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璋集

何如璋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清] 何如璋 著,吴振清,吴裕贤 校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4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64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76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何如璋集》编校整理者与何如璋家乡人合影。前排:左一何欢言,左二大埔县长何忠,左三何恒丰:后排:左-黄遵宪文物管理所所长饶金才,左二吴振清,左三大埔县宣传部何志杰,左四刘雨珍教授。

内容简介

晚清时期出现了一位有胆有识的外交家、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干练官员,此人就是何如璋。然而,他又是一位含冤负屈、长期背负骂名的悲剧人物,对于他的评价一直存有争议,但毋庸置疑何如璋是中国近代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物。

作者简介

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号璞山,广东省大埔县人,我国清代杰出的外交家。1861年中举人。1868年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职翰林院编修。以潜心西学、通晓洋务为李鸿章所赏识。1876年诰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1877年升侍讲,充任出使日本正使钦差大臣。1882年任满回国,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次年晋侍读学士,授任福建船政大臣,升詹事府少詹事。1884年法国军舰入侵马尾后,协同福建海疆会办大臣张佩纶,组织水师积极备战,多次驰电清廷,力主抗法,战争中击退法舰,保卫船厂和学堂。嗣以马江战败,遭诬革职,充军张家口。1888年秋赐环归,主讲潮州韩山书院。1891年病卒。着有《管子析疑》、《使东述略》、《使东杂咏》、《何少詹文钞》、《袖海楼诗草》等。本书是何如璋著作首次结集,填补了中国近代史资料文献和清人别集的一项空白。

目录

卷一 诗集
使东杂咏
袖海楼诗草
诗文补遗

卷二 文集
使东述略
茶阳三家文钞,何少詹文钞
何宫詹公家书

卷三 奏疏公牍函稿
峨叔奏稿杂存
奏疏公牍辑存

卷四 在日本笔谈资料
清朝驻日本使馆与朝鲜人笔谈
与日本人笔谈
附录
何如璋传记资料
马尾海战事件文献资料摘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于月之三日抵香,计当早日旋郡矣。前函所言明春二月开祝筵一节,须已询明可以发帖请客,然后举行,惟演戏则不甚方便。我家在乡,演戏一层,本属繁费,且未免过于铺张,尽可不必。想大人亦必以为然也。至应行先期预办各项,由吾弟等一面安排,但以斟酌得中为宜。缘本处各亲友欲勉强应酬,亦殊不易。兄现已一面上折,请假两个月回籍省亲。计黎星使来东接任,总在腊月上旬。兄于交代后还沪,候折批回,便可乘轮旋家。若度岁不及到家,上元节前亦准可到也。顷已托友人,由此次覃恩期内,报捐三代一品封典,其捐照年内或可领回。然此举不必即行开报,俟兄到家,再妥酌而行。又前所购制之朝衣等件,接惦如信云已装好皮箱,寄汕转交。其品级补子系二品者,收到可将男、女二件,均取出交潮郡织局,按照一品式样改织完好,再带回家。如潮中不能照样改织,便将补子寄交心如,托其交原店改好,亦无不可。但郡中能为之,则就近尤便也。
此间凡百如恒。随使各员,除公度量移金山总领事外,三口理事并本任各随员,均须回国。唯四处西翻译俱行留差,缘翻译通晓者不多,无人推荐营谋故也。若其他出使各差,则非有真本领,又有大力者为之汲引,固不易置身此局矣。郡中院试顷当完场,不知族中人有几名,深侄、楚儿等工夫尚浅,恐未易弋获也。将来称祝日期,请帖似不必早发,俟兄到家,亦料理得及。若有应行在沪购买之物,吾弟可开来一单,外封写俟兄回沪时转致便好。俟兄旋,当查单斟酌妥办。西历于前八日度岁,数日来酬应稍繁,幸公私平顺,堪告慰耳。锐侄现帮钞各文卷,随当一同旋里。此致!请转禀父、母亲大人,敬叩福安!合家均好!

