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2008)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200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校
圖書標籤:
  • 生物化學
  • 分子生物學
  • 醫學
  • 生命科學
  • 專業詞典
  • 名詞
  • 教材
  • 參考書
  • 科學
  • 2008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243225
版次:1
商品編碼:1031901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7
字數:87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內容包括:總論,氨基酸、多肽與蛋白質,酶,核酸與基因,基因錶達與調控,糖類,脂質,生物膜,信號轉導,激素與維生素,新陳代謝,方法與技術12部分,共5039條。本書對每條詞都給齣瞭定義或注釋。這些名詞是科研、教學、生産、經營以及新聞齣版等部門應遵照使用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規範名詞。

目錄

路甬祥序
盧嘉锡序
錢三強序
前言
編排說明
正文
01.總論
02.氨基酸.多肽與蛋白質
03.酶
04.核酸與基因
05.基因錶達與調控
06.糖類
07.脂質
08.生物膜
09.信號轉導
10.激素與維生素
11.新陳代謝
12.方法與技術
附錄
英漢索引
漢英索引

精彩書摘

彼此匹配而相關的基因。決定同源的主要標準是核苷酸殘基的保守性,而功能的相似性是附加的標準。
04.526基因組組構genomeorganization生物的基因組在諸如各基因的排列順序、基因的結構、同源基因的序列差異等基因組結構上的特徵。
04.527基因組重構genomereorganization由於進化中的選擇壓力所造成的物種問在基因組結構特徵上的改變。可以通過染色體重排(如缺失、擴增、置換等)形成。
04.528基因擴增geneamplification某個或某些基因的拷貝數選擇性增加的現象。這種增加可以發生在細胞或組織內,也可以在體外(試管中)或在細胞或組織中。這種增加一般與基因組的其他基因的增加不成比例,如編碼核糖體核糖核酸(rRNA)的基因在爪蟾卵母細胞成熟中的擴增,原來一組大約500拷貝的rRNA基因可以擴增大約4000倍,達到200萬個拷貝數。基因擴增在癌細胞中也發揮作用。
04.529基因簇genecluster基因傢族中來源相同、結構相似和功能相關的基因在染色體上彼此緊鄰所構成的串聯重復單位。一個基因簇中的基因往往是編碼催化同一新陳代謝途徑的不同步驟的酶的結構基因。04.530基因重復geneduplicalion基因組中特定DNA序列的多個拷貝的重復排布,通常由生殖細胞減數分裂時染色體不等交換所形成,是生物進化的一個關鍵機製,使每個基因可以獨立地進化而形成彼此有彆的功能。

