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 中信出版社

印钞者: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瑾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央行
  • 货币政策
  • 印钞
  • 经济学
  • 中信出版社
  • 金融
  • 经济
  • 危机
  • 通货膨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5697
商品编码:10168667386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印钞者》,好看、有料的全球中央银行发展史,一窥数百年来的金融进化和危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印钞者》,立足于金融常识,探究金融的本质,更好地了解对我们无比重要的金融本身到底是什么。

《印钞者》通过一系列财经事件和人物,让我们穿梭于不同的时空,看文明的兴起衰落,各国的暗潮汹涌、实力交替。我们不仅要知道过去,还要了解过去。向后看,就是向前看。


内容简介

《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立足于金融常识,通过一系列财经事件和人物,描绘了17世纪以来的中央银行和经济发展的交融互动。这种纵横交错离不开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从中亦可一窥金融历史的进化之旅,甚至国家文明兴衰失败的暗涌脉络。

在《印钞者》中,作者指出,金融危机是信用经济的固然产物,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一样难以回避。我们不是在面临一场危机,就是走在一场危机的路上。也正因为如此,了解你的对手是谁、它如何形成、如何作用于现实经济,在当下也无比重要。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资本在不同时空的置换交易背后,金融的本质在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这种人际合作秩序的拓展必然依赖经济的效率的提升,其背后伴随着人性百态,其中亢奋与胆怯也构成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萧条。

金融不断进化的过程,也催生了人类社会诸多变化,大到帝国兴衰,小到个人贫困。

而金融对于经济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催生现代纸币与中央银行,促使了前工业时代英国的崛起,现代金融市场的繁荣,以及奋斗期间的个体的财富荣誉;另一方面,这种提升鼓励冒险,其后果并非均匀分布,因此带来了现代时代的大萧条,甚至2008年金融危机,再到欧债危机,再到中国。

金融进化之中,“印钞者”中央银行是不可不谈的话题,从zui早的瑞典央行到英格兰银行,再到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甚至中国央行,全球央行与金融危机的博弈与互动,某种意义上构成金融市场乃至社会制度的过去与现在。金融进化从国家到个人,其优点和短板都在体现。除了监管者与资本市场之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猫鼠游戏,更在于社会个体在经济博弈之外的调节与合作。


作者简介

徐瑾,青年经济学者,近年关注中国经济转型与金融史。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微信公号《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危机与转型》等,其中《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入选“2015zui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


精彩书评

中央银行应该扮演经济繁荣的刹车角色,就像当派对进入高潮要取走大酒杯一样,免得玻璃碎片满地,一地鸡毛。但当金融恐慌气氛蔓延,流动性开始消失,中央银行应该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美国前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


关于美联储措施会导致通胀风险的担忧,有“过度”的成分。外界有个迷思,认为我们所做的就是在印钞票。我们不是在印钱,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广义货币供给并未大幅增加。我们是向各国买入财政部债券来降低利率,以此刺激经济更快增长。

——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投资家乔治·索罗斯


目录

绪论 大历史中的货币之手

第一部分 18世纪:中央银行VS争霸欧洲

从帝国战争到英国突围

国王的zui后一根稻草

让国家的归国家,国王的归国王

1720年:南海泡沫与约翰·劳

从银行券到纸币

第二部分 19世纪:金融革命VS英国崛起

1825年危机:英国历史上的“钱荒”

金块辩论:货币主义VS凯恩斯主义

英镑与金本位

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可靠

大英帝国四角关系

金融背后的制度变迁

弗格森:感谢大英帝国

第三部分 20世纪:大萧条VS对抗危机

1929年崩盘:盛衰极限

罗斯福新政:恐惧与自由

大萧条:事实与神话

中央银行家:毁灭与救赎

从白芝浩到伯南克:zui后贷款人

第四部分 迄今为止的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VS债务狂欢幻灭

I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

雷曼之陨:骄傲的代价

花旗:全能银行梦碎

保尔森的峭壁边缘

格林斯潘忏悔录

金融危机启示录

II 欧债危机

冰岛“破产”

哀希腊:第一次希腊风波

拯救欧元

卢布危机与美元归来

希腊退欧:灰天鹅重现

中央银行:后QE时代的诸神之乱

III 后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与世界

金砖五国的困境

4万亿刺激与地方债危机

大收缩:全球债务危机中的中国

央行版钱荒真相

人民币与资本开放两难

zhongguodiyi与世界新平庸

未来新常态与五大风险

央行困境:沉默通缩甚于喧嚣通胀

尾声 审计中央银行

后记 我们都在经历历史

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从帝国战争到英国突围

金融离不开银行,现代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动脉,其中流动着源源不断的金钱。回顾金融的本质,不得不谈银行。

中央银行大概是zui重要也是zui神秘的银行,中央银行家往往成为报纸头条主角或者阴谋论的核心。作为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英格兰银行曾经被冠之以“堡垒中的堡垒”,其诞生亦被视为当时zui重要的金融革命,那么,这座“堡垒”是如何平地而起的呢?

