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

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松河 著
图书标签:
  • 竹景观
  • 园林设计
  • 景观应用
  • 观赏竹
  • 竹文化
  • 园林植物
  • 景观规划
  • 庭院设计
  • 竹艺
  • 绿化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05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53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观赏植物应用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52
字数:5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在系统地介绍了观赏竹类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中国竹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图片详细介绍了观赏竹类植物的园林美学特征、观赏特性、类型及评价,主要观赏竹类植物的种类及其适应地区、形态特征、识别要点、生物特性、繁殖要点、栽培养护、景观特征、园林应用,观赏竹类植物的古今园林景观应用情况及应用类型和配置手法。《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是作者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内容全面丰富,图片资料翔实,重点突出,知识性、观赏性和实用性强,可为观赏竹类植物园林景观应用理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适宜于广大观赏竹类植物爱好者,观赏园艺、园林、建筑、农业、景观设计等有关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陈松河,男,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引种驯化、分类栽培与推广应用工作。主持或参与进行或完成了福建省建设厅和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等省市科研项目8项。在《植物分类学报》(SCI收录刊物)、《东北林业大学学报》(CSCD核心库收录)等全国性的学术、技术刊物或省级以上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命名和正式发表了2个植物新分类群;曾获得厦门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等奖等。
现任福建省花卉咨询专家;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福建省花卉协会、园艺学会、植物学会会员;厦门市科技咨询评估专家;厦门市建设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目录


前言
第1章 竹类植物概述
1.1 观赏竹类植物的特性
1.1.1 形态学特性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观赏竹类植物生态习性
1.2 竹类植物的资源与分布
1.2.1 世界竹子资源与分布
1.2.2 中国竹子的资源与分布

第2章 中国竹文化概述
2.1 中国竹文化的特征、内容
2.1.1 刚正之节
2.1.2 虚心向上
2.1.3 柔韧精神
2.1.4 孝义精神
2.2 竹与中国传统文化
2.2.1 竹子与《唐诗》
2.2.2 竹子与《诗经》
2.2.3 竹子与《楚辞》
2.2.4 竹子与《红楼梦》
2.2.5 中国佛教里的竹子
2.2.6 与竹子有关的诗、词、典故

第3章 观赏竹资源介绍
3.1 观赏竹的概念及园林美学特征
3.1.1 形态美
3.1.2 色彩美
3.1.3 意境美
3.1.4 时空序列的变化
3.2 观赏竹景观形式美的构景要素
3.2.1 形姿
3.2.2 彩色
3.2.3 线条
3.2.4 声音
3.2.5 质地
3.2.6 季相变化
3.3 观赏竹的观赏特性及评价
3.3.1 观赏竹按地下茎生长类型分
3.3.2 按地上形态分
3.4 常见观赏竹种类
3.4.1 粉酸竹
3.4.2 黄甜竹
3.4.3 毛花酸竹
3.4.4 福建酸竹
3.4.5 射毛悬竹
3.4.6 花竹
3.4.7 筋竹
3.4.8 妈竹
3.4.9 单竹
3.4.10 粉单竹
3.4.11 牛角竹
3.4.12 料慈竹
3.4.13A 大眼竹
3.4.13B 银丝大眼竹
3.4.14 青丝黄竹
3.4.15 小筋竹
3.4.16 鱼肚腩竹
3.4.17 绵竹
3.4.18 油筋竹