前言/序言

  1990年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現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生物化學名詞》(1531條)是與《生物物理學名詞》閤並為一冊,於1991年9月由科學齣版社齣版發行的。由於在第一批公布的名詞中,絕大多數名詞沒有釋義,在進行學術交流時往往因對名詞內涵理解不同而産生歧義,迫切需要通過釋義進一步明確其科學內涵。加之,自第一批生物化學名詞公布後10多年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湧現瞭許多新的以及交叉的專業名詞。鑒於此,2001年9月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受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委托,成立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具體任務是:對第一批公布的生物化學名詞進行修訂和加注釋義,收集、審定和釋義1990年以來新齣現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由來自全國各地的5位顧問和30位專傢組成。整個審定工作分為名詞遴選、審定和名詞釋義、審定兩個階段。2002年6月召開瞭全體委員會會議對遴選的6527條進行瞭分組審定,確定5000餘條進行下一步釋義工作。2003年11月召開瞭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對各組分彆完成的釋義初稿進行瞭討論。經過各組反復修改於2004年形成《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三稿,2005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托李玉瑞、潘華珍、金鼕雁和崔肇春4位先生對定名和釋義進行復審。同時,我們也將除1990年已公布的《生物化學名詞》以外的新增補名詞在“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主辦的刊物《生命的化學》上刊登,廣泛聽取意見。2006年6月在杭州會議上根據復審專傢和讀者的反饋意見,對審定稿的定名和釋義進行瞭認真討論,並對少數詞條進行修改。2006年底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上海召開瞭幾個生物學科的名詞審定協調會,對個彆條目的定名在最大可能上進行瞭統一,爾後又經協調修改形成瞭定稿。現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核批準,予以公布。
  這次公布的名詞共5039條,分為12個分支學科:總論,氨基酸、多肽與蛋白質,酶,核酸與基因,基因錶達與調控,糖類,脂質,生物膜,信號轉導,激素與維生素,新陳代謝,方法與技術。分支學科負責人分彆是:張西遁蘅/李剛、王剋夷、周筠梅、祁國榮、汪垣、張惟傑、盧義欽、明鎮寰、鄭仲承、李茂深和陳蘇民。公布的每條名詞包括序號、漢文名、英文名和釋義。因同一個名詞可能與多個分支學科相關,目前的分類不一定很閤理,但作為公布的規範詞在本書編排時隻齣現一次,不重復列齣。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分子生物學原理與技術》的圖書簡介,此書內容與您提到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2008)》不重疊: --- 分子生物學原理與技術 導言:解碼生命活動的微觀藍圖 在二十一世紀的生物科學領域,分子生物學無疑占據著核心地位。它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理解生命現象、疾病機理以及開發前沿生物技術的基礎框架。本書《分子生物學原理與技術》旨在係統、深入地剖析生命信息如何在分子層麵進行復製、錶達和調控的全過程,並全麵介紹支撐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關鍵實驗方法。 本書的編寫遵循瞭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應用的邏輯主綫。我們力求構建一個清晰的知識體係,使讀者能夠深刻理解基因、蛋白質及其相互作用的復雜網絡,從而更好地把握生命體的動態平衡與調控機製。我們深知,分子生物學知識更新速度極快,因此在介紹經典理論的同時,也融入瞭近年來領域內的重要突破和新興概念。 --- 第一部分:核心遺傳物質與信息流(The Central Dogma Revisited) 本部分聚焦於遺傳信息的載體——核酸的結構、功能及其在生命周期中的流轉。 第一章:核酸的結構基礎與拓撲學 本章詳細闡述瞭DNA和RNA的化學本質、一級至三級結構。重點討論瞭拓撲異構酶在維持染色體結構穩定性和復製過程中環狀DNA的超螺鏇狀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同時,深入探討瞭非經典DNA結構,如G-四鏈體(G-quadruplex)和RNA二級結構在調控功能中的意義。 第二章:DNA的復製與修復機製 詳細解析瞭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DNA復製的異同點。核心內容包括復製起始點的識彆、解鏇酶的驅動機製、DNA聚閤酶的催化活性及其校對功能。在復製的準確性方麵,本書用大量篇幅闡述瞭核苷酸切除修復(NER)、堿基切除修復(BER)、錯配修復(MMR)等多種DNA損傷識彆與修復途徑,解釋瞭這些機製的失靈如何直接導緻癌癥等遺傳性疾病。 第三章:基因轉錄的精確調控 本章是理解基因錶達調控的基石。我們深入剖析瞭RNA聚閤酶的結構、轉錄起始、延伸和終止過程。特彆關注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如何通過與特定DNA元件(如啓動子、增強子和沉默子)的結閤,實現對特定基因群體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上的精確激活或抑製。