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回到大有
第一部 弹子游戏
第二部 木马
第三部 三度重叠
附录1 错误
附录2 海边也是一个世界
从社会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文本样本。它似乎在隐晦地解构着我们社会中对“成功”和“效率”的定义。全书充斥着对重复劳动和无意义仪式的描绘,角色们穷尽一生去完成一些既不可能实现,也毫无价值的目标。比如,其中一个核心情节,讲述了一群人花费数十年时间,试图将一座山上的所有沙砾按照颜色精确分类,且分类标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神秘力量重置。这种荒诞的设定,让人联想到后工业时代下,许多白领阶层那种看似忙碌实则空洞的工作状态。作者对“系统”的描绘尤为冷峻,他笔下的系统庞大、沉默、且完全不具备可沟通性,个体的挣扎在宏大的官僚机器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无力感是全书的基调。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救赎的希望,它只是冷漠地记录了这种徒劳的努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深刻的疏离感,仿佛被邀请到一间巨大的、设计精良的博物馆里,观看一出关于人类社会结构性困境的、永不落幕的默剧。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情愉悦的书,但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批判性视角,促使读者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到底是由谁定义的。
评分老实说,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购入的,他声称这是他近十年来读过的“最具颠覆性的文本”。我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在连续熬了几个通宵之后,终于啃完了这部“大部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语言的狂欢,充斥着大量生僻的专业术语和作者自创的词汇组合,很多时候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词典,而即便查阅了,也往往发现这个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是如此的晦涩难解。书中描述的场景,如果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来描绘,可能只需要几句话就能带过,但作者却用足足十几页的篇幅,进行一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描摹。例如,描述一场室内会议的场景,他能细致到分析光线照射在不同材质桌面上的折射角度变化,分析与会者手指关节的微小动作,以及空气中灰尘颗粒在特定角度下的悬浮状态。这种冗余的、几乎要溢出屏幕的细节描绘,初读时令人感到震惊,继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仿佛作者在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将读者困在其中,无法呼吸。更让我困惑的是,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经常在宏观的宇宙尺度和微观的细胞结构之间进行毫无预警的切换,这种时空尺度的剧烈拉扯,着实考验着读者的精神集中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不停旋转的万花筒中寻找出口,每一次尝试理解,都会被新的光怪陆离的景象所打断。这本书无疑是献给那些拥有无限耐心和极高智力门槛的读者的,对于我这种追求清晰叙事的人来说,它更像是一场华丽却令人精疲力尽的智力马拉松。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本,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设计极简,纯粹的黑白线条勾勒出某种抽象的几何图形,初看之下,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没有当下流行的那种花哨或直白的封面语言。我带着一种对“极简主义”的探究心理翻开了它,期待着在文字的海洋中发现某种深刻的哲学隐喻,或者是一场关于结构与形式的严肃思辨。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像是在走迷宫,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跳跃,章节之间缺乏明确的逻辑链条,前言里铺陈的宏大理论在正文中很快就被碎片化的观察笔记和大量的旁注所淹没。有那么几页,作者似乎在探讨某种关于“空间感知”的课题,引经据典,从古希腊的建筑学谈到近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每一个论点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但当你试图将它们串联起来时,却发现缺少了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丝线。这本书的排版也颇为古怪,大量留白与紧凑的文字段落交替出现,仿佛在模仿某种心电图的起伏,令人心神不宁。我尝试了从头读到尾,也尝试了随机抽取章节阅读,结果都像是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每一页都散发着一种“深不可测”的气场,却又让人无法抓住其核心的脉络。读完后,合上书本,脑海中留下的是无数漂浮的概念,如同散落的珍珠,晶莹剔透,却无法串成一条项链。