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书局规划的大型史料丛刊之一种,选辑1840年至1949年有关中国近代史方面各种记录形式的“稗官野史”,内容涉及宫廷秘闻、政坛内幕、军阀兴衰、贵族政客生活百态、社会民风民俗、名人逸闻逸事等,是研究中国近代史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为其中一册,记、记载了民国初年袁世凯的某些活动及张勋复辟事。
《劫余私志》记民国初年袁世凯的某些活动及张勋复辟事,多为作者 的亲身经历,可供治史者参考。
《复辟之黑幕》记张勋复辟逸事,揭露了当时的种种丑闻,为了解张 勋复辟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资料和线索。
劫余私志
整理说明
复辟之黑幕
整理说明
序言
上卷
张冠李戴
万岁在上安有老臣坐位
辫发之笑史十则
瞿鸿谶自称为圣人之师
张勋请封徐州王
尔将来为平肩王
复辟与服辟
北京城之三多
康圣人之得意诗
张勋赌咒
有文武二圣保驾
失之易复之亦易
俺乃复辟伟人
何能做没胡子宰相
咫尺天威汗下如雨
传心殿臭味何来
张勋与张镇芳联宗
猜不到他们也做革命党
纸龙旗乃纸糊政府之证
袍褂鞋帽之趣闻
双料总督
万绳拭为张勋之坐探
文圣人大骂武圣人
他不出去我也不出去
以黎总统为管理员
真是心坎儿上的人
朱家宝终日叩头
梁鼎芬不谙鞠躬
他也说大义灭亲
不伦不类之名刺
五日京兆与五日内阁
你当配享太庙
逼宫之妙解
张逆有太上皇之徽号
王克琴将充御班头
此之谓名副其实
张逆之倚老卖老
小妾私逃
王克琴入觐瑾太妃
我不愿做奴才之奴才
张逆自称老千岁
我等是王爷的兵
五色旗上画死蛇
新空城计退兵策
骗了金钱不退兵
外阳内阴
康有为人圣超凡
康有为佛头着粪
走了南海圣人去请东海贤人
公使署不是大旅社
我不做民国革命党
捉獐
又有所谓十三太保者
张勋与清室倒算帐
你**跻辫子了
劳乃宣之顽固语
张逆请狐仙拆字
空中讨逆地道逃生
某督军滑稽中立
万绳}式偷清宫宝物
炮火光中小老婆
王克琴下堂求去
南池子不是放生池
共和误我复辟又误我
天子门生老帅世侄
梅光远谓他人父
辜鸿铭辜鸿恩
不在紫禁城骑马却来正阳门拉车
王乃潋国旗之诡辩
杨寿楠双料头衔
劳乃宣临时抱佛脚
排长身边之小脚鞋
恭亲王挨两记耳光
五月十三日复辟之原因
复辟声中之刘喜奎
张逆误着王克琴裤子
是小妾使我不死
洪宪与复辟之比较
股份公司之内阁
某校长赔书
圣上及文武两圣之牌位
大家都拘入外国牢问了
好个骑墙派
命里注定一逃字
下卷
以辫子为购物之免票
辫子兵大闹度支部
天坛先农坛变作乞丐所
外报记者恶作剧
枪枝上悬小龙旗
曹兵敢与老张战三百合么
活象出丧之军队
赈济皇帝之趣闻
召见已故之陈夔龙
老倪与我不认亲了
文武两圣之吹牛
雷震春跌破头颅
张逆毁家救国之假话
朱家宝碰钉子
袁大化说大话
飞机上滑稽传单
梁胡子前倨后恭
警察正告辫子军
外人对梁敦彦之讥刺语
康有为之头不值一文钱
文圣人对武圣人叩头
回也非助我者也
皇帝虽小福气甚大
张勋想做老国丈
张逆轿内装设电机风扇
兵抬绿呢大轿
奏折中有皇帝大总统之称谓
薛大可运动开报馆
刘师培呼张逆为干父
大财神说穷话
文圣人之外又有周公
你只合在凌烟阁上高卧
儿戏复辟之别解
张勋喝断芦沟桥
我也革民国的命
挖去讨逆军的讨字
张逆之得意语
军队中忽现娘子兵
短期债票与短命皇帝
天师与雷公之谑语
梁财神之后又有张财神
有前清必有后清
张天师保玉皇大帝
误以孟津为天津
那里有两个张勋来
辫子比生命还宝贵
割发代首
收买大宗辫发
雷震春辫绕指挥刀
旗民呼张勋为二皇帝
他是复辟中之老前辈
江庸之滑稽函
五色旗战胜龙旗
果然是春雷震耳
开印大吉溜之大吉
雷逆与义军搭架子
梁鼎芬不承认康有为是广东人
尽忠不能尽孝
我从何处来仍向何处去
新三国之趣谈
怕炸弹乃满人之根性
打仗呀不曾干过这回事
詹天祜之滑稽答复
刘二姑娘书
十二元购一条辫子
辫子革命
不愧为两国忠臣
辫兵卖米之怪现状
贼捉贼
逆骂逆
阮大胡偏说张大辫是好汉
二姑娘仍做扬州梦
王克琴欲张勋为少年人
每个烟泡五十元
枪先离兵兵先离公
王八跑了
宣统求为颜回而不得
他不曾受人骗我倒受他骗了
荫昌两面不讨好
中清民国之怪闻
竞有三个年月日
三三九九之妙解
可谓之挂印将军
滑稽政府
大餐阁员之雅谑
我通常对于那些大部头、字数多、内容杂而不精的书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收获却不一定成比例。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反而是那种“静水流深”的吸引力。它的书名虽然略显晦涩,但“复辟之黑幕”几个字,就已经点燃了我对那个风云变幻时期的好奇心。我脑海中开始勾勒出各种可能的画面:或许是那些在历史舞台背后,权谋斗争的暗流涌动;又或者是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身不由己的个体命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史学著作的视角,挖掘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还原历史的真相。它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有心人去细细打磨,去发现其中蕴含的价值。