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不再神聖的經濟學》是一本經典的經濟學評論文集。
本書作者是世界著名經濟學傢羅伯特·J·巴羅,他認為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不隻限於應用在宏觀經濟問題和相關政策方麵上,於是他將經濟學從聖壇上拉下,依據經典經濟學理論剖析瞭各種社會、政治、經濟現象及行為;許多經濟學神話在作者犀利而深刻的分析之下,被漸次剝去瞭神聖的外衣。書中既對社會、政治等問題進行瞭舉輕若重的分析,也運用市場經濟理念對宏觀經濟趨勢及相關經濟政策進行瞭鞭闢入裏的闡述。正如評論者所言:羅伯特·巴羅改變瞭經濟學傢思考問題的方式,深刻地影響瞭70年代以來宏觀經濟理論的發展。
《不再神聖的經濟學》充分呈現齣羅伯特·巴羅作為當代最著名的宏觀經濟學傢,其極具洞察力的核心理念及思維模式,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經典經濟學作品。
作者簡介
羅伯特·J·巴羅(Robert J. Barro),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當代最著名的宏觀經濟學傢之一。同時,他還擔任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研究員、布魯津斯研究所高級顧問、《商業周刊》特約評論員及《華爾街日報》撰稿人。
羅伯特·巴羅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傢之一。由於他在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貨幣理論與政策等領域做齣的卓越貢獻,巴羅被推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1988年)、美國國會預算局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1996年)、美國經濟學會副主席(1998年),並在同年獲得亞當·斯密奬 (APEE)。
自1970年代以來,羅伯特·巴羅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宏觀經濟學的諸多領域,他也被世界經濟學界公認為未來的諾貝爾奬得主。同時,巴羅博士也是當今世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代錶人物,他在理論和經驗研究方麵都錶現齣非凡的纔華,産生瞭大量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目錄
緻中國讀者
前言
第一部分 關於著名經濟學傢及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
第1 章 我們都是弗裏德曼主義者
第2 章 亞當·斯密、肯·加爾布雷思與大衛·李嘉圖
第3 章 喬治· 斯蒂格勒的智慧
第4 章 "帝國主義者"加裏· 貝剋爾
第5 章 宏觀經濟學之父羅伯特· 濛代爾
第6 章 羅伯特· 盧卡斯和理性預期
第7 章 傑齣的學者拉裏· 薩默斯
第8 章 業餘經濟學傢、搖滾歌星--博諾
第9 章 多明戈· 卡瓦洛--又一位阿根廷救世主?
第10 章 阿爾· 戈爾的平衡策略
第11 章 喬治·W·布什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
第12 章 喬· 迪馬喬的輝煌
第二部分 關於社會問題的經濟學
第13 章 關於外貌的經濟學
第14 章 墮胎與犯罪
第15 章 哥倫比亞與美國的毒品政策
第16 章 學術能力測試及精英教育
第17 章 Napster 網站、百憂解及知識産權
第18 章 微軟公司與反壟斷政策
第19 章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個人的社會保障賬戶
第三部分 經濟增長、民主和國際事務
第20 章 前民主德國--依賴福利政策的教訓
第21 章 收入不平等與經濟增長
第22 章 新剛果的民主政治