今天谈起中央银行运作规范,往往言必及英格兰银行以及美联储如何如何,以至于《××战争》中大喝一声,你知道中央银行是私人银行么?不少人顿时傻眼,马上以为知道了惊天秘闻,随即对阴谋论之流五体投地。事实如何?历史犹如化石,永远是层层叠叠而就,真相总是比有的人想的单纯,也比另一部分人想的曲折。英格兰银行在17世纪诞生,其成立的主要原因其实只有一个——战争。

聪明不过希腊人,他们早就说战争是一切缘由之父,而一切战争的母体则是金钱,因此,战争比拼的不仅是军事实力,也是各国的融资能力。作为大陆强国的法国和海洋强国的英国,在欧洲历史上一直斗争不断。法国在西欧面积zui大,人口又是英国的三倍,这些因素在冷兵器时代都非常重要。而英国之所以能够持续应对甚至在18世纪打败法国,其背后离不开制度的作用,尤其是金融体系的支撑与财产权的保护。

国家竞争中,制度为什么如此重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指出英国直到16世纪还没有什么成功“迹象”,他如此评价17世纪英国的窘迫境地:“法国的规模和西班牙的财政资源使这两个国家都成了欧洲的强国。尼德兰的效率达到了同样的目标。这三个国家都向英国提出了不断的挑战……英国必须寻找一个中间的领域。”

所谓“中间领域”,对于英国而言就是开拓新市场,建设新制度,使得原本在16世纪完全看不出冠军样的英国在18世纪领跑,成为一个“zui有效率、发展zui快”的国家。事实上,历史上欧洲的地理分割纵然使得各类冲突绵延不断,但也造就了不同的制度竞争以及国家演化,谁占优,就引来效仿;谁落后,就难免被淘汰。

依赖商业和贸易,英国面貌开始变化。按照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数据,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末,英国人口增长大概4倍,同期法国人口只增加了四分之一,英国人均寿命以及城市化也高于法国,伦敦人口增加了13倍,伦敦已经成为当时欧洲zui大的城市。

金融业影响渗透入政治,反过来说,金融业的发轫更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变革。比起欧洲同侪,英国银行业起初委实不起眼。意大利人13世纪已经发行城邦债券,其北部城市热那亚的作用一度被历史学家认为堪比今日的国际结算银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16世纪已经孕育了现代期货期权交易,相形之下,17世纪末的英国金融业远远谈不上繁荣。伦敦城的金匠们刚刚开始学习利用个人信用经营银行业务,比如保留一部分储户的现金,同时将剩余部分借贷出去,金匠的收据也开始作为银行本票的雏形大行其道。一位20世纪债券市场的先驱曾经如此吐槽当时的伦敦,“没有货币市场,没有实质性的银行,没有组织有序的国家债务”,其运作模式被视为难以脱离中世纪君主贷款窠臼。

不仅因此,国王之手始终不时染指金融。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曾经因为财政枯竭而通知铸币厂不得对外支付,这使得商人们已经放入铸币厂的金银强行被国王“借走”。值得一提的是,查理一世在位30年间可谓英国历史动荡zui为激烈的时刻之一,国内以英国国教为主的新教徒和传统天主教势力斗争不休,国外则是席卷全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是霸权崛起与信仰分歧的产物。 三十年战争中,英国站在新教一边,而查理一世本人则偏向天主教,又与罗马教廷交往密切,甚至希望在苏格兰强行推进宗教改革。加上其与议会的多次失和,zui终导致了个人的覆灭,成为weiyi一位在王位上被处死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1672年曾经让财政部汇票赎回暂停,此举令不少颇具声望的金匠破产,对公众打击不小——须知,早期的银行业与金匠渊源甚深,不少人认为银行家主要来自金匠,但也有金融史学家认为银行起源不仅来自金匠,还有商人、公证人、实业家、包税商。实际上,从1666年起,英国就规定了铸币自由,意味着只要付出一定熔铸费用,人人都可将金银送去铸币厂换来足额货币。

也正因为如此,铸币厂的地位之高比起今天的银行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当年艾萨克·牛顿晚年就一直担任皇家铸币厂厂长,并且因为督办得力被封为爵士。如此金铺,理所应当被视为安全的托管所在,但类似上文之事却发生过不止一次。

类似事件使得英国民众充满了不安全感,一方面促使他们把现金存入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手中(如前所说,他们不少是金匠出身),另一方面,日渐充盈的社会资本此刻迫切需要可靠的储蓄之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银行——英格兰银行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


