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实验
原价:13.00元
作者:王福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302147664
字数:143000
页码: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研制的HUST TX系列通信原理教学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采用该实验设备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等。用HUST TX实验设备可完成以下11个实验: 数字基带信号及AMI/HDB3编译码、数字调制、模拟锁相环与载波同步、数字解调与眼图、数字锁相环与位同步、帧同步、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时分复用2DPSK、2FSK通信系统、PCM编译码、时分复用通话与抽样定理、通信模块设计。
本书可供采用HUST TX系列通信原理教学实验系统进行通信原理实验的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作为实验教材,也可供有关人员设计实际电路时参考。
目录
绪论
实验1 数字基带信号与AMI/HDB3编译码
实验2 数字调制
实验3 模拟锁相环与载波同步
实验4 数字解调与眼图
实验5 数字锁相环与位同步
实验6 帧同步
实验7 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
实验8 时分复用2DPSK、2FSK通信系统
实验9 PCM编译码
实验10 PCM时分复用通话与抽样定理
实验11 通信模块设计
附录1 信源和AMI/HDB3编译码模块中的CPLD功能说明
附录2 AMI/HDB3编译码子单元CPLD设计实例
附录3 主要集成电路芯片真值表和封装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对这种带有明显“学派”色彩的著作抱持着审慎的态度,生怕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然而,这本关于荣格思想的著作,却展现出惊人的活力和开放性。它像是一面棱镜,将光线折射出万千色彩,而非单一的白光。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总是非常谨慎地平衡着“忠实于原著精神”与“适应现代情境”的需求。尤其是在论及现代社会中象征意义的缺失时,作者的忧思和反思非常到位,这让一本探讨经典心理学的书籍,读起来却丝毫不觉陈旧。它似乎在提醒我们,尽管外部世界飞速变化,但人类心灵的基本结构和需求,依然遵循着古老的法则。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页边距的合理留白,为读者提供了充足的批注空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如今的出版物中已属难得。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此书的感受,那可能是“触及本质”。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深刻透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时而如同严谨的科学论证,时而又如同充满诗意的预言,这种文体的张弛有度,使得长篇的阅读过程保持了极高的吸引力。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原型”如何在我们集体无意识中进行接力赛的比喻,那有效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在面对相似的生命困境时,产生惊人的共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但却是结构性的调整,看待人际关系、艺术创作乃至个人困境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多维和立体了。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消费”的书,而是一本需要被反复“研磨”的工具书,每次重读,都会从不同的层次上汲取到新的养分。
评分坦白说,我是在一个非常迷茫的时期翻开这本书的,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让我迫切地需要一些能够解释“为什么”的框架。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并非那种线性发展的教科书式写作,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迷宫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大量古代神话、宗教文本和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广博的学识,这些旁征博引非但没有显得卖弄,反而为抽象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或深刻的见解所震撼,不得不放下书本,细细回味。书中的文字密度很高,每一句话似乎都蕴含着多重含义,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有分神,便可能错失掉一条连接前后论证的关键线索。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挑战,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去细嚼慢咽,它给予的回报将是极其丰厚的——那是一种对人性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处理“阴影”和“阿尼玛/阿尼姆斯”这些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艺术家的敏感度。作者没有将这些概念工具化、标签化,而是将它们描绘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创造力和冲突的源泉。书中关于“自性化”过程的描述,不像某些学院派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内在的冲突美感。仿佛作者在绘制一幅复杂的心灵地图,清晰地标示出那些我们常常试图逃避的危险地带,同时也指明了通往整合的幽径。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模式产生了全新的认识,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阅读其他心理学著作难以比拟的。它迫使你去面对“不完美”才是常态,并从中找到力量,而不是一味追求理想化的、虚假的“完美自我”。这种对生命复杂性的全然接纳,让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初捧在手,便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装帧设计简洁而富有哲思,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选择,似乎都在暗示着其内容的深邃与复杂。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但翻开扉页,作者的引言却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姿态,试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种诚恳的态度,着实让人心生敬意。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并非那种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诸多案例的剖析,无论是对梦境符号的解读,还是对原型意象的阐释,都展现出一种细腻入微的洞察力。特别是书中关于“情结”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论述,简直像是一面精准的镜子,照出了许多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内心运作机制。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当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入口,它没有回避那些挑战性的概念,反而鼓励读者去直面自己心灵深处的阴影,这种勇气和引导,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读完第一部分,我合上书本,脑海里久久回荡的,是那些关于自我整合的复杂图景,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内在旅程的序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