第23 章 智利的總統大選
第24 章 墨西哥的新民主
第25 章 俄羅斯的美元化
第26 章 亞洲的美帝國主義
第27 章 厄瓜多爾的美元化實驗
第28 章 達沃斯經濟論壇的華麗錶演
第29 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未來
第四部分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學
第30 章 財政預算和稅收減免
第31 章 "9·11"事件對經濟的影響
第32 章 美國經濟學會的財政盈餘政策
第33 章 為美國總統排名
第34 章 認真與不認真的財政改革
第35 章 格林斯潘與美國的貨幣政策
第36 章 預測2000 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獲勝者
第37 章 美國的石油生産國朋友
第38 章 美國股市的起起伏伏
前言
緻中國讀者
當我在中國教授“項目執行”這門課程時,曾引用過《不再神聖的經濟學》一書中的文章,這些短文能夠幫助我們嚮中國讀者傳達西方經濟學有關市場及理性消費的思想。本書中介紹的方法並不學術,甚至有點幽默(我希望如此),但仍保持瞭其善於分析並嚴謹的基本架構。當然,我認為十年以前的美國還是以市場為導嚮的,也非常具有資本主義傾嚮——這一點與中國非常不同,並且中國也嚮美國學習瞭很多經濟方麵的經驗。但如今,我對此已經不確定瞭。美國似乎已從自由市場經濟轉嚮瞭凱恩斯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混閤經濟狀態,並由此産生齣大量的非生産性的政府策略。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並無半點兒幽默地建議,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以刺激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目前仍以保持高速增長為主,並試圖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傢之一。例如,為創造齣一個高效、透明的金融體係,中國政府對法律及民主製度進行瞭重點關注,以便有效管理城鄉轉化中齣現的問題。但是,中國仍以經濟增長為主要任務,並允許自由企業大範圍地增長。這樣來看,中國或許在經濟政策上比美國及西歐更加開放,甚至這些國傢未來將有可能嚮中國學習。因此,我期待這本《不再神聖的經濟學》有朝一日能夠被更優秀的中國經濟學傢的作品所取代。
羅伯特·J· 巴羅
2013 年2 月
精彩書摘
第1章 我們都是弗裏德曼主義者
20世紀60 年代,我在哈佛大學讀研究生時認識瞭米爾頓· 弗裏德曼,當時他被認為是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右翼主義者。大部分人嘲笑他對貨幣的看法,其“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都是貨幣現象”的觀點也同樣受到嘲笑。然而,即使是消費的永久收入假說——這個論證嚴密的模型說明消費需求取決於傢庭的長期預期收入——也受到瞭毫無道理的批評。
弗裏德曼對於公共政策的貢獻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中錶述得最為確切,但是由於人們的忽略而被遺忘。因此,我在讀博士時未能學習到弗裏德曼具有預見性的思想,其中包括實行發放學校代金券、統一個人所得稅稅率、士兵全部自願入伍、通過實行負收入所得稅進行福利改革、社會保障私有化、實行浮動匯率等政策,也未能學到貨幣數量增長和平衡預算之間的規則。20 世紀50 年代,弗裏德曼提齣的思想在當時看來是比較激進的,但是他的許多思想如今已經成為主流政策得以實施,還有一些也已被列入議事日程。例如,士兵全部自願入伍的措施已經實行瞭許多年,已得收入抵減稅額也成為負收入所得稅的一種形式,統一稅率的個人所得稅可能會成為國會未來討論的重要議題,華盛頓地區和其他一些州正在考慮推行學校代金券。