啓動子區域的染色質重塑、組蛋白的修飾(乙酰化、甲基化)等錶觀遺傳學調控機製,在本章得到瞭細緻的闡述。 第四章:蛋白質的閤成與翻譯後修飾 本部分係統介紹瞭遺傳信息轉化為功能性蛋白質的最後一步——翻譯。從核糖體的結構、tRNA的氨酰化到密碼子的識彆,本章提供瞭詳細的分子圖景。此外,翻譯完成後,蛋白質的功能實現往往依賴於翻譯後修飾(PTMs),如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等。本書著重探討瞭這些修飾如何作為快速、可逆的分子開關,調控信號傳導通路和蛋白質的穩定性。 --- 第二部分:基因組學與基因錶達調控的前沿視角 本部分超越瞭經典中心法則,聚焦於基因組層麵的組織、調控以及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 第五章:染色質結構與錶觀遺傳學 現代分子生物學已清晰揭示,基因的“可及性”與DNA的物理包裝狀態息息相關。本章深入探討瞭核小體的組裝、異染色質與常染色質的區彆。重點分析瞭DNA甲基化、組蛋白翻譯後修飾的“閱讀器”、“寫入器”和“擦除器”蛋白傢族,及其在細胞分化和疾病發生中的整閤作用。 第六章:RNA調控的新維度 本書強調瞭非編碼RNA在基因錶達調控中的中心地位。詳細介紹瞭微小RNA (miRNA)、小乾擾RNA (siRNA)以及長鏈非編碼RNA (lncRNA)的作用機製。通過分子靶嚮和染色質調控兩種主要模式,闡述瞭這些RNA物種如何參與細胞內信號傳導網絡,並成為潛在的治療靶點。 第七章:基因組編輯與定嚮改造技術 本章聚焦於近年來最具革命性的技術之一——CRISPR-Cas9係統。我們不僅解釋瞭其細菌免疫係統的起源,更詳細分析瞭Cas9的核酸酶活性、sgRNA的設計原則,以及其在靶嚮切割、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和堿基編輯等應用中的精確性和局限性。同時也對比瞭ZFN和TALEN等早期基因編輯工具的原理。 ---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學關鍵技術平颱 本部分是本書的實踐核心,詳細介紹瞭現代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 第八章:核酸的提取、分離與定量技術 涵蓋瞭從細胞裂解、核酸純化到濃度與質量評估的完整流程。詳細介紹瞭瓊脂糖凝膠電泳的分離原理、Northern Blotting在檢測特定RNA分子錶達水平中的應用,以及基於實時熒光定量PCR(RT-qPCR)的高靈敏度定量分析方法。 第九章:蛋白質的檢測與相互作用研究 本章講解瞭蛋白質研究的兩大支柱技術:SDS-PAGE(蛋白質分離)與Western Blotting(特異性檢測)。此外,重點介紹瞭用於解析蛋白質復閤物形成和相互作用的先進技術,包括酵母雙雜交係統(Y2H)、共免疫沉澱(Co-IP)及其高通量延伸技術。 第十章:分子剋隆學與錶達係統 詳細介紹瞭重組DNA技術的構建模塊,包括限製性內切酶的特性、連接酶的作用機理,以及不同類型的載體(質粒、病毒載體)的設計原則。同時,對比瞭原核(如大腸杆菌)和真核(如哺乳動物細胞係、昆蟲細胞係)錶達係統的優缺點,指導讀者選擇最適宜的蛋白質錶達平颱。 第十一章:高通量測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本章介紹瞭徹底改變基因組學研究麵貌的二代測序技術(如Illumina平颱)的文庫構建、簇生成和邊閤成邊測序的原理。並延伸介紹瞭ChIP-Seq(研究蛋白質-DNA相互作用)和RNA-Seq(全麵分析轉錄組)等應用,強調瞭生物信息學數據分析在解讀海量測序數據中的重要性。 --- 結論:通往功能與應用的橋梁 《分子生物學原理與技術》旨在為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及生物製藥領域的學生、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堅實且與時俱進的知識平颱。通過對分子機製的深入理解和對前沿技術的熟練掌握,讀者將能夠獨立設計和實施復雜的分子生物學實驗,為探索生命奧秘和推動生物技術進步奠定堅實基礎。本書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是每一位緻力於分子層麵生命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士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我真的隻能說,完全沒有觸及到我所期待的那些部分。當我翻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2008)》時,腦子裏充滿的是對最新研究進展的憧憬,對那些前沿概念的探索,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CRISPR技術如何被更深入地應用於基因編輯的最新理論,或者在癌癥分子機製研究上是否有新的突破性發現。然而,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名詞”,不如說是對早已被廣泛接受、甚至可以說是基礎的知識點的羅列。比如,當我試圖去瞭解蛋白質摺疊過程中,哪些新的分子伴侶被發現,或者在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中,是否存在著尚未被完全揭示的調控節點時,這本書提供的答案卻依然停留在教科書級彆的描述。我期待的是對那些睏擾學術界多年的難題的深入探討,例如,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錯誤摺疊蛋白的聚集機製是否還有更細緻的區分和更有效的乾預靶點。又或者,在閤成生物學領域,如何更精確地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元件,以及由此帶來的倫理和社會影響,這些方麵完全沒有被提及。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陳舊的詞典,收錄的都是些“老掉牙”的詞匯,對於一個希望緊隨學科前沿的讀者來說,它的信息價值幾乎為零。甚至在一些基礎概念的解釋上,也未能提供更深入的視角,隻是簡單地給齣定義。

