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回顾了美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战略轰炸机发展的3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对美国轰炸机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剖析了新老战略轰炸机三世同堂的主要原因,介绍了美国政府和军方对于发展新型战略轰炸机的态度趋于统一的过程,反映了战略轰炸机在美国未来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远程战略轰炸机发展道路分析:发展、争论与思考》还介绍了美国下一代远程打击系统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分析了美国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关键性能要求,对其技术指标进行了初步预测。
《美国远程战略轰炸机发展道路分析:发展、争论与思考》条理清晰,内容翔实,可供从事军用飞机设计的研究人员和广大航空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美国战略轰炸机发展回顾
1.1 新技术不断涌现,轰炸机追求更快
1.1.1 各公司凭实力竞争,喷气式轰炸机诞生
1.1.2 战斗机已跨越声速,轰炸机亦不甘落后
1.1.3 凭经验和技术优势,康维尔及北美领先
1.2 核导弹构成威胁,轰炸机需求遭疑
1.2.1 多个机型研制放缓,众制造商寻求机遇
1.2.2 超声速旅客机受阻,可变翼轰炸机立项
1.2.3 众多项目皆无正果,轰炸机型徒留空缺
1.3 隐身技术渐成熟,轰炸机重获新生
1.3.1 隐秘探索多年积累,隐身技术孕育希望
1.3.2 诸多项目积累经验,新轰炸机终于问世
1.3.3 技术实力有所不同,各制造商重新排名
1.4 衰落起伏三阶段,经验技术是依托
1.4.1 专业化发展有优势,验证机研究保能力
1.4.2 不同机型技术相关,军用项目联系密切
1.4.3 航空技术两次革命,预研奠定胜者地位
1.4.4 政府支持基础研究,民用技术也可借用
第二章 美国战略轰炸机理念回归
2.1 B-2采购数量削减,轰炸力量隐存缺口
2.2 局部战争频繁暴发,远程力量明显不足
2.3 现役机型三世同堂,增强力量三步实施
2.3.1 B-52“同温层堡垒”
2.3.2 B-1B“枪骑兵”
2.3.3 B-2A“幽灵”
2.3.4 未来远程打击系统的能力
2.4 新机研制费用昂贵,新旧结合必然选择
第三章 下一代打击系统方案比较
3.1 多种方案技术不同,远程打击各有利弊
3.2 关键性能决定效果,技术难点尚须突破
3.2.1 飞机类方案虽传统,超声速提高响应度
3.2.2 通用航空器新思想,构建空天一体战场
3.3 全球快速持续能力,决定系统作战效果
3.3.1 战略能力覆盖全球,有效攻击所有目标
3.3.2 时敏目标日渐增多,响应时间更显重要
3.3.3 持续实施火力压制,载弹能力提供保证
3.3.4 有效载荷种类多样,不同目标灵活选取
3.3.5 战场环境对抗激烈,设计体现生存能力
3.4 具体技术并无定论,定量分析初现结果
第四章 新型战略轰炸机关键性能
4.1 构建全球战略威慑,航程要求位列第一
4.2 有效载荷趋于小型,承载能力无须太低
4.3 生存能力需要保证,速度指标尚可折中
4.4 机动目标转瞬即逝,持续存在随时打击
第五章 新型战略轰炸机技术途径
5.1 对抗技术不断升级,速度隐身各具作用
5.2 外部环境威胁严峻,改进设计谋求生存
5.3 主要性能设计权衡,有助实现作战思想
5.4 远程飞机系统复杂,多方考虑提高战力
5.4.1 机体平台承载系统,气动隐身两者兼顾
5.4.2 传感器和天线孔径,降低辐射保证性能
5.4.3 动力装置技术革新,有助对付时敏目标
5.4.4 机载武器种类多样,智能隐身小型高速
5.4.5 威胁环境更加严酷,对抗措施需要提高
5.4.6 天地网络信息融合,态势感知洞悉战场
5.5 综合分析预测未来,研究重点值得关注
结束语
附录一 B-52“同温层堡垒”(Stratofortress)简介
附录二 B-1B“枪骑兵”(Lancer)简介
附录三 B-2A“幽灵”(Spirit)简介
附录四 美国远程打击系统发展大事记
精彩书摘
然而,康维尔公司拒绝承认波音公司成为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承包商。康维尔公司说服空军接受它的B一36的高性能改进型,该改进型具有当时各型轰炸机所共有的良好的性能。1950年初,康维尔公司开始设计研究,改进B一36的设计,希望能够大幅提高它的性能,克服速度方面的不足。与B-52-样,康维尔公司的方案也采用全新的后掠翼,在翼下吊舱内安装J57涡轮喷气发动机。1951年初,美国空军批准康维尔公司进行原型机研制,编号为YB-60。1952年4月,在YB一52首飞3天之后,YB-60也实现了首飞。康维尔公司改型机的最大速度比YB一52的速度小100mile/h,它最后的失败是不言而喻的。不久,美国空军终止了YB-60的飞行试验项目。朝鲜战争爆发后,波音公司在1950年6月收到了B-52的生产订单。由于YB-60在速度性能方面存在不足,美国空军将计划投给康维尔公司研制重型战略轰炸机的所有资金,全部投向波音公司的B一52的生产。
前言/序言
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的作战行动中,美国空军频频出动战略轰炸机,以B-52G/H为主、B-2A战略轰炸机为辅,采取中高空隐身突防的手段,通过地毯式轰炸或者精确打击,摧毁了塔利班大量的军事设施,战略轰炸机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轰炸机是用炸弹、鱼雷或空对地导弹对敌方地面和海上目标实施杀伤与破坏的军用作战飞机。按照用途和任务性质区分,轰炸机可分为战术与战略轰炸机;按照起飞重量和航程,可分为轻型(近程)、中型(中程)、重型(远程)轰炸机。轻型轰炸机多为战术轰炸机,主要用于配合地面部队,对敌方前线阵地、供应线和各种活动目标实施轰炸,其起飞重量多在20~30t,航程在3000km以下;中型轰炸机既有战术的,也有战略的,其起飞重量多在40~90t,航程为3000~6000km;重型轰炸机都是战略轰炸机,主要用于深入敌后,对军事基地、交通枢纽、经济和政治中心等战略目标实施轰炸,其起飞重量多在100t以上,航程达6000km以上。