书名:世界金融史的沉浮:从布雷顿森林到量化宽松的变局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写真实的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填写真实的出版社名]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世界金融体系的演进脉络,聚焦于一系列塑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关键理论的诞生及其在现实中的实践与反思。我们不关注特定国家的中央银行内部操作细节,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宏观层面——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崩溃与重建,以及金融创新如何催生了周期性的繁荣与萧条。 第一部分:战后秩序的构建与黄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黄金枷锁 本书首先回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详细阐述了以布雷顿森林会议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背景与基本框架。这一体系的核心特征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主要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我们将探讨这一体系如何为战后欧洲和日本的重建提供了稳定的货币环境,并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空前发展。 然而,体系的内在矛盾也逐渐显现。由于美国维持巨额贸易逆差以输出美元,导致流向海外的美元数量最终超过了美国黄金储备所能支撑的限度,引发了“特里芬难题”——即储备货币国必须长期保持赤字,才能提供全球所需的流动性,但这最终会损害其货币的信用基础。 本部分将详尽分析法国等国对美元信心的动摇过程,以及各国为应对不断扩大的“美元缺口”所采取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高潮部分是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黄金自由兑换终结”,标志着二战后建立的、长达近三十年的固定汇率体系的彻底瓦解。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尼克松冲击”对全球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各国经济主权的影响。 第二部分:浮动汇率时代的阵痛与探索——石油冲击与债务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剧烈波动的时期。本书将聚焦于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深远影响。原油价格的暴涨不仅引发了严重的滞胀(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更迫使各国央行重新思考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面对能源成本的结构性上涨,各国政府在需求管理上面临两难困境。我们将详细梳理各国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同时,本书也会探讨在此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拉美地区)通过大规模借贷来弥补结构性赤字的路径,以及这些债务累积如何最终酿成了19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分析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如何加剧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染性,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危机干预中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流动性提供者,逐渐演变为要求受援国进行结构性改革的监督者。 第三部分:金融自由化浪潮与资产泡沫的兴衰 进入1980年代和1990年代,全球化进程加速,伴随而来的是金融监管的放松和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本书深入剖析了“华盛顿共识”对全球金融治理的影响,以及金融创新(如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如何提高了市场效率,同时也引入了更复杂的风险模型。 我们将详细考察两次影响深远的资产泡沫事件: 1. 日本的“失去的十年”的根源: 分析1980年代末期日本房地产和股市的过度繁荣,其背后的宽松货币政策、土地神话的形成,以及泡沫破裂后对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结构性影响。 2. 亚洲金融风暴(1997-1998): 探讨了“泰铢危机”如何迅速蔓延至整个东南亚乃至韩国。本书将重点分析固定或半固定汇率制在面对大规模短期投机资本时的脆弱性,以及各国在危机中采取的资本管制、高利率紧缩政策的痛苦权衡。 本部分强调,金融自由化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考验着国家监管和风险控制的能力,揭示了资产价格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的危险性。 第四部分:全球失衡与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极限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21世纪初期至今的全球经济格局。我们将分析中美贸易失衡等结构性问题如何导致全球储蓄过剩,以及这些过剩资金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间接推高了部分资产价格。 随后,我们将详细描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复杂成因,重点在于分析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复杂的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关联性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面对危机,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工具箱被空前拉伸。本书将全面介绍后危机时代出现的几种关键政策现象,包括: 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的实施: 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储蓄意愿及资产配置的影响。 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量化宽松,QE): 探讨其最初旨在稳定信贷市场、降低长期利率的目标,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财富分配不均、资产价格通胀的争议。 退出策略的困境: 分析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如何艰难地试图从非常规货币政策中“正常化”,以及缩减资产负债表可能带来的市场震荡风险。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综合上述历史经验,探讨当前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核心挑战:债务高企、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下的供应链重构,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长期挑战时,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边界。它不是一部关于央行内部操作的教科书,而是对过去八十年全球金融权力、货币规则和系统性风险的深刻历史解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叙事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脚下金融世界的复杂地基是如何被一层层构建、侵蚀和修复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所处的金融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微妙。那些看似微小的政策调整,可能引发的却是蝴蝶效应般的全球性震荡。作者的笔触让我看到了央行在塑造经济格局中的强大力量,但同时也让我对这种力量的边界和潜在风险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解释,更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鼓励读者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济理论,去质疑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金融操作,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评分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批判性思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央行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救赎者,而是试图揭示其行为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理论局限以及可能存在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我一直在思考,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央行之间的协调与冲突,以及它们各自的政策选择,究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窥视这些复杂关系的窗口,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金融新闻,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和力量在驱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融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关于决策、关于人类如何与自身创造出的复杂系统共舞的史诗。我一直在想象,当那些央行行长们坐在会议室里,面对着海量的数据和无尽的争论时,他们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各种理论模型和政治压力之间做出取舍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但字句之间却暗藏着犀利的洞察,仿佛是在邀请读者一起去拆解那些看似神秘的金融迷雾,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华尔街和各国央行深处的运作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当拿到实体书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都让我觉得物有所值。我一直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经历了几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之后,那种“幕后”的逻辑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这本书的标题《印钞者: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直接点明了核心主题,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央行在其中的具体角色,不仅仅是扮演救世主的形象,而是深入剖析它们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危机,这种双重性是很有意思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也不是流于表面的财经八卦。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和宏大的经济理论,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深度和严谨。我感觉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的取舍和叙述的逻辑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层层递进的启发。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印钞”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入门指南,但它又远远超出了“印钞”这个单一的概念,将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都融入其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