目前對美國社會保障改革的討論主要集中於個人賬戶的程度和範圍,而不是能否實行私有化。從現在開始,我們可能會遇到與社會保障私有化類似的討論,即有關毒品閤法性問題的討論,這也是弗裏德曼最近提齣的政策建議之一。我在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會談及這一問題。
1976 年弗裏德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這隻是經濟學界承認弗裏德曼做齣重大貢獻的一個方麵。事實上,20 世紀在政策影響方麵,唯有凱恩斯可以與弗裏德曼相媲美,但二者關於政府作用的觀點卻截然不同。凱恩斯之所以具有影響力,是因為他認為大蕭條起因於個人經濟的失靈,他主張政府應較多地乾預經濟;與凱恩斯相反,弗裏德曼則認為大蕭條是由於政府失靈,特彆是貨幣政策失靈造成的。因此,大蕭條並沒有使弗裏德曼成為大政府的支持者。此外,他還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防止通貨緊縮上的失敗經曆作為支持貨幣規則的依據。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保持低通貨膨脹率已成為中央銀行的主要任務,自由市場和産權保護也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政策——弗裏德曼無疑成瞭這場思想較量的獲勝者。
想瞭解弗裏德曼思想的非經濟學專業人士最好讀一下他的《資本主義與自由》和《選擇的自由》(Free to Choose)兩本著作。他的自傳《兩個幸運兒》(Two Lucky People)(由他和妻子羅斯閤著,芝加哥大學齣版社齣版)記錄瞭他從非主流學者轉變為主流經濟學傢的個人經曆。但是,我認為弗裏德曼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其思想的力量,而不是因為他直接參與瞭政策製定。事實上,弗裏德曼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政府工作瞭一段時間,包括幫助政府建立收入所得稅預扣製度。因此,在他的自傳中對學院派經濟學傢提齣瞭一條至關重要的建議,即“一定要在政府裏工作幾年——但僅僅幾年就已經足夠瞭。如果你在政府工作超過兩三年,你就會深陷其中,不能再把精力集中到學術研究上”。我不同意弗裏德曼的看法,我也隻在這件事上與他的意見不同,我認為對於一個希望始終在學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學者,在政府工作兩三年也很長。
弗裏德曼認為嚮國會論證某項政策有效的做法也是無用的,他曾說過:“長期以來,我都覺得試圖嚮國會論證某項政策的有效性是在浪費時間……花相同的時間寫篇文章發錶……或發錶演說,在影響政策決策方麵都要比嚮國會論證更為有效。”(“發錶文章就是有效利用時間”的看法令我很興奮,因為我是《商業周刊》的長期撰稿人。)在1966~1984 年弗裏德曼為《新聞周刊》(Newsweek)撰稿期間,他對政策製定的影響力特彆大。但是之後為瞭一些記者的利益,《新聞周刊》終止瞭他的撰稿工作——這也許是其職業生涯中最不明智的決定。
弗裏德曼沒有把在我看來他最好的那張照片收錄進自傳,我認為這是該自傳最大的遺憾。這張照片由芝加哥學派的喬治·斯蒂格勒拍攝,照片上的弗裏德曼在駕車去芝加哥湖邊遊玩時被警察處以超速駕駛罰款,從這張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正在真誠地和地方當局閤作。
米爾頓和弗裏德裏希· 馮· 哈耶剋(Friedrich von Hayek)都是“朝聖山學社”(Mont Pelerin Society)的創始人,這個社團是一個重要的自由主義者的國際組織。1974 年當我還在芝加哥大學做米爾頓的學術助手時,我收到瞭來自“朝聖山學社”的邀請函,希望我齣席他們在香港舉行的會議並發言。毫無疑問,我徵求瞭米爾頓的意見,詢問他我是否應該齣席會議。齣乎意料的是,他認為這個組織應該停止活動。他解釋說,二戰以後這個組織在促進小國與美國和其他大國的自由主義者進行思想交流方麵起到瞭重要作用。但是他也認為1974年以來,關於自由主義的討論可以通過許多途徑來進行,因此這個組織沒有存在的必要。此外,他覺得此類組織有永久存在的傾嚮,即使它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也不會自動解散。他甚至認為“朝聖山學社”應該主動宣布該組織已經達到既定的宗旨,然後自行解散。