前言/序言

  一、何如璋生平与业绩
  晚清时期出现了一位有胆有识的外交家、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干练官员,此人就是何如璋。然而,他又是一位含冤负屈、长期背负骂名的悲剧人物,对于他的评价一直存有争议,但毋庸置疑何如璋是中国近代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物。
  何如璋,乳名行扬,字衍信,号子峨,别号璞山。广东省大埔县双坑村(崧里)人。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咸丰十一年(1861)乡试中举,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升翰林院侍讲,二年,赏加二品顶戴,奉命出使日本。光绪八年任满回国,转年升补侍读学士。九年秋,奉旨督办福建船政,授詹事府少詹士。光绪十年七月,中法马江海战爆发,福建水师战败,何如璋率部抗击法军,保卫船厂。旋革职,光绪十一年春,遣戍张家口。光绪十四年释还,主潮州韩山书院讲席。光绪十七年(1891)因病辞世时年五十四岁。




何如璋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何如璋集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何如璋集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何如璋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其实我也是外行,没仔细考察这个书,写论文可能会选这个方向,所以就买了。

评分

其实我也是外行,没仔细考察这个书,写论文可能会选这个方向,所以就买了。

评分

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李自成是真的死在了九宫山还是出了家,或者雍正是否真的谋父篡位之类的细微末节吗?还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历史现象背后更深层的规律性的问题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赵翼的《札记》也许在“史学”上与钱、王等“考据高手”有差距,但在“史识”上却是技高一筹的。《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为史学工作者必读书之一。《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李自成是真的死在了九宫山还是出了家,或者雍正是否真的谋父篡位之类的细微末节吗?还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历史现象背后更深层的规律性的问题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赵翼的《札记》也许在“史学”上与钱、王等“考据高手”有差距,但在“史识”上却是技高一筹的。《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为史学工作者必读书之一。《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

评分

一般般,印刷纸张都一般

评分

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李自成是真的死在了九宫山还是出了家,或者雍正是否真的谋父篡位之类的细微末节吗?还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历史现象背后更深层的规律性的问题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赵翼的《札记》也许在“史学”上与钱、王等“考据高手”有差距,但在“史识”上却是技高一筹的。《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为史学工作者必读书之一。《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   赵翼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无声的时代。历史学家们所称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衰世”的回光返照罢了。恢恢文网之下,万马齐喑,一片萧条。科学上的落后是毋庸质疑的,文学上除了有部《红楼梦》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引以为荣的了。被梁启超、钱穆等诸位大师认为在考据、训诂诸学上成就斐然的“乾嘉学派”,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赵翼与写《十七史商榷》的王鸣盛,著《廿二史考异》的钱大昕并称“乾嘉学派”中的史学三大巨匠。说心里话,此前我对于乾嘉学派的诸公颇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一群没有一丝中国文人的骨气的昏聩老朽,被文字狱吓得屁滚尿流,不问世事,“躲进书斋成一统”,皓首穷经,终老于户牖之下,醉心于故纸堆中,“于国于家无望”,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哀。而读了《廿二史札记》,细细思量,这虽不是鲁迅石破天惊的呐喊,亦非曹雪芹无才补天的绝望,却使人在窒息与沉闷之中感到了另类的萌动。 翻开《廿二史札记》,但见作者在《小引》中写着这样的话:“是以此编就正史记、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至古今风云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作者自述写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勘校史书之误,去伪存真,这一点是那一时代考据学家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二则是要探寻“治乱兴衰之故”,这一点却是乾嘉学派诸公们极少提及的。与赵翼齐名的王鸣盛和钱大昕,他们所著的《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考异》,都被钱穆先生誉为考据学上的典范著作。在考据上,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也许较钱、王的大作要逊色一些。王树民先生在中华书局版《廿二史札记》的校对前言中评论道:“翼于经学无所建树……则粗率疏阔,多具体性谬误,成为其书之严重缺点”。但我个人以为,刘知己论“史家三长”,有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三者之中,当以史识为冠。读史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搞清楚刘备究竟

评分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学名徽(秉辉),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践卓翁、蠡叟,福建闽县(福州)人。光绪八年中举后,七试不第,遂弃举业,专治古文。曾任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正志中学、孔教大学等校。五四前被视为“反对白话文”的所谓守旧人物,也被公认为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著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京华碧血录》、《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韩柳文研究法》等共40余部著作。译著二百余种,包括哈葛德、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兰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尔、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伊索、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的著作,为近代译界所罕见,被誉为新文化先驱和“译界之王”,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清末民初的林纾是新旧思想文化交替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畏庐琐记》是他的一本杂记,书中以笔记体裁,记下了或于读书、或于闲聊、或亲身经历的奇闻与轶事,其中涉及清末民初官场和民间社会的遗风流俗。该书既可补正史之缺失,也能广读者之闻见,融知识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全书由230余则组成,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洒脱,对文史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不错,凑单买的,比在其它网站便宜。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何如璋集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