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惟三代而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尤莫若貞觀之盛。誠以太宗剋己勵精圖治於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輩感其知遇之隆,相與獻可替否以輔治於下,君明臣良,其獨盛也宜矣。厥後史臣吳兢,採其故實,編類為十捲,名日《貞觀政要》。有元儒士臨川戈直,復加考訂注釋,附載諸儒論說以暢其義,而當時大儒吳澄,又為之題辭,以為世不可無,其信然也。朕萬機之暇,銳情經史,偶及是編,喜其君有任賢納諫之美,臣有輔君進諫之忠,其論治亂興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為鑒戒,朕甚嘉尚焉。顧傳刻歲久,字多訛謬,因命儒臣重訂正之,刻梓以永其傳。於戲!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朕將遠師往聖,允迪大猷,以宏至治,固不專於是編,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為行遠登高之助也。序於篇端,讀者鑒焉。
評分王珪,太原祁縣人也。武德中,為隱太子中允,甚為建成所禮。後以連其陰謀事,流於雋州。建成誅後,太宗即位,召拜諫議大夫。每推誠盡節,多所獻納。珪嘗上封事切諫,太宗謂曰:“卿所論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隻為不聞己過,或聞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嘗謂珪曰:“卿若常居諫官,朕必永無過失。”顧待益厚。貞觀元年,遷黃門侍郎,參預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進拜侍中。時房玄齡、魏徵、李靖溫彥博、戴冑與珪同知國政,嘗因侍宴,太宗謂珪曰:“卿識鑒精通,尤善談論,自玄齡等,鹹宜品藻,又可自量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每以諫靜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纔兼文武,齣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齣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繁理劇⑩,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至如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一日之長。”太宗深然其言,羣公亦各以為盡己所懷,謂之確論四。
評分主要是講給孩子聽的,現在人沒人關心那麼多。書質量很好
評分搞促銷時買的,但價格算下來也不便宜,現在京東是一到促銷就瘋狂提價,活動一完就降價,套路越玩越深
評分 評分齊魯這套書不錯,全本,價格低,不過注釋少,適用於有一定文言基礎的讀者。
評分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 評分我看得早瞭,用幾個字總結一下吧,就是“王道蕩蕩”,君臣之間不存形跡,這是治國層麵的,中國人講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序列的,所以收縮的個人修養來說,就是《菜根譚》上的一句話:君子之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不使人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