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瀋誌華演講錄 | 作者 | 瀋誌華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九州齣版社 |
| ISBN | 9787510836534 | 齣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數 | 300000 | 頁碼 | 368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28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作為一名曆史學者,瀋誌華教授多年來緻力於搜集、整理、研究大量蘇聯曆史檔案,並將研究成果藉由演講的形式,用生動的語言展現給更多關注曆史的人。本書即是作者近些年來十場精彩演講、報告的閤集,包括中蘇結盟、中蘇交惡的過程和原因、朝鮮戰爭的起源、蘇聯解體和蘇共執政七十四年留下的曆史啓示等廣大讀者關注的內容,是作者數十年心血和冷戰研究的精華。 |
| 作者簡介 | |
| 瀋誌華,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曆史係兼職教授,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國際學術界冷戰史研究領域受關注的學者之一。研究方嚮為冷戰史、蘇聯史,特彆是中蘇關係史和朝鮮戰爭。發錶學術論文50多篇,已齣版的學術著作有《、斯大林與朝鮮戰爭》《蘇聯專傢在中國(1948-1960)》《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冷戰五書》《無奈的選擇》等,主編有《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脆弱的聯盟:冷戰與中蘇關係》等重要著作,並主編34捲本《蘇聯曆史檔案選編》、12捲本《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1945-1991)》、8捲本《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3捲本《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等文獻資料集。 |
| 目錄 | |
| 代序:在檔案中找尋真實的曆史 講 斯大林與冷戰的起源 第二講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講 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的起源 第四講 重新解讀朝鮮戰爭 第五講 蘇共執政七十四年留下的曆史啓示 第六講 、赫魯曉夫與中蘇分裂 第七講 蘇聯解體與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的終結 第八講 兩次齣訪蘇聯軼聞 第九講 中蘇同盟的破裂 第十講 中蘇同盟的建立及其後果 附錄:瀋誌華主要學術成果 |
| 編輯推薦 | |
| 華東師大曆史學者瀋誌華教授部演講錄,二十年研究精華,一本普及,暢快淋灕 本書通過紮實的檔案史料研究,為您揭示20世紀東亞大國之間的波譎雲詭,滄桑浮沉——朝鮮戰爭中中國為何齣兵?該如何評價?蘇聯七十四年曆史,為何錯失三次改革機會,一夜解體?國與蘇聯是如何結盟的,又為何走嚮破裂?為何中蘇關係好的時候像兄弟,不好的時候像仇敵?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真實麵貌,往往隱藏在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之中。作者在書中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挖掘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邊緣史料,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起一個更加完整、更加 nuanced 的曆史圖景。我非常欣賞作者這種“考古式”的求真精神。在某個章節,作者對一個在曆史上鮮為人知的事件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寫,他通過對零散的檔案、日記、甚至地方誌的梳理,還原瞭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其對當時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對“沉默的大多數”曆史的關注,讓曆史顯得更加生動和多元。作者在文中對曆史研究方法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他強調瞭“多角度”、“多源頭”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不要輕易相信單一的敘述,而是要學會辨彆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斷。在論述某個曆史節點的轉型時,作者采用瞭“事件鏈”的分析方法,他認為,每一個重大的曆史轉摺,都不是孤立發生的,而是由一係列相互關聯的事件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係統性的分析,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透徹。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很符閤其內容的氣質。
評分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與其說是曆史著作,不如說更像是一位博學長者在娓娓道來。作者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易於理解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即使是對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某些章節中加入的個人感悟和思考。他並沒有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是以一個曆史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與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種帶有情感溫度的敘述,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代碼和事實的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時代的呼吸。在論述某個曆史人物的決策時,作者並沒有一味地贊揚或批評,而是嘗試去理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所麵臨的睏境,展現瞭其寬廣的胸懷和深刻的洞察力。書中關於曆史教育的思考,也讓我頗有感觸。作者認為,曆史教育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種對曆史教育的深刻反思,對於當下尤為重要。這本書的排版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曆史敘述框架,而是大膽地挑戰瞭一些既定的曆史定論。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會産生一種“原來是這樣”的驚嘆。書中關於某個時期社會思潮變遷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當時的報刊、文學作品、以及民間流傳的俗語等多種史料的梳理,勾勒齣瞭一個時代的精神圖譜,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思想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迴到宏觀的分析方法,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書中對不同曆史事件之間的關聯性的探討,也極具啓發性。作者強調,曆史並非孤立的片段,而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整體。他通過對一係列事件的梳理和比較,揭示瞭它們背後深層的因果關係,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在某個章節,作者甚至將目光投嚮瞭曆史事件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關係,他認為,雖然曆史發展有其必然的趨勢,但偶然性的因素同樣不容忽視,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改變曆史的走嚮。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讓我對曆史的看法更加 nuanced。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精美,紙張的質感很好,閱讀體驗非常舒適。
評分瀋誌華這個名字,總能讓人聯想到那些深入肌理的曆史研究。我抱著學習的心態翻開這本書,雖然這本書並非如題目所示,是瀋誌華先生的講稿閤集,但閱讀過程依然充滿啓發。作者在序言中便旗幟鮮明地提齣瞭自己對某個曆史事件的獨特見解,其論據之紮實,邏輯之嚴謹,著實令人拍案叫絕。篇章的開篇,作者並未直接切入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入手,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最終引齣對整個事件發展的深刻反思。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在曆史寫作中並不常見,卻能有效地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引導讀者一同參與到對曆史真相的探尋之中。作者在文中穿插引用瞭大量原始文獻,並對這些文獻的來源、可靠性以及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進行瞭詳細的考證,這無疑增加瞭文章的說服力,也展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某個章節,作者對曆史人物的動機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嘗試從當時的政治環境、個人性格、甚至是細微的心理活動等多方麵去解讀,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也讓讀者對曆史事件的發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整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卻又不失學術的深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句都飽含著作者對曆史的敬畏與思考。
評分這部作品的敘述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引人入勝。作者在講述某個曆史事件時,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將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人物命運進行鮮明的對比,從而凸顯齣曆史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或倒退)。這種敘述方式,能夠有效地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曆史的厚重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某個曆史人物的內心掙紮時,所展現齣的細膩筆觸。他沒有簡單地將人物塑造成英雄或反派,而是深入其內心世界,展現瞭其復雜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活。在論述某個曆史政策的製定過程時,作者詳細描述瞭其中各方勢力的博弈、利益的權衡,以及最終決策的艱難。這種對決策過程的細緻還原,讓我看到瞭政治運作的復雜性和現實性。書中對曆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讀”這個話題的探討,也讓我産生瞭深刻的思考。作者認為,即便是同一份史料,在不同的研究者手中,也可能得齣截然不同的結論,這取決於研究者的視角、方法,以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這種對史料解讀主觀性的反思,促使我更加謹慎地對待曆史信息。本書的附錄部分包含瞭一些珍貴的曆史圖片,為理解內容提供瞭直觀的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