遺憾的是,我聽從瞭米爾頓的建議,迴絕瞭對方的邀請,沒有齣席香港的會議。因此,多年來我都沒能與齣席“朝聖山學社”會議中的其他傑齣思想傢進行交流。直到1992 年,我第一次參加瞭該組織的會議,纔得以和這些思想傢相互切磋。
令人欣慰的是,麵對眾多左翼經濟學傢和記者們的嘲諷,弗裏德曼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幽默感和自信心。多年前攻擊他的那些人,現在也在思想上發生瞭巨大的轉變。藉用他對凱恩斯的著名評論——“現在我們都是弗裏德曼主義者”。
……
編輯推薦
《不在神聖的經濟學》作者羅伯特·J·巴羅是當代最著名的宏觀經濟學傢,他所研究的理論深刻地影響瞭70年代以來宏觀經濟理論的發展。
在羅伯特·巴羅的這部經典著作《不再神聖的經濟學》中,作者以幽默詼諧的文筆,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現象及行為,用經典經濟學理論加以剖析,同時以他深刻的洞察力進行瞭另一種解讀,從而能夠巧妙地改變讀者的思維模式,幫助他們從全新的角度思考世界。
媒體評論
本書由世界一流的經濟學傢羅伯特·J·巴羅撰寫。它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引人深思。也許有一些讀者並不贊同巴羅博士對某些問題的分析,但毫無疑問的是,巴羅的工作能夠促進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這些經濟問題。
——加裏·貝剋爾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反常識經濟學》作者之一
揭秘現代經濟學的迷思與未來:一部審視權力、結構與人類福祉的深度之作 書名:《不再神聖的經濟學》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圖書簡介 本書以一種冷靜而批判性的視角,深入剖析瞭自古典時代以來,經濟學思想如何從一門旨在理解財富與社會福祉的學問,逐漸演變為一股具有強大意識形態影響力的主流敘事。我們不再將經濟學視為不可動搖的“自然法則”,而是將其視為人類建構的、充滿偏見與曆史局限性的思想體係。 第一部分:祛魅——經濟學的起源、演變與神話的構建 第一章:從亞裏士多德到亞當·斯密:理念的萌芽與分化 我們首先追溯經濟學思想的源頭,探討早期思想傢如何將經濟行為置於倫理、政治和道德的框架內進行考察。重點分析斯密《國富論》的誕生背景,解析其“看不見的手”是如何被後世意識形態化,並從一種謹慎的社會觀察,蛻變為推崇無限製市場自由的教條。本書將揭示,早期的經濟學旨在解釋社會秩序,而非為特定利益集團服務。 第二章:邊際革命的權力轉移:從價值到主觀偏好 邊際主義的興起是經濟學史上的一次重大範式轉換。我們分析馬歇爾、傑文斯等人如何通過引入主觀效用理論,將經濟分析的焦點從物質生産和社會結構,轉移到個體選擇與理性人假設上。這種轉換在方法論上帶來瞭精準的數學模型,但在哲學層麵,卻係統性地削弱瞭對勞動價值、階級對立等社會結構性問題的關注。本書認為,這種理論上的“去政治化”,為後來新自由主義的興盛奠定瞭認知基礎。 第三章:宏觀敘事的崛起與衰落:凱恩斯主義的榮耀與陰影 本章聚焦於大蕭條時期凱恩斯的乾預主義思想如何成為戰後西方世界的理論支柱。我們探討凱恩斯主義如何試圖平衡市場失靈與國傢責任,並分析其在實現充分就業和穩定增長方麵的曆史功績。然而,我們也深入剖析瞭凱恩斯模型在解釋滯脹現象時的局限性,以及它在實踐中如何被簡化、教條化,最終成為批判其自身的靶子。 第四章:新古典綜閤體的勝利與意識形態的固化 在二戰後的幾十年間,新古典經濟學如何整閤瞭微觀和宏觀理論,構建瞭一個看似嚴密、無懈可擊的知識體係。我們探討瞭理性預期學派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如何進一步強化瞭市場有效性和政府乾預無效性的論斷。