第4章 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竹类植物概述
竹类与禾草在分类学上同隶属于单子叶植物中的禾本科(Gramineae)。但它的形态构造特殊,竹竿通常为多年生,富含木质纤维,质地坚韧,与一般禾草不同,放在禾本科中列为竹亚科(Bambusoideae),是植物界中形态构造较独特的植物类群。竹类植物通常以地下茎繁殖,根据地下茎的分生繁殖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单轴型、合轴型、复轴型三大类型。竹类植物生长迅速,一般栽植5年左右即可采伐利用,若经营管理得当,一次造林就可永续利用。
竹子的适应范围广,但绝大多数竹种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多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平原丘陵地带。随着纬度和海拔增高,只有少数耐寒竹种才能生长。竹类植物常常组成大面积的竹林,成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海洋的阻隔,世界竹子的地理分布可以分为三大竹区: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其中亚太竹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分布区。据南京大学已故耿伯介教授对世界竹类植物的系统整理研究,全世界共有竹类植物107属1300多种,其中木本竹类植物共79属约l200种,草本竹类植物28属180余种,我国竹类植物有39属500余种,均为木本,无草本竹类分布。我国著名的竹子分类学权威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易同培教授在其出版的《中国竹类图志》中记载统计的我国现有木本竹类43属(其中4个属是从外国引种的),竹种有700余种,变种、变型是150个左右。

