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书学虽起自汉朝末年,但直至清末,一直鲜有人对书学作系统清理。《国学基本文库·广艺舟双楫(外一种)》体例严整,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堪称清代很为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在总结清代碑学成就的同时,指出长期在帖学统治下书坛的弊端,力图从南北朝碑刻中开辟出一条新路,给书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国学基本文库·广艺舟双楫(外一种)》在靠前一版再版,在日本仅康氏生前就以《六朝书道论》为名翻印六版,对晚近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巨。《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在对画作的点滴评论中,体现了康有为的画学思想,一并收入,便于读者了解康氏及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 康有为 著作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牲、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等,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光绪朝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有名思想家、政治家和书法家。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图强,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反对共和,后半生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述近千万言。总而言之,《广艺舟双楫》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学习经历。它让我从一个对书法艺术的门外汉,逐渐走向一个对其有了初步认识的探索者。我在这本书中,不仅学到了关于书法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一种对艺术的态度。我深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无数次地翻阅这本书,每一次阅读,都将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这本书,已经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精神世界中一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灯塔。感谢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字,古朴典雅,又不失流畅。虽然是古代的著作,但读起来却不会感到晦涩难懂。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一些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例如,他在讲解“用笔”时,常常会用“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等生动的比喻,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笔画的力量和质感。这种行文方式,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我读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而拍案叫绝,又会因为一个深刻的见解而陷入沉思。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学习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殿堂,与一位博学的老师在进行着深入的交流。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将这本《广艺舟双楫》捧在手里。说是“捧”,其实更有几分“敬畏”。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门,一扇通往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深邃殿堂的大门。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古朴而沉静的力量,“广艺”二字,预示着其内容的广博性,“双楫”则如同导航的船桨,指引着我们在这片艺术的海洋中航行。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厚重的纸张、典雅的装帧所吸引,仿佛在触摸着历史的温度。翻开扉页,那些熟悉的、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便如一股清泉,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我曾几何时,在无数个夜晚,面对着电脑屏幕,看着那些像素化的书法图片,心中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种纸张特有的触感,墨色在纸上晕染开来的层次感,以及作者行文间那种独属于古代文人的那种严谨与风骨,这些都是数字化的媒介所无法完全传达的。
评分这本书的“外一种”,在我看来,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如同一个精妙的补充,使《广艺舟双楫》的体系更加完整。尽管我目前还没有完全消化“双楫”本身的内容,但我已经隐约感觉到,这“外一种”的存在,必将为我进一步理解“双楫”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线索。这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至关重要,共同构成了宏大的艺术蓝图。对于这种“外一种”的设置,我感到十分欣喜,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更加饱满,更加有层次,也给了我继续探索和深入学习的空间。我期待着在掌握了“双楫”的核心思想之后,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消化这“外一种”所带来的价值。
评分《广艺舟双楫》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学经典,必定有其过人之处。我最欣赏它的地方,便是它对书法创作的“法度”与“意趣”的辩证统一。作者在强调“法度”的重要性,即书法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否则便会流于野狐禅。但同时,他也绝不忽视“意趣”的价值,即书法创作最终要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和个性。他认为,只有将“法度”与“意趣”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这一点,对我从事任何艺术创作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我曾经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意”而忽略了基础的技巧,也曾经因为过于拘泥于“法度”而失去了创作的灵感。《广艺舟双楫》告诉我,真正的艺术,是需要在规则与自由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评分当我开始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才真正体会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含义。书中对于书法艺术的论述,之细致、之深刻,让我为之动容。它不像是一些浅显的书籍,仅仅停留在对字形美感的描绘,而是深入到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枯润浓淡,以及章法的虚实疏密。作者的每一个论断,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用笔”的讲解,那种将抽象的笔画动作具象化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的身影。他对于笔锋的运用,对于力道的控制,对于墨的浓淡枯湿的把握,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读到此处,我不禁停下手中的笔,开始默默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笔画的走向,想象着墨色如何在纸上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仿佛通过文字,我与作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无声的沟通,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经典,一定是能够跨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广艺舟双楫》正是这样一本能够与我产生深刻共鸣的书。尽管我不是一个专业的书法家,也并非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但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适的艺术智慧。它不仅仅是关于书法的,更是关于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表达自我,如何追求卓越。作者那种严谨的态度,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艺术的热忱,都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无论从事什么领域,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并且保持一颗对艺术和美学的敬畏之心,我们就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
评分我之前一直以为,对于书法的理解,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笔画和结构就可以了。然而,《广艺舟双楫》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远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轻易窥探。书中对于“结体”的论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对于每一个字的结构安排,笔画之间的呼应,空间的分割,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提出的“八面出锋”等概念,更是将书法的美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去观察和分析一些碑帖,赫然发现,之前看到的只是皮毛,如今,我仿佛能透过那些黑白的线条,看到一个严谨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内在结构。这种“看见”的能力,是之前从未有过的,它让我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对书法技法的讲解,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修养,他们的情怀。书法,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个人品格、精神世界的体现。作者在书中,也常常会引用古人的诗句,或是借用历史典故,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引用,非但没有显得生硬,反而为他的论述增添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觉,每读一页,都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交流。那些文字,不仅仅是关于书法的,更是关于人生、关于艺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它让我意识到,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它承载了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内涵。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书谱”的推崇,以及对历代名家书法的精辟点评,都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实践者,他对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书迹中,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并将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我之前也看过一些书法史的书籍,但总觉得有些枯燥乏味,而《广艺舟双楫》中的点评,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法展览馆,与历代大师面对面交流。尤其是他对于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的作品的评价,更是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