美国的战略轰炸机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投入使用的,当时的轰炸机都是木质结构的双翼机,最大飞行速度约200km/h,载弹重量数百千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发展为金属结构机身的螺旋桨式飞机,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大飞行速度达到400~600km/h,航程达到1000~7000km,载弹量达到1~10t。战略轰炸机安装了雷达瞄准和导航系统以后,具备了全天候作战和对地纵深目标进行战略打击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轰炸机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战略轰炸机因其载弹量大、杀伤范围广,投弹距离远、飞行高度高,风险性小、不易被对方击落等优点,备受美军青睐。
为了应付全球各地日益频发的各种中小规模地区冲突,美国空军计划利用全隐身的B一2A型战略轰炸机和F一22A战斗机组建一支能够进行快速部署的小型“全球隐身打击特遣部队”,使其在冲突爆发的第一天就可以摧毁敌方数百个重要目标,这必然引起一场战略轰炸机作战方式的变革。
《苍穹巨兽:改变战争格局的战略轰炸机演进史》 一、引言:战略轰炸机——国家力量的战略之翼 自人类翱翔蓝天之日起,航空技术便与军事战略紧密相连。而在诸多空军力量的组成部分中,战略轰炸机无疑是最具象征意义和威慑力的存在。它们是国家意志的延伸,是力量投射的利器,更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从二战时期呼啸而过的巨型飞机,到冷战时期划破天际的核利刃,再到当代高科技的隐形杀手,战略轰炸机的每一次发展,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战略思想的演变,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 本书《苍穹巨兽:改变战争格局的战略轰炸机演进史》旨在深入剖析战略轰炸机这一特殊军事装备的发展脉络,不仅关注其技术上的突破与迭代,更着眼于其背后深刻的战略理念、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对国际安全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超越简单的技术罗列,深入探究不同时代背景下,各国如何构思、设计、制造和部署这些“空中堡垒”,以及它们在塑造战争形态、维护国家安全、乃至影响全球力量平衡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二、黎明之光:战略轰炸的早期构想与实践 “集中力量,以空制空”的战略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萌芽。虽然当时飞机的技术尚显粗糙,但一些先驱者已经预见到,未来的战争将不再局限于陆地和海洋。战略轰炸的雏形,便是基于摧毁敌方工业、交通枢纽以及动摇其国民士气这一朴素的理念。 早期战略轰炸的尝试,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有限的成效。然而,正是这些在战火中摸索的经验,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巨型轰炸机的设计理念开始显现,即通过航程、载弹量和防御能力上的优势,实现跨越敌方防线的远程打击。这一时期,各国空军力量的建设,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战略轰炸机的种子已悄然播下。 三、巨人之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战略轰炸机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水岭。战争的残酷性催生了对更强大、更远航程、更重载弹量的飞机的迫切需求。以美国、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发展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战略轰炸机,如B-17“飞行堡垒”、B-24“解放者”、兰开斯特、B-29“超级空中堡垒”以及德哈维兰“蚊式”等。 这些巨型飞机不仅改变了战场的格局,更将战争的触角延伸到了敌国后方。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行动,如对德国工业区的轰炸、对日本城市的燃烧弹袭击,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军事史和伦理学讨论的重要议题。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战机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作战运用,以及它们在战争进程中扮演的实际角色。我们会探讨,战略轰炸究竟是摧毁敌方战争机器的有效手段,还是造成无辜平民伤亡的残酷工具?这其中牵涉到的战略目标、战术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困境,都将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四、核阴影下的利剑:冷战时期的战略核威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原子弹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也赋予了战略轰炸机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战略轰炸机不再仅仅是执行常规打击的工具,它们成为了“核三位一体”中不可或缺的陆基打击力量。 