評分

坦白說,我購買《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2008)》的初衷,是希望能通過它來梳理和鞏固我對某些模糊概念的理解,尤其是那些在跨學科研究中經常遇到的、容易混淆的專業術語。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更清晰、更具象化的解釋,例如,在基因調控網絡中,不同轉錄因子之間的協同作用是如何實現的,它們的結閤位點和調控強度是如何量化的。或者,在代謝通路的設計與優化方麵,是否存在著一些非傳統的、創新的策略,能夠提高産物的産量或改變産物的性質。然而,這本書的內容,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乾癟”。它似乎隻滿足於給齣最基本、最官方的定義,卻絲毫不涉及這些概念背後的邏輯、應用場景,甚至是不同學派之間在某些問題上的爭論。當我想要瞭解“錶觀遺傳學”這個詞條背後的復雜性,比如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以及非編碼RNA在其中扮演的多樣化角色時,這本書僅僅是列舉瞭幾個基本的修飾類型,而沒有深入探討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基因錶達的。同樣,在分子免疫學領域,我對T細胞受體(TCR)信號轉導的精細調控機製,以及如何通過靶嚮這些通路來開發新型免疫療法,充滿瞭好奇,但這本書的解釋顯得異常膚淺,完全沒有觸及到任何與臨床應用相關的信息。

評分

說實話,對於《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2008)》這本書,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錯位”。我的專業背景讓我對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我期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後基因組時代”的新興研究方嚮,例如,在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領域,如何通過生物信息學手段來分析復雜微生物群落的代謝能力,以及這些能力對宿主健康的影響。又或者是,在單細胞分析技術(single-cell analysis)的最新進展中,如何更精確地解析細胞間的異質性,以及這種異質性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像是停留在上個世紀末的知識體係裏。它列舉的“名詞”大多是些已經非常成熟的概念,比如“DNA復製”或者“RNA轉錄”的經典機製。對於一些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領域,例如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PI)的發現和功能分析,特彆是利用最新的高通量技術,如質譜聯用技術(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來解析復雜的 PPI 網絡,這本書也幾乎沒有提及。感覺這本書更像是為那些剛剛接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需要建立基礎知識框架的初學者準備的,對於已經有一定積纍的讀者來說,它的價值實在有限。

評分

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2008)》這本書,完全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啓發性”和“前沿性”。我當時購買它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深入理解一些復雜的生物學過程,比如,在細胞凋亡(apoptosis)的過程中,不同的信號通路是如何協同作用,以及它們各自在調控細胞生死中的具體貢獻。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綫粒體在細胞凋亡中的關鍵作用,以及caspase傢族蛋白的激活機製等更細緻的闡述。但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過於“宏觀”和“概括”。在涉及“基因組穩定性”這個話題時,它僅僅是簡單地提到瞭DNA損傷修復機製,而沒有深入探討不同修復途徑(如堿基切除修復、核苷酸切除修復、錯配修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在維持基因組完整性方麵的分工。更讓我失望的是,在關於“信號轉導”的內容中,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復雜信號網絡(如MAPK通路、PI3K/Akt通路)的動態調控,以及它們是如何整閤來自不同刺激的信號,從而做齣細胞響應的詳細分析。然而,書中隻是羅列瞭一些基本的信號分子和傳遞方式,缺乏任何深入的機製探討,更不用說與疾病相關的信號異常瞭。這本書就像是一本“空殼”,隻有名字,卻沒有內容。

評分

我當時選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2008)》,更多的是一種“病急亂投醫”的心態,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幫我快速解決一些實際研究中遇到的概念難題的工具書。比如,在進行文獻閱讀的時候,我經常會遇到一些非常具體、但又不太容易立即理解的術語,比如“共價鎖定”(covalent locking)在蛋白質工程中的具體應用,或者“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在基因打靶技術中的精確操作步驟和潛在的副反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權威的、詳細的解釋,甚至是附帶一些原理圖或實例。但事實是,這本書的內容,就像是隻把“名字”寫下來,而忽略瞭“故事”。當你查閱“誘導多能乾細胞”(iPSCs)這個詞條時,你可能隻會得到它是什麼的簡短定義,而不會瞭解到它在再生醫學領域的潛力,或者在研究疾病模型時如何發揮作用。當我嘗試去理解“噬菌體展示”(phage display)這項技術的具體操作流程,以及它在抗體篩選和藥物發現中的優勢時,書中寥寥數語的解釋,完全不足以幫助我形成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更像是給一個完全沒有基礎的人科普“這是什麼”,而不是給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講解為什麼”或“如何做”。

評分

經典中的經典,很厚實,很全

評分

經典中的經典,很厚實,很全

評分

經典中的經典,很厚實,很全

評分

經典中的經典,很厚實,很全

評分

經典中的經典,很厚實,很全

評分

經典中的經典,很厚實,很全

評分

經典中的經典,很厚實,很全

評分

經典中的經典,很厚實,很全

評分

經典中的經典,很厚實,很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