本書強調,此時的經濟學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描述工具,它更像是一種“元敘事”,為全球化、金融化和去監管化提供瞭理論閤法性。 第二部分:解構——現代經濟學的結構性缺陷與隱性假設 第五章:數學模型的陷阱:抽象化對現實世界的疏離 本章集中批判當前主流經濟學過度依賴復雜數學模型的趨勢。我們審視瞭模型在構建過程中所做的簡化假設(如完全信息、偏好穩定性、均衡狀態),以及這些簡化如何導緻模型在麵對現實世界中的不確定性、非理性行為、製度摩擦和權力不對稱時顯得蒼白無力。我們探討瞭“模型之外”的世界——那些無法被有效量化和納入標準迴歸分析的社會現象,是如何被係統性排除齣主流視野的。 第六章:效率迷思:成本收益分析下的道德缺失 效率(Efficiency)常被奉為經濟學的最高旨歸。本書質疑這種對效率的單一化追求,探討在成本收益分析的框架下,社會成本(如環境破壞、社會資本耗盡、收入不平等加劇)是如何被“外部化”或被低估的。我們分析瞭福利經濟學定理的局限性,並探討為何一個在數學上達緻帕纍托最優的社會,可能在倫理上是不可接受的。 第七章:增長的悖論:GDP崇拜與人類發展的窄化 國內生産總值(GDP)作為衡量經濟“健康”的核心指標,其被神化的程度已經到瞭不容置疑的地步。本書係統地批判瞭GDP指標的內在缺陷,它無法區分創造性的生産活動與消耗性的破壞活動,更無法衡量收入分配、生活質量、可持續性或社會公平。我們探討瞭從“增長至上”的範式轉嚮更全麵、更具包容性的福祉指標的必要性。 第八章:異議的聲音:被邊緣化的經濟學流派 為瞭展現經濟學的全貌,本部分將重訪那些長期被主流教科書所忽略或邊緣化的重要思潮:包括製度經濟學對規則與習慣的強調、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資本積纍邏輯的批判、生態經濟學對自然資本限製的堅守,以及行為經濟學對“理性人”假設的有效修正。我們主張,真正的進步往往存在於這些“異端”思想的交叉對話之中。 第三部分:重塑——走嚮更負責任的經濟學敘事 第九章:金融化與新封建主義:當經濟係統自我服務 本章深入探討自20世紀末以來,金融部門對實體經濟的日益滲透和主導。我們分析瞭衍生品市場、高頻交易以及債務驅動的增長模式如何加劇瞭係統性風險和財富集中。本書認為,現代金融體係已經不再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工具,而是一個自我循環、自我強化的權力結構,其運行邏輯越來越類似於一種新的“金融封建主義”。 第十章:公共信任的重建:經濟學的倫理迴歸 經濟學必須重新定位其社會角色。我們探討如何在理論框架中重新引入倫理約束和政治考量,使經濟決策不再僅僅是技術性的優化問題,而成為深刻的社會選擇問題。這要求經濟學傢走齣象牙塔,直麵不平等、氣候變化和民主赤字等核心挑戰。 第十一章:未來的經濟學圖景:復雜性、適應性與韌性 未來的經濟學需要擁抱復雜性科學,承認世界的非綫性、路徑依賴和湧現性。我們主張將“韌性”(Resilience)而非“效率”作為係統設計的核心目標,建立能夠自我修復、容忍衝擊、並支持更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經濟模型。這涉及對資源使用的重新定義、對地方經濟的重視,以及對更深層次社會契約的探索。 結語:行動的知識——超越預測與控製的渴望 本書並非呼籲徹底拋棄量化分析,而是倡導一種更謙遜、更具曆史責任感的知識實踐。經濟學的“神聖性”源於其自視為唯一真理的傲慢。當我們認識到它隻是理解人類社會互動的眾多工具之一時,我們纔能真正開始構建一個更公平、更具韌性和更少榨取的經濟未來。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指導我們審慎行動的知識,而非僅僅是預測市場波動的模型。 本書適閤所有對當前經濟體製産生疑問,渴望超越主流經濟學教條,尋求更深層社會洞察力的讀者——包括政策製定者、社會活動傢、以及所有關注人類福祉與環境可持續性的普通公民。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批判讀物,而是一份邀請,邀請我們共同參與到一場關於經濟學本質與社會目標的嚴肅對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