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件艺术装置,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化的读物,它挑战了阅读的习惯,却也让人对“信息传递的本质”产生了新的思考。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个谜团。它选用了极其罕见的、表面带有细微粗糙颗粒感的纸张,墨水的渗透性处理得非常微妙,使得黑色文字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轻微的偏棕色调,给人一种仿佛阅读泛黄古籍的错觉。但奇怪的是,其内文的引文却使用了极其现代、毫无修饰的无衬线字体,这两种风格的并置,在视觉上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断裂感,如同在观看一部被刻意剪辑错误的电影片段。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声音景观”的描绘部分。作者试图用文字去捕捉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被注意到的环境噪音——比如冰箱启动的低频嗡鸣、老式空调外机发出的规律性振动,甚至是我自己的呼吸声。他将这些声音符号化、视觉化,用大量的修饰语来描述这些听觉体验,试图让读者“看见”声音。这部分的文字极其富有音乐性,具有一种催眠般的力量。然而,这种对听觉的极致描摹,使得书中的人物对话反而显得异常单薄和程式化,仿佛他们只是为了配合环境音效而存在的背景板。这本书在感官体验的优先级上,显然是将“环境”置于“人物”之上的,这是一种非常反传统的文学策略,也因此,我很难在情感上与任何角色产生共鸣,但我必须承认,作者对感官的调动能力,是顶级的。
评分我以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身份来评价这本书,主要是基于其在结构上的大胆尝试。这本书完全抛弃了传统小说所依赖的线性时间轴,它更像是一部多声部的大合唱,多条故事线索并非交织,而是像平行的轨道一样,在彼此不干扰的情况下独自发展,偶尔在某一个意象或一个重复出现的符号上产生短暂的共振。作者似乎对“线性叙事”怀有深刻的厌恶,他倾向于用蒙太奇手法来构建意义。阅读时,我最大的体会是“失重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发生什么,人物的生死、场景的转换,都遵循着一种内在的、但对外界完全封闭的逻辑。举个例子,书中有一位主角,我们跟随他经历了童年的创伤、中年的迷失,但就在即将迎来转折点时,下一章却完全跳跃到了几百年后,描写一个完全不相干的角色的日常生活,这种处理方式,让人不禁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是想暗示历史的循环,还是仅仅想展示叙事的无限可能性?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或许就在于它的“虚无感”——它给予了读者所有必要的零件,却拒绝提供组装说明书。它要求读者成为主动的意义构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这种极端的开放性也带来了巨大的阅读疲劳,因为构建意义的过程本身,消耗的精力远远大于阅读本身。
评分物流很快,书也不错。
评分送货速度快,很不错啊
评分还没看,不过相信马原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我买书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1、家里的书越多看书的可能性越大,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这个可能性的增大不可小视,不是增加百分之几十,而是增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很多情况下,比如,当你突然有什么想法时,如果你的手头正好有本相关的书,你会你高兴得拿起来去看。当你突然想看某一本书的时候,如果手边没有,等过几天你找到的时候,可能就不想看了。另外,在家里无聊的时候,如果你有很多好书,你会随便拿起一本来翻看,否则看电视上网睡觉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2、一本真正的好书,不可能只看一遍,而且很多情况下也需要经常查询,高华的那一本《红太阳》、霍弗的《狂热分子》,这两本书我都看了五遍以上。《红太阳》最初我看的是电子版的,觉得太好了,就复印了一本,后来又花了200多块钱买了一本港版的收藏。有很多书,看过后,可能会不时地找出来查询,特别是计算机的书。 3、发现一本好书,买过来把它摆放在家里很显眼的位置,也是一种提醒,不断提醒你去阅读它,如果你不买,很可能过几天就忘了,这一辈子再也想不去来去读它。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书放在家里,既是提醒,也是督促。如果你发现一本很喜欢的好书,最好买回来,放在家里的书架上,即使你现在没时间读,以后早晚也会有机会的。 4、跟阅读习惯有关,我看书的时候,喜欢划线、加批注、加自己的评论,这些标注、评论会方便你日后再次阅读、查询。借来的书不可能让你随便乱划的。虽然现在IPAD上很多软件都能加批注,但是我还是喜欢纸版书。 5、买书的钱相对于读书的时间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大部分人一天工作挣的钱都能买几十本书,按最低工资标准算也能买几本,但是读完一本好书,你可能要花几天时间,甚至十几天,换算成工资远比书贵。 6、发现一本好书如果不买心里很不踏实,总惦记着,担心卖完了、绝版了。这一点可能因人而异,反正我是这样的。 7、小说等快餐读物我一般在IPAD上看电子版的,如果非常喜欢我会买纸版收藏。 那些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在我看来匪夷所思。
评分好想好想就是就是你是
评分正品品质,放心,就是喜欢收藏
评分阅读大师(全本)电影密码
评分新书,听说了便等上市立刻买了,居然还是拆封的,居然还有作者亲笔签名,居然用的是中性笔。。。
评分书边角稍有磨损,希望以后各方能够避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