前言/序言


《静谧雅致:文人意趣与山水精神的交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艺术》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并非简单的植物堆砌或建筑罗列,而是文人墨客精神世界的延伸,是自然山水意象的浓缩,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人生态度的艺术化表达。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魅力——意境的营造。我们并非关注具体的植物种类及其应用,亦不着眼于园林中的建筑风格或空间布局的技巧,而是致力于揭示园林如何通过对自然元素的巧妙运用、对文化意象的深刻融入,以及对观赏者内心世界的触动,最终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体悟园林中流淌着的诗情画意,感受那份超然物外的淡泊宁静,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至高追求。 第一章:意境的溯源——文人精神与山水情怀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密不可分。士大夫阶层,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纷扰之时,往往选择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将毕生的学识、情感与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倾注于山水之中,并以此为载体,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升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共识: 文人园林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栖居。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画家笔下的云山雾嶂,如何在园林中被“移情写意”地再现?例如,一汪清泉,不仅仅是水源,它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源泉、洁净的品格;一块顽石,可能勾起对岁月的感慨、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致,都仿佛一首无声的诗,等待着观赏者去品读、去感悟。 道家自然观与哲学思想的渗透: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园林追求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非征服和改造自然。这种“师法自然”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对自然神韵的提炼与升华。园林中的山石叠砌,模拟自然山峦的起伏;水体形态,模仿湖泊河流的蜿蜒。更重要的是,园林的设计者试图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意趣,让观赏者在其中体悟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至理。 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隐喻: 尽管许多园林体现了文人的退隐情怀,但其内在也往往蕴含着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园林中的一些景致,如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寄托了文人高洁的品格和坚守节操的理想。假山亭榭的布局,有时也象征着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某种寄托。即使身处“避世”之地,文人也未曾完全割裂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他们的园林是其内心理想与现实考量的结合体。 第二章:意境的构成要素——山、水、石、植物的诗化处理 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山、水、石、植物作为构成园林的物质基础,被赋予了超越其自然属性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 山:凝聚的远山与胸中的丘壑: 园林中的山,无论是写实的山峰,还是象征性的假山,都试图在有限的庭院中“以小见大”,营造出远山近峦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叠石成山,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景观的丰富性,更是文人将自己胸中的丘壑、心中的山峦寄寓其中。一座精巧的假山,可能模仿了名山大川的轮廓,让观赏者在方寸之地,获得游历四方的想象。山石的肌理、形态,都经过精心选择和组合,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水:生命的脉动与心灵的镜鉴: 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心灵的映照。或为池沼,汇聚灵气;或为溪流,蜿蜒曲折,增添动感。水的形态、声音、光影,都被巧妙地运用。静止的池水,如明镜般倒映着天空、云影、建筑和植物,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氛围;潺潺的流水,则带来生机与活力,仿佛是自然的低语,也可能是内心涌动的思绪。水的处理,常常与山石相依相偎,构成“山环水抱”的吉祥格局,象征着阴阳和谐、生生不息。 石:刚毅的灵魂与岁月的痕迹: 赏石是中国文人的雅好,而园林中的山石,更是其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孤峭的山石,寄寓着文人孤傲不群的品格;形态奇特的石头,则引发观赏者对自然造化神奇的赞叹。太湖石的瘦、漏、透、皱,便是造园者追求的“怪石”典范,它们通过视觉的冲击和触感的联想,引发观赏者丰富的想象。石头不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也代表着坚韧不拔的品格。 植物:生命的轮回与四季的诗篇: 园林中的植物,并非随意的点缀,而是经过精心选择和配置,以体现四季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高洁的品格,寄托了文人的情怀;松、柏象征着长寿和坚贞。植物的色彩、形态、气味,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呈现出的不同姿态,都被纳入意境营造的考量之中。春日的繁花似锦,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夏日的绿意盎然,带来生机与活力;秋日的层林尽染,渲染着成熟与丰盈;冬日的疏影横斜,则展现出生命的坚韧与纯净。植物与山石、水体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第三章:意境的营造手法——移步换景与虚实相生 中国古典园林最令人称道的艺术手法,莫过于“移步换景”和“虚实相生”,它们共同塑造了园林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和意境的深度。 移步换景:步步生莲的观赏体验: 园林中的路径设计,并非笔直坦途,而是曲折迂回,引人入胜。每走一步,视野便会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景致。这种“步移景异”的设计,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使得有限的园林空间呈现出无限的视觉层次和游览趣味。精心设计的漏窗、月洞,更是巧妙地将远处的景致引入园中,形成“借景”的效果,让园林的空间感得以无限延伸。观赏者在园中漫步,如同在诗词画卷中穿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与发现。 虚实相生:留白与想象的艺术: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原则。在园林中,“实”指的是具体的山石、建筑、植物等有形之物;“虚”则指的是空间、氛围、以及观赏者通过联想所产生的精神感受。巧妙的虚实结合,能够极大地拓展园林的意境。例如,一处空旷的庭院,虽然“空无一物”,却能营造出开阔、宁静的氛围,引人遐思;而一处山石的留白,则能让观赏者根据自己的心境去填充,想象出无限的画面。园林的意境,往往超越了物质本身,触及到观赏者内心深处的感受。 借景与点景:空间对话与精神升华: “借景”是将园外优美的景色引入园内,使园林的空间得以拓展,景色更为丰富。一汪池水,倒映着远方的山峦;一株古树,枝繁叶茂,成为点缀园林的亮点。而“点景”则是在园林中设置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如亭、台、楼、阁、桥、榭等,它们不仅是游憩的空间,更是引发观赏者思考和联想的媒介。这些点景之物,往往与周围的自然景致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第四章:意境的升华——情景交融与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情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情感的寄寓与共鸣: 园林的设计者将自己的情感、理想、对人生的感悟,倾注于园林的每一个角落。观赏者在游览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情感的感染,与园林产生共鸣。一处宁静的角落,可能唤起观赏者的思乡之情;一座孤寂的亭子,可能引发对人生孤独的感慨。园林成为了观赏者情感的容器,也是情感的触发器。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追求。园林并非刻意雕琢的造物,而是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仿佛是天地自然生成的。精巧的设计背后,隐藏着匠心独运,但最终呈现出的却是浑然天成的美感。这种境界的达成,需要设计者对自然有深刻的理解,对文人精神有透彻的领悟,并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 “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人与自然不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观赏者在园林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韵律,体悟到宇宙的和谐,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园林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的场所,它引导着人们回归自然,认识自我,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结语: 《静谧雅致:文人意趣与山水精神的交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艺术》一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象,深入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本质。我们所关注的,并非园林中的一枝一叶,而是隐藏在这些物质元素背后的深刻文化意涵、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通过对意境营造的细致剖析,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魅力,体会到那种“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智慧,以及在自然山水中寻觅精神家园的独特方式。本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是对“诗意栖居”理想的一次探索,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的一次重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观赏竹的植物学知识、美学价值和园林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途径。无论你是园林专业的学生、从业者,还是像我一样的业余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灵感。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是什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怎么做”的书。

