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政治格局的深度剖析。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并没有直接铺陈史实,而是通过一种非常个人化、甚至是带着些许哲学思辨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变化”本身。 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一种底层逻辑,一种驱动社会进步与重塑的内在力量。书中反复提及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选择,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汇聚成巨大的变革。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那些“小变化”,它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的认知,甚至影响了我的生活轨迹。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宏观的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由无数个微观的“我”所共同塑造。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视角”。它鼓励我主动去发掘那些被忽略的联系,去理解表象之下隐藏的动因。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质疑那些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常识”。这是一种既令人兴奋又带着些许不安的体验,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作者的思考是层层递进的,从对普遍性规律的探寻,到对具体事件的洞察,再到对未来走向的预判。这种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变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可感、并且充满力量的现实。我甚至开始期待,这本书会如何影响我未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回荡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也不是某个政治家的宣言,而是一种对“未来”的全新感知。 作者并没有直接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那些塑造未来的“力量”。这些力量,既包括了宏观的科技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也包括了微观的个体意识觉醒、价值观念重塑。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确定性”的论述。它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是鼓励我们拥抱不确定性,将其视为机遇而非威胁。 这种观点,与我之前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一直认为,未来充满了挑战和危机,但作者却从中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是巨大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未来的态度,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去创造。 我尤其欣赏作者的乐观精神,但这种乐观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他相信,人类有能力克服困难,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这种信心,也感染了我。我开始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学习和思考,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这本书,让我对未来不再感到恐惧,而是充满期待。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所探讨的并非是表面的政治事件,而是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驱动着世界变化的深层逻辑。 我被书中关于“惯性与突破”的论述所吸引。作者用生动的例子,阐释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既有格局是如何限制我们的视野,又是如何在关键时刻被颠覆的。 这种“颠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勇气和智慧。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适应性”的讨论,它告诉我,唯有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才能在变化中立足。 这种“适应性”,不仅仅是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更是对自身内部的革新。我开始反思,我是否也在某些方面,成为了“惯性”的囚徒? 这种自我审视,虽然带着些许痛苦,但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作者鼓励我们,要敢于打破固有的藩篱,去拥抱新的可能。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理解世界真相,渴望超越自我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指南”。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会给你一套强大的“思考工具”。 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次“智识的洗礼”,它让我对“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所传达的一种“开放性”的视角。作者并没有试图用一套固定的理论去解释所有现象,而是鼓励读者保持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态度。 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联想到一些自己曾经的经历和观察。作者的某些观点,就如同“钥匙”一般,打开了我心中早已存在的,却未能清晰表达的那些模糊的认知。 尤其是在关于“文明交流”的章节,我被作者的深入剖析所折服。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文明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种“互联互通”的视角,让我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多么相互依存的共同体。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这种“包容性”。他能够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通之处,也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这种能力,对于我们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这本书,就像一个“思想的集市”,汇聚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思考。它鼓励我去碰撞、去交流、去碰撞出新的火花。我期待着,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将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精神,融入到我的生活中。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的思考者充满敬意,而这本书无疑就属于这一类型。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展现了其跨越不同知识体系的广博视野。 我被书中关于“认知边界”的探讨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缺乏,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理论框架,来阐释人类认知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在新的信息和经验中不断拓展的。 我常常在读到一些段落时,会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作者用一种非常简洁有力的方式,点醒了我心中那些朦胧的困惑。 这种“醍醐灌顶”并非易事,它需要作者具备极强的洞察力和文字功底。而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论述,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逻辑。他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能够直击核心,揭示问题的本质。 这种思考方式,对于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变化飞快的时代,尤为重要。它教会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不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 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启蒙”。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思维训练”。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用书中获得的智慧,去更深刻地理解和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作为外交家的吴建民,涉猎之广,非常人所及。《世界大变化: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2》以“世界大变化”为总主题,广泛涉及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经济外交、气候外交、能源外交、人权外交、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金融危机、现代化等重要的热点话题。
评分——吴建民
评分作者不仅以一个外交家的角度,更以一个时事评论员的视角,纵横捭阖,说详说略,或针砭国际时弊,或痛陈外交争端,用从容优雅的文字,全面勾勒2008——2009两年间的国际风云。书中“对2008年国际形势的回顾与思考”、“2009年国际形势四大看点”、“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的达沃斯”等综述性篇章,为我们梳理两年来纷繁复杂、纠结不明的国际关系。读来饶有趣味,启人深思。
评分吴建民,资深外交家。现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外交学院教授,中国外交部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等职。吴建民出生于1939年,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59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他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在他四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等职。他曾于2003-2007年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2003年,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近50年的外交生涯,25年的驻外经历,形成了吴建民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的独特风格。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以外国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现代中国推向国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评分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同爱因斯坦所说,“神圣的好奇心”是一株脆弱的嫩苗,它是很容易夭折的。不说别人,就说这位大物理学家本人,他竟也有过好奇心险遭夭折的经历。他自己回忆,他17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许多废物塞进自己的脑袋,其结果是在考试后的整整一年里,他对任何科学问题的思考都失去了兴趣。鉴于这个经历,他如此感叹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评分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今年世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问题、金融问题成为世界面临的头等大事。今年4月2日在伦敦和9月24日在匹兹堡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国际舆论注意到,这两次峰会之前,美中两国之间进行了密集的磋商,在两次20国集团峰会所达成的协议中,这两个国家的意见成为大家达成协议的基础。
评分“女士们,先生们,
评分作者不仅以一个外交家的角度,更以一个时事评论员的视角,纵横捭阖,说详说略,或针砭国际时弊,或痛陈外交争端,用从容优雅的文字,全面勾勒2008——2009两年间的国际风云。书中“对2008年国际形势的回顾与思考”、“2009年国际形势四大看点”、“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的达沃斯”等综述性篇章,为我们梳理两年来纷繁复杂、纠结不明的国际关系。读来饶有趣味,启人深思。
评分这样低的价格 买这样的书,太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