,是一项浩大而艰辛的系统工程。编纂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古汉语功底、版本学知识,还需要掌握日语,能够流畅地阅读日文文献,并与日本的藏书机构和专家进行有效沟通。 在长达数十年的编纂过程中,编纂团队克服了地域的限制、语言的障碍、文献的匮乏等诸多困难。他们跋涉于日本各地,亲临各大图书馆、寺院,逐一核对、拍照、记录。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他们反复推敲,一丝不苟。每一次鉴定,每一次记录,都凝聚着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学术情怀。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学术界的盛事,更是对所有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默默奉献的学者和机构的致敬。它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中华与东亚,研究与传承的宝贵桥梁,其深远影响,必将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不断显现。 结语: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套装共3册)》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巨著。它以宏大的规模、严谨的态度、卓越的学术价值,全面展现了日本所藏汉籍善本的辉煌成就,深刻揭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与丰硕成果。本书的问世,不仅是汉籍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文明传播与传承的有力证明,必将载入学术史册,为后世研究者提供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纲》时,我并没有期待它能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毕竟思想史这个领域常常给人以沉重、晦涩的印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能力非常出色,他成功地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精神挣扎与探索,描绘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思想长剧”。从洋务运动的器物之争,到戊戌变法对制度的呼唤,再到新文化运动对国民性的反思,作者巧妙地串联起那些复杂的思想脉络,让人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思潮是如何在前一个思潮的基础上生长、对抗或颠覆的。书中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分析尤为透彻,它揭示了启蒙思想家们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如何艰难地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谁提出了什么观点”,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观点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被创造、传播并最终影响历史进程的。读完后,我对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了更立体、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解。

评分

手捧这本《中国雕塑艺术史》,我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巡礼。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著作,更像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编年史。从史前岩画的粗犷神秘,到汉代画像石的庄严写实,再到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的“秀骨清像”,直至唐宋的雍容华贵和明清的世俗化趋势,每一个阶段的更迭,都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宗教信仰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犍陀罗艺术”传入中国后,本土化转型的论述,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佛像面部特征的细微变化,清晰地展示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合过程,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人折服。书中的图版质量非常高,印刷精美,许多过去只在专业资料中见过的珍贵文物,都能在此清晰地欣赏到细节。它教会我如何用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那些静默的石刻和木雕,去理解工匠们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中,倾注无限的虔诚与技艺。这是一部能让你的眼睛和心灵都得到极大满足的作品。

评分

这套《中国古代小说史论集》简直是寻宝之旅的地图,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深厚感情的人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它不像那些干巴巴的学术专著,上来就是一堆理论和术语让人望而生畏,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娓娓道来的笔法,将中国小说自萌芽到鼎盛的漫长历程勾勒得清晰而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宋元话本的研究部分,作者没有满足于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市民文化对小说创作的影响,那种将文本置于历史脉络中解读的视角,让人豁然开朗。特别是对《金瓶梅》的某些章节的细致考证,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对于某些人物形象塑造的独到见解,比如对薛蟠的重新审视,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脸谱化的纨绔子弟,而是看到了其身上更深层的时代烙印。全书的行文流畅,引经据典却又不失亲切感,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新读者,也能很快跟上思路,感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巨大魅力和艺术成就。它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热情的文化对话,让人由衷地感到满足。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宋词的格律与意境,所以入手了这本《宋词流派及其审美特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简单的词人辈分排列,而是着重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词人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对苏轼的“豪放”如何植根于北宋的边塞气象,以及婉约词派在江南士大夫阶层中兴盛的社会基础,都有着深入浅出的论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境”的把握,他将词的审美特征分为“清”、“婉”、“健”、“逸”等几个维度,并结合具体的词作进行剖析,使得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阅读时,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将书中的分析与自己熟悉的词句进行对照,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非常美妙。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词的理解深度,不再局限于词句的优美,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文人阶层的心态变化和文化取向。对于想要从“爱好者”向“鉴赏者”进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绝佳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这本《明清诗学通论》,说实话,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艰涩,毕竟诗学研究通常是“曲高和寡”的代名词。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清晰,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始终,将明代前后诗歌流派的演变,从前七子的复古到公安派的“性灵说”,再到后期的“格调派”,描绘得井井有条。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诗中有画”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以往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肤浅,多停留在意象的堆砌上,但书中结合了当时的绘画理论和文人画的发展脉络进行阐释,让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偏好,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观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对照着书中所提及的那些经典诗篇,每一次重温都有了新的感悟,仿佛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其表达方式却做到了雅俗共赏,对于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乐黛云先生2007年11月在关于严著《书录》的学术座谈会上发言,其中指出:

评分

资料丰富,实用工具书。但是体例编排不大清晰。

评分

shajjskssisisjsjsjjsjsjssjssjjsjsjs

评分

本书详细记录了珍藏在日本的珍贵汉籍的情况,是研究传统文献的好的参考书~~~~

评分

严先生的日本汉学研究著作,多属精品。

评分

乐黛云先生2007年11月在关于严著《书录》的学术座谈会上发言,其中指出:

评分

此书从文化史学的立场出发,详细考察了日藏汉籍善本的版本状态、保存机构、传递轨迹、识文记事、早期日本相关文献的记载,以及汉籍文化融入日本社会生活的诸种事项。它以最基本的文本事实,论证了中日之间两千余年的文化联系,并且为东亚文化研究和“日本中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证文本基础,也为我国古籍版本目录学在“汉籍世界传播”的层面上提供了相当丰厚的基础性材料并提升了相应的学科研究理念。它在“综合研究”的层面上显示了中国文化以“汉字”为基础,以“汉籍”为载体对日本文化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所提供的重大的与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前人关于日藏汉籍的著作大约有十几种,其中作为经典的即是杨守敬的《日本访书志》和董康的《书舶庸谭》。杨氏著录汉籍善本236种、董康著录的汉籍不到200种,前者为本《书录》的3%弱,后者为2%。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设立“四库全书馆”编撰《四库全书总目》,该《总目》收入《四库全书》“著录”的典籍3,461种,作为“存目”收入的典籍为6,793种,合计共收书10,254种,凡330万字,耗时十多年得以修成,其著录量和写作量与本《书录》约略相等。本《书录》完全为著者一人之力在20余年中独力完成。(这里比较的是“工作量”,并不是说本书要与《四库》抗衡)

评分

资料丰富,实用工具书。但是体例编排不大清晰。

评分

本次购物的整体感受:好!第二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