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中医经典文库》的出版,正是为了给广大中医学子阅读中医经典提供一套系统、精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范本,以倡导研读中医经典之风气,引领中医学子读经典、用经典,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打牢根基。 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三卷。上卷论述了疾病的新久内外、老少虚实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古今及作者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五条攻补原则;中卷列病症四十余条,辑有常用方剂二百余首;下卷详加辨析中风的病因病机与外风在本质上的不同,以及误治的危害。
《医学三信编》,简称《三信编》,为清代毛世洪所撰。全书共三卷 。上卷为医论部分,择五十余位先哲精理,论述了疾病的新久内外、老少 虚实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古今及作者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五条攻补原则;中 卷列病症四十余条,辑有常用方剂二百余首;下卷详加辨析中风的病因病 机与外风在本质上的不同,以及误治的危害。
本书此次出版以清·道光戊子年(1828年)书带草堂刻本为底本,并 参校了《伤寒论》、《伤寒来苏集》等书点校而成。可供中医临床、中西 医结合工作者及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上卷 医学补遗
引言
原诊
攻补论
新久内外老少标本虚实论
药性疏辨
脉义心参
寸关尺部位图
感证钩玄论
彻微论
来复论
时诊疗元
杂言
题《石室秘录》
附录西塘论治感证大法
中卷 感证类要
伤寒六经正治法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感证传变病似相同治法有别
阴阳
两感
吐血
红汗
畜血
口渴
谵语
自利
结胸
傍流
厥逆
发喘
呃逆
呕吐
郁冒
烦躁
悸忡
振栗
惕瞤
撮空
斑疹
发黄
咳嗽
挟痰
挟暑
湿温
风温
痉症
疫疠
脾约
除中
息高
戴阳
直中
反复
遗毒
狐惑
阴阳易
内伤感热似痢
妊娠胎产
四明心法附注杨云峰验舌指南
痧胀抉要说
下卷 中厥条辨
辨非风形证歌
辨中风形证歌
厥仆辨治歌
明哲论选
尊生秘笈
集方附后
决阴煎
酸枣仁汤
外台茯苓饮
还少丹
虎潜丸
固本丸
玉屏风散
仓公白薇散
蒲黄饮
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
保和丸
大顺散
臭灵丹
四七汤一名七气汤
金匮麦门冬汤
附子粳米汤
甘麦大枣汤
三才汤
琼玉膏
玉女煎
地黄饮子
当归龙荟丸
至宝丹
清心牛黄丸
神仙解语丹
转舌膏
新方吐法
蒸脐法
跋
我一直对中医理论中的“神”之概念深感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了一些相关的古代医籍后,更是觉得许多现代医学的解释都稍显生硬,难以触及到中医对于生命本质的深邃洞察。最近偶然翻阅到了《医学三信编/中医经典文库》的部分篇章,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通读全书,但仅仅是其中的几段论述,便让我深受启发。书中对于“心”、“神”、“意”、“志”等概念的阐释,并非简单地将它们等同于西医的心脏或大脑功能,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更为宏观、更为精微的生命能量场。它将人的精神活动、情感变化、思维活动以及意志力,融会贯通在一个“神”字之下,并且强调了“情志”对人体健康具有直接且深刻的影响。例如,书中在探讨“喜伤心”、“怒伤肝”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情志失调如何扰乱气机,进而影响脏腑功能,形成病理改变。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许多现代人所遭遇的亚健康状态,如焦虑、失眠、抑郁等,在古代中医理论中早已有了细致入微的解释和调治思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三信”这一概念的引入,它似乎在提示一种更为整体的、内在的健康指导原则,不仅仅是药物和针灸,更包含着一种积极向上、信守正道的生命态度。虽然尚未完全领悟其精髓,但这已经足以让我对中医的智慧和《医学三信编/中医经典文库》的价值充满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天地万物沟通的方式。《医学三信编/中医经典文库》中的一些论述,恰恰印证了我的这种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书中那种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道”的阐释,它将中医的治疗理念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紧密相连,认为医者不仅要掌握医术,更要体悟“道”的精髓,才能真正做到“辨证论治”,因人施治。书中对“望闻问切”四诊法的细致讲解,也让我对中医的诊断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并非简单的收集症状,而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听病人的声音、询问病人的感受、触诊病人的脉象,来全面地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 holistic 的诊断方式,与现代医学的仪器化检查有所不同,更侧重于人体的内在感受和整体失衡。尽管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医学三信编/中医经典文库》所展现出的中医智慧,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都让我感到由衷的赞叹。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治病救人之外,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药的复方理论感到非常好奇,为什么将几种看似不相关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如此神奇的疗效?《医学三信编/中医经典文库》中的一些章节,让我窥见了其中的奥秘。书中在讨论一些经典的方剂时,不仅仅是列出药材和剂量,更重要的是,它在解释每一种药材在方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协同作用的。这种“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让我明白了中药复方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一种精巧的智慧结晶。它讲究药材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一些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功效的方剂的解读,它们是如何在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症时,发挥出协同作用的。这种对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中医药的疗效并非源于单一的成分,而是来自于多种药物协同作用形成的复杂而精密的化学反应和生理效应。我还在努力理解这些方剂背后的逻辑,希望能够从中汲取更多关于中医药的知识,并对它的神奇疗效有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关于“辨证施治”的更深入的理解,希望能够跳出对症下药的局限,真正理解中医为何能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进行治疗。《医学三信编/中医经典文库》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通过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清晰地展现了中医“辨证”的核心思想。它不像西医那样,针对一种疾病就有一种固定的治疗方案,而是强调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病程长短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来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证”。然后,再根据“证”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也就是“施治”。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湿邪”和“痰湿”的论述,它们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但中医却能够通过辨证,找到它们共同的病机,并给出相应的调理方法。这种“同病异治”的思路,以及“异病同治”的可能,让我对中医的灵活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还在学习这些案例,试图从中领悟中医的思维方式,并希望能够将这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运用到对自身健康的理解和调理上。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探索中医的养生之道,尤其是关于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偶然间接触到《医学三信编/中医经典文库》中的一些养生篇章,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往阅读的养生书籍,大多侧重于具体的食材功效或者运动方式,而这本书则将养生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哲学层面。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吃什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你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理解身体的需求,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书中对“食疗”的论述,远超出了简单的食材搭配,而是强调了食物的性味归经、寒热温凉,以及它们对人体不同脏腑的微妙影响。它让我明白,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能够修复和滋养身体的药物。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作息”的探讨,它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与人体生理节律紧密结合,强调顺应天时地利的重要性。这与我平日里加班熬夜、颠倒作息的生活习惯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符合身体的需求。虽然我还在学习和摸索中,但《医学三信编/中医经典文库》所传达的这种“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养生理念,已经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开始尝试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