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纲》时,我并没有期待它能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毕竟思想史这个领域常常给人以沉重、晦涩的印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能力非常出色,他成功地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精神挣扎与探索,描绘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思想长剧”。从洋务运动的器物之争,到戊戌变法对制度的呼唤,再到新文化运动对国民性的反思,作者巧妙地串联起那些复杂的思想脉络,让人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思潮是如何在前一个思潮的基础上生长、对抗或颠覆的。书中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分析尤为透彻,它揭示了启蒙思想家们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如何艰难地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谁提出了什么观点”,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观点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被创造、传播并最终影响历史进程的。读完后,我对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了更立体、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解。
评分手捧这本《中国雕塑艺术史》,我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巡礼。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著作,更像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编年史。从史前岩画的粗犷神秘,到汉代画像石的庄严写实,再到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的“秀骨清像”,直至唐宋的雍容华贵和明清的世俗化趋势,每一个阶段的更迭,都与当时的政治气候、宗教信仰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犍陀罗艺术”传入中国后,本土化转型的论述,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佛像面部特征的细微变化,清晰地展示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合过程,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人折服。书中的图版质量非常高,印刷精美,许多过去只在专业资料中见过的珍贵文物,都能在此清晰地欣赏到细节。它教会我如何用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那些静默的石刻和木雕,去理解工匠们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中,倾注无限的虔诚与技艺。这是一部能让你的眼睛和心灵都得到极大满足的作品。
评分这套《中国古代小说史论集》简直是寻宝之旅的地图,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深厚感情的人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它不像那些干巴巴的学术专著,上来就是一堆理论和术语让人望而生畏,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娓娓道来的笔法,将中国小说自萌芽到鼎盛的漫长历程勾勒得清晰而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宋元话本的研究部分,作者没有满足于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市民文化对小说创作的影响,那种将文本置于历史脉络中解读的视角,让人豁然开朗。特别是对《金瓶梅》的某些章节的细致考证,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对于某些人物形象塑造的独到见解,比如对薛蟠的重新审视,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脸谱化的纨绔子弟,而是看到了其身上更深层的时代烙印。全书的行文流畅,引经据典却又不失亲切感,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新读者,也能很快跟上思路,感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巨大魅力和艺术成就。它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热情的文化对话,让人由衷地感到满足。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宋词的格律与意境,所以入手了这本《宋词流派及其审美特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简单的词人辈分排列,而是着重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词人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对苏轼的“豪放”如何植根于北宋的边塞气象,以及婉约词派在江南士大夫阶层中兴盛的社会基础,都有着深入浅出的论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境”的把握,他将词的审美特征分为“清”、“婉”、“健”、“逸”等几个维度,并结合具体的词作进行剖析,使得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阅读时,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将书中的分析与自己熟悉的词句进行对照,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非常美妙。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词的理解深度,不再局限于词句的优美,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文人阶层的心态变化和文化取向。对于想要从“爱好者”向“鉴赏者”进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绝佳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这本《明清诗学通论》,说实话,一开始还有点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艰涩,毕竟诗学研究通常是“曲高和寡”的代名词。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清晰,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始终,将明代前后诗歌流派的演变,从前七子的复古到公安派的“性灵说”,再到后期的“格调派”,描绘得井井有条。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诗中有画”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以往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肤浅,多停留在意象的堆砌上,但书中结合了当时的绘画理论和文人画的发展脉络进行阐释,让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偏好,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观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对照着书中所提及的那些经典诗篇,每一次重温都有了新的感悟,仿佛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其表达方式却做到了雅俗共赏,对于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乐黛云先生2007年11月在关于严著《书录》的学术座谈会上发言,其中指出:
评分资料丰富,实用工具书。但是体例编排不大清晰。
评分shajjskssisisjsjsjjsjsjssjssjjsjsjs
评分本书详细记录了珍藏在日本的珍贵汉籍的情况,是研究传统文献的好的参考书~~~~
评分严先生的日本汉学研究著作,多属精品。
评分乐黛云先生2007年11月在关于严著《书录》的学术座谈会上发言,其中指出:
评分此书从文化史学的立场出发,详细考察了日藏汉籍善本的版本状态、保存机构、传递轨迹、识文记事、早期日本相关文献的记载,以及汉籍文化融入日本社会生活的诸种事项。它以最基本的文本事实,论证了中日之间两千余年的文化联系,并且为东亚文化研究和“日本中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证文本基础,也为我国古籍版本目录学在“汉籍世界传播”的层面上提供了相当丰厚的基础性材料并提升了相应的学科研究理念。它在“综合研究”的层面上显示了中国文化以“汉字”为基础,以“汉籍”为载体对日本文化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所提供的重大的与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前人关于日藏汉籍的著作大约有十几种,其中作为经典的即是杨守敬的《日本访书志》和董康的《书舶庸谭》。杨氏著录汉籍善本236种、董康著录的汉籍不到200种,前者为本《书录》的3%弱,后者为2%。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的同时设立“四库全书馆”编撰《四库全书总目》,该《总目》收入《四库全书》“著录”的典籍3,461种,作为“存目”收入的典籍为6,793种,合计共收书10,254种,凡330万字,耗时十多年得以修成,其著录量和写作量与本《书录》约略相等。本《书录》完全为著者一人之力在20余年中独力完成。(这里比较的是“工作量”,并不是说本书要与《四库》抗衡)
评分资料丰富,实用工具书。但是体例编排不大清晰。
评分本次购物的整体感受:好!第二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