在核武器的阴影下,能够携带和投掷核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成为了国家间相互威慑的核心要素。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竞相开发和部署了一系列性能卓越的战略轰炸机,如B-36“和平缔造者”、B-47“同温层堡垒”、B-52“同温层堡垒”、图-95“熊”以及雅克-28B等。这些飞机不仅拥有惊人的航程和载弹量,更被赋予了洲际打击能力,能够从本土基地出发,直抵敌国腹地。 本书将深入剖析冷战时期战略轰炸机的技术发展,如远程飞行、空中加油、高速突防、电子对抗等方面的创新。同时,我们将详细探讨“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核战略如何影响了轰炸机的设计和部署,以及“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等技术如何延长了轰炸机的寿命并提升了其生存能力。我们会审视,在核战争的边缘,战略轰炸机究竟是带来和平的“威慑之盾”,还是通往毁灭的“潘多拉之盒”? 五、时代的变迁与技术的革新:从轰炸机到“隐形”巨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战略轰炸机的设计理念和作战模式也经历了颠覆性的变革。进入21世纪,传统的轰炸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防空系统的进步使得高速、高空突防变得愈发困难,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要求平台具备更强的网络化作战能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隐形”技术。B-2“幽灵”战略轰炸机便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其独特的飞翼设计和先进的雷达隐身技术,使其能够悄无声息地穿越敌方防空网,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与此同时,新一代远程打击轰炸机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旨在融合最新的隐形技术、人工智能、精确制导武器以及先进的通信系统,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本书将重点关注20世纪末至今战略轰炸机的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隐形技术的原理及其对轰炸机设计的革命性影响,分析“传感器融合”、“有人-无人编队”等新兴作战概念,以及网络中心战对战略轰炸机提出的新要求。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在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日益普及的今天,战略轰炸机是否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产?它们在未来战争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六、战略的思考与未来的展望 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部技术进步的史诗,更是一部深刻的战略思想演变史。从“空中打击经济目标”到“战略核威慑”,再到“精确打击与信息战”,每一个阶段都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安全需求和军事理论的演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战略轰炸机所引发的深层思考。我们将探讨战略轰炸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定位,其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在不对称战争和非国家行为体威胁日益突出的今天,其战略价值是否依然突出。我们会反思,在追求绝对安全的过程中,是否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战略轰炸机的存在,对全球和平与稳定究竟是促进作用还是潜在威胁? 展望未来,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平台协同。隐形技术将持续升级,高超声速技术可能成为下一代打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智能的融合则将赋予轰炸机更强的自主决策和协同作战能力。本书将尝试勾勒出未来战略轰炸机的可能形态,以及它们将如何继续影响未来的战争形态和国际安全格局。 结论: 《苍穹巨兽:改变战争格局的战略轰炸机演进史》是一部集技术分析、战略解读、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于一体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深入了解那些改变了战争进程,塑造了国际力量格局的“空中巨兽”。本书不仅适合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阅读,也为政策制定者、战略分析师以及关心国家安全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战略轰炸机这一特殊军事装备在人类历史和未来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