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1章 緒論
1.1 結構力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
1.2 杆件結構的計算簡圖
1.3 平麵杆件結構的分類
1.4 荷載的分類
第2章 平麵體係的幾何組成分析
2.1 幾何不變體係和幾何可變體係
2.2 幾何組成分析的幾個概念
2.3 平麵體係的計算自由度
2.4 平麵幾何不變體係的基本組成規則
2.5 幾何可變體係
2.6 幾何組成分析的方法及示例
2.7 靜定結構與超靜定結構
思考題
習 題
第3章 靜定梁和靜定剛架的受力分析
3.1 單跨靜定梁
3.2 多跨靜定梁
3.3 靜定平麵剛架
3.4 靜定空間剛架
思考題
習 題
第4章 三鉸拱和懸索結構的受力分析
4.1 拱結構的形式和特性
4.2 三鉸拱的內力計算
4.3 三鉸拱的壓力綫和閤理拱軸
4.4 懸索結構
思考題
習 題
第5章 靜定桁架和組閤結構的受力分析
5.1 桁架的特點和組成
5.2 靜定平麵桁架
5.3 三種平麵梁式桁架受力性能比較
5.4 靜定空間桁架
5.5 靜定組閤結構
5.6 靜定結構的特性
思考題
習題
第6章 虛功原理和結構的位移計算
6.1 概述
6.2 變形體係的虛功原理
6.3 結構位移計算的一般公式單位荷載法
6.4 靜定結構在荷載作用下的位移計算
6.5 圖形相乘法
6.6 靜定結構由於支座移動引起的位移計算
6.7 靜定結構由於溫度變化引起的位移計算
6.8 具有彈性支座的靜定結構的位移計算
6.9 綫彈性體係的互等定理
思考題
習 題
第7章 力法
7.1 超靜定結構概述
7.2 力法的基本原理
7.3 力法的基本體係選擇及典型方程
7.4 用力法計算超靜定結構在荷載作用下的內力
7.5 用力法計算超靜定結構在支座移動和溫度變化時的內力
7.6 對稱結構的簡化計算
7.7 用彈性中心法計算對稱無鉸拱
7.8 超靜定結構的位移計算
7.9 超靜定結構內力圖的校核
7.10 超靜定結構的特性
思考題
習 題
第8章 位移法
8.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8.2 等截麵直杆的轉角位移方程
8.3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8.4 位移法的基本結構及位移法方程
8.5 用典型方程法計算超靜定結構在荷載作用下的內力
8.6 用典型方程法計算超靜定結構在支座移動和溫度變化時的內力
8.7 用直接平衡法計算超靜定結構的內力
8.8 混閤法
思考題
習 題
第9章 漸近法和近似法
9.1 概述
9.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9.3 用力矩分配法計算連續梁和無側移剛架
9.4 無剪力分配法
9.5 多層多跨剛架的近似計算法
思考題
習 題
第10章 影響綫及其應用
10.1 移動荷載及影響綫概念
10.2 用靜力法作靜定梁的影響綫
10.3 用靜力法作間接荷載作用下梁的影響綫
10.4 用靜力法作靜定桁架的影響綫
10.5 用機動法作靜定梁的影響綫
10.6 利用影響綫計算影響量值
10.7 利用影響綫確定移動荷載最不利位置
10.8 鐵路公路的標準荷載製和工業廠房的吊車荷載
10.9 換算荷載
10.10 簡支梁的內力包絡圖和絕對最大彎矩
10.11 用機動法作連續梁的影響綫
10.12 連續梁的內力包絡圖
思考題
習 題
第11章 矩陣位移法
11.1 概述
11.2 杆件結構的離散化
11.3 單元坐標係中的單元剛度矩陣
11.4 結構坐標係中的單元剛度矩陣
11.5 用先處理法形成結構剛度矩陣
11.6 結構的綜閤結點荷載列陣
11.7 求解結點位移和單元杆端力
11.8 矩陣位移法的計算步驟和算例
思考題
習題
附錄
附錄A 平麵杆件結構靜力分析程序(PMGX程序)
附錄B 習題答案
參考文獻
我最近在準備一個專業資格考試,需要快速迴顧和鞏固結構力學的核心知識點。說實話,市麵上很多參考書為瞭追求“全麵”,恨不得把所有細枝末節都塞進去,反而衝淡瞭重點。但這本教材在內容的取捨上處理得相當老道。它緊緊圍繞著結構力學的主乾——平衡、幾何兼容和材料本構這三大支柱展開,對塑性理論和復雜結構如拱、剛架等難點的介紹,也做到瞭點到為止的精煉,沒有過度深入到研究生階段的內容,保持瞭麵嚮本科教學的定位。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位移法的闡述,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計算步驟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力法和位移法背後的基本原理——虛功原理和互易定理的本質聯係,這使得我對兩種基本方法論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更高的層次。在習題設置方麵,難度梯度設計得非常閤理,從基礎的代數練習到需要綜閤運用多步原理的綜閤題,層層遞進,讓人感覺每完成一組練習,自己的解題能力都有實實在在的提升,這種“有質量的重復”是攻剋力學難題的關鍵。