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或者是一些“竟然是这样”的意外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古朴的字体,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闻到历史尘埃的味道。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从装帧和排版上,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这份资料的珍视和敬意。那种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呈现方式,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真实感,让人不自觉地进入一种严肃探究的状态。我猜想,里面的内容定是字斟句酌,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或许是某个时代被遗忘的角落,或许是某些重要事件的民间视角,又或者是那些被官方叙事所遮蔽的细节。对于我这样热爱历史,尤其是对近代史迷恋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书籍就像是寻宝一般,充满了未知的惊喜和探索的乐趣。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历史图景。
评分拿到这本《劫余私志复辟之黑幕/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拥有着一种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分量。书的整体风格,并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鲜亮封面和花哨排版,反而是一种沉静、内敛的设计,仿佛它所承载的内容,本身就自带一种庄重与严肃。翻开书页,字迹清晰,纸张的触感也相当考究,这让我觉得编者在整理和呈现这些资料时,必定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它有多么大的销量,或者有多么华丽的语言,而在于它所包含的那些,或许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更为真实和细致的记录。对于我这样热衷于探究历史细节的读者而言,这样的书籍,无异于一次宝贵的发现,它有望填补我对于某个历史时期认知上的空白,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
评分我个人一直觉得,历史并非只有官方的定论,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民间视角里,往往隐藏着更接近真相的面容。这本书的题目,尤其“劫余”二字,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探究欲。它暗示着,这些文字或许是在某种灾难或动荡之后,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带着时代的伤痕,也带着逝去者的声音。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读到那些不曾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故事,了解到那些在历史巨变中,普通人的挣扎与选择,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权力运作的背后。我希望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理解那些人物的苦衷和无奈。它不是一本教你道理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听”历史声音的书。
评分坦白说,我对于“笔记丛刊”这种形式的书籍,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它们可能更像是随笔、零散的记录,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然而,当我真正拿到这本书,认真端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错了。书页的装帧、纸张的选择,以及字里行间的印刷质量,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笔记”这个词,它或许并非是指随意的涂鸦,而是指那些在特定时期、由特定人物,以一种相对私密的视角记录下的真实想法和观察。我开始想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或许有许多关键人物,他们在私下里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下了他们对时局的判断,对未来的忧虑,甚至是那些不敢公开表达的情绪。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私志”汇集起来,那无疑是对历史研究的极大补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