评分

读到关于竹子作为景观元素的章节,我更是觉得受益匪浅。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竹子在不同尺度、不同风格的园林设计中是如何被巧妙运用的。从私家花园的小巧精致,到公共公园的大气磅礴,竹子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竹径通幽”的描述,通过蜿蜒曲折的竹林小径,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步移景异的园林效果。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我曾到访过的古老园林,那些隐藏在绿竹丛中的石径,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遗世独立的世界。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竹子作为屏风、隔断,既能分隔空间,又能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通透感,这一点对于提升居住环境的品质非常有启发。

评分

刚拿到这本《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就被它精美的封面和厚实的体量所吸引。虽然我是一名园林爱好者,对植物的热爱毋庸置疑,但坦白说,我对竹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常见的品种,比如毛竹、慈竹,以及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挺拔的身姿。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借此机会深入了解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植物家族,以及它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无限可能。 书中的第一部分,我被那些详尽的竹子图鉴深深打动。那些高清的图片,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更是对竹子形态、叶片、秆的细致描摹,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不同竹种的独特之处。我之前一直认为竹子都长得差不多,但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有这么多形形色色、风姿各异的观赏竹。比如,书中对金镶玉竹的描述,让我了解到它那黄绿色相间的竹秆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泽,而它的秆壁又异常坚韧,这让我对它的园林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比如,斑叶竹那种犹如水墨画般斑驳的竹秆,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这种天然的艺术纹理,简直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在园林中定能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光照条件下表现的描写。有些竹子在春天抽生新笋时,那种勃勃生机仿佛扑面而来;而到了秋天,叶片泛黄,又呈现出另一种沉静的美。书里详细介绍了不同竹种对光照的需求,有的喜阳,有的耐阴,这一点对于园林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我曾经尝试在家中阳台种植过一些盆栽绿植,但由于光照条件不适,很多都长得不好。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的指导,也许就不会浪费那么多心血和金钱了。书中对不同竹种在阴凉处、半阴处和阳光充足处的生长表现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并配以相应的图片,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

评分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探讨了竹子在现代景观中的一些创新应用。比如,利用竹子作为可持续的建筑材料,或者将其与水景、灯光结合,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的景观。我之前只把竹子看作是植物,却很少想到它在材料和结构上的潜力。书中展示的一些案例,让我看到了竹子在生态建筑、景观雕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这让我对竹子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我被书中对竹子文化寓意的解读深深吸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高风亮节、虚心向上,这种精神内涵在园林设计中同样得到了体现。书中阐述了如何通过竹子的形态、色彩、声音,来营造出宁静、雅致、富有诗意的空间。我曾经在一些日式庭院中感受过那种极简而又充满禅意的氛围,而竹子恰恰是营造这种氛围的重要元素。书中对“听竹”的描写,让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感受到那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评分

总之,《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是一本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优秀读物。它让我对观赏竹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将竹子融入自己生活景观的热情。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园林设计和植物养护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指南。它让我看到了竹子在中国园林中的传统之美,也预见了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无限可能。

评分

书中的技术性部分,比如关于竹子的繁殖、栽培和养护的详细说明,对于真正想要实践园林设计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竹子种植基质的介绍,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施肥建议。我以前种植物总是凭感觉,结果常常适得其反。现在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可以更有章法地进行植物的培育和管理了。书中的图示和表格,让这些技术性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书中精美的插图,细腻的文字,都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竹子深厚的热爱和专业的知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竹子的艺术画册和文化百科。每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园林大师在与我分享他的心得体会。

评分

书中对不同竹种的生态适应性的探讨,也让我对竹子的种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到不同竹种对土壤、水分、温度的要求,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我之前对很多植物的养护知识都感到一头雾水,但这本书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讲解了竹子的病虫害防治、修剪技巧等内容。比如,书中提到的如何通过合理的修剪来控制竹子的生长范围,避免其过度蔓延,这一点对于家庭种植尤其重要。还介绍了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竹种,避免“南橘北枳”的尴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