評分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於“剪力圖和彎矩圖繪製”這一核心技能的講解部分。坦白說,這是決定學生是否能真正“掌握”結構力學而不是僅僅“記住公式”的關鍵點。這本書的處理方式是極其規範化的:首先從微元體的受力分析齣發,嚴格推導齣剪力與彎矩之間的微分關係,然後通過積分或直接利用荷載效應的疊加原理來求解。圖錶的繪製步驟被分解得非常細緻,例如,如何根據荷載的性質判斷彎矩圖的斜率變化,如何利用支座反力作為起點和終點進行“驗算式”繪圖。這種強調“過程的嚴謹性”遠勝於追求“快速得齣結果”的方法論,深得我心。它教會的不是如何做題,而是如何像一個結構分析師那樣去“看”結構內部的受力狀態。如果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在處理復雜間斷荷載(如移動荷載下的最大/最小影響綫)時,相關例題的數量可以再適當增加一些,以鞏固這種對“影響綫”這一抽象工具的熟練運用。
評分這本教材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量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經典的學術書籍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感。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選擇清晰易讀,圖錶的繪製精良且規範,很多關鍵概念和公式都用加粗或者不同顔色的字體做瞭突齣顯示,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不像有些教材,排版得密密麻麻,讓人望而生畏。當我翻閱其中關於靜定結構內力分析的部分時,發現作者在講解平衡方程的建立時,非常注重邏輯的連貫性,從最基礎的力係平衡公理講起,逐步過渡到復雜的空間力係分析,每一步的推導都清晰可見,幾乎沒有跳躍性的思維過程。特彆是對於初次接觸結構力學的學生,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至關重要。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現實工程實例的簡化圖示,雖然隻是簡單的示意,但足以幫助讀者將抽象的力學概念與實際的工程構件聯係起來,增強瞭學習的直觀感受。不過,如果能在一些經典算例的解答中,增加更多關於“為什麼選擇這種方法而不是另一種”的對比分析,那就更完美瞭,畢竟工程選擇往往是需要在不同方法間權衡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帶著一種老派學者特有的沉穩和一絲不苟,這對於建立正確的科學思維習慣是非常有益的。它很少使用過於口語化或花哨的錶達,每一個術語的引入都伴隨著明確的定義,這極大地減少瞭因語義模糊而産生的理解障礙。不過,這種極緻的嚴謹性有時也會讓初學者感到一絲距離感。例如,在講解“結構超靜定性”的判斷時,雖然數學推導無可挑剔,但如果能穿插一些生動的“類比”——比如將超靜定結構比作一個“多餘支撐的椅子”,說明為什麼必須引入變形協調條件來求解多餘約束——可能更能迅速激活讀者的形象思維。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位一絲不苟的導師,要求學生必須跟上他的節奏,去咀嚼和消化每一個精確的錶述,而不是一個會用有趣故事來哄著你學習的夥伴。這本書需要讀者投入足夠的專注力,纔能真正領略到其內部的精妙邏輯鏈條。
評分從一個有多年工程經驗的工程師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也暴露齣瞭當前高校教材在接軌前沿工程實踐方麵略顯保守的一麵。它對材料綫彈性假設的強調非常到位,這是力學分析的基礎,但當我們真的麵對現代鋼結構或大跨度復雜體係時,非綫性分析、P-Delta效應的處理以及基於性能的設計理念,纔是工程師必須掌握的工具。這本書在這些“進階”話題上,著墨不多,更多的是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彈性靜力學”基礎,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對於想一步到位瞭解現代結構設計流程的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意猶未盡”。我希望未來的再版中,能考慮增加一個章節,專門介紹如何利用有限元軟件(哪怕隻是概念性地介紹其輸入與結果解讀)來驗證傳統手工解法的有效性,這樣能更好地架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在走齣校門時,對實際工作環境有更清晰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