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资治通鉴》齐名的传世经典,专为皇帝准备的教科书
赵蕤乃是李白的老师,跟李白合称“蜀中二杰”
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阴阳家思想之大成的谋略全书
引经据典,黑白杂糅,呕心说尽帝王术;
审时度势,长短并用,蔚然成就谋略章。
本书集结了《春秋》《左传》《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后汉书》《三国志》《孙子兵法》等古典名著中的精华部分,专为统治阶级领导人服务,是领导们的教科书。
序............................................. I
卷一 文上
任长第二................................... 4
品目第三................................... 7
量才第四................................... 10
知人第五................................... 15
论士第七................................... 38
政体第八................................... 47
君德第九................................... 55
卷二 文中
臣行第十................................... 79
德表第十一................................ 94
理乱第十二................................ 99
反经第十三................................ 103
卷三 文下
是非第十四................................ 112
适变第十五................................ 145
正论第十六................................ 157
霸图第十七................................ 171
卷四 霸纪上
七雄略第十八............................. 227
卷五 霸纪中
三国权第十九............................. 263
卷六 霸纪下
惧戒第二十................................ 309
卷七 权议
时宜第二十一............................. 354
钓情第二十二............................. 363
卷八 杂说
诡信第二十三............................. 370
忠疑第二十四............................. 375
用无用第二十五.......................... 379
恩生怨第二十六.......................... 380
诡顺第二十七............................. 382
难必第二十八............................. 389
运命第二十九............................. 392
大私第三十................................ 400
败功第三十一............................. 401
昏智第三十二............................. 403
卑政第三十三............................. 407
善亡第三十四............................. 410
诡俗第三十五............................. 412
息辩第三十六............................. 414
量过第三十七 .......................... 417
势运第三十八............................. 418
傲礼第三十九............................. 421
定名第四十................................ 423
卷九 兵权
出军第四十一............................. 432
练士第四十二............................. 435
结营第四十三............................. 437
道德第四十四............................. 439
禁令第四十五............................. 441
教战第四十六............................. 443
天时第四十七............................. 446
地形第四十八............................. 449
水火第四十九............................. 454
五间第五十................................ 457
将体第五十一............................. 462
料敌第五十二............................. 467
势略第五十三............................. 469
攻心第五十四............................. 472
伐交第五十五............................. 473
格形第五十六............................. 475
蛇势第五十七............................. 478
先胜第五十八............................. 480
围师第五十九............................. 483
变通第六十................................ 485
利害第六十一............................. 487
奇兵第六十二............................. 490
掩发第六十三............................. 491
还师第六十四............................. 494
序
【经文】
匠,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寔伎业驱之然耳。是知当代之士、驰骛之曹①,书读纵横②,则思诸侯之变;艺长奇正③,则念风尘④之会。此亦向时⑤之论,必然之理矣。故先师孔子深探其本,忧其末,遂作《春秋》,大乎王道;制《孝经》,美乎德行。防萌杜渐,预有所抑,斯圣人制作之本意也。
然作法于理,其弊必乱。若至于乱,将焉救之?是以御世理人,罕闻沿袭。三代⑥不同礼,五霸不同法。非其相反,盖以救弊也。是故国容一致,而忠文之道必殊;圣哲同风,而皇王之名或异。岂非随时设教⑦沿乎此,因物⑧成务⑨牵乎彼?沿乎此者,醇⑩薄继于所遭;牵乎彼者,王霸存于所遇。
【注释】
①驰骛之曹:四处游荡之辈。骛(wù),乱跑、奔驰;曹,辈。
②纵横:纵横家的著作。指谋略方面的书。
③奇正:指兵法。
④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或动荡不安的生活境况。
⑤向时:从前,一向。
⑥三代:夏、商、周。
⑦设教:确定管理方式。
⑧因物:顺应客观规律。
⑨成务:成就事业。
⑩醇:厚。
【译文】
对于工匠们来说,制作车子的人,害怕的是有钱人太少;制作弓箭的人,害怕的是人们不互相伤害。他们这种想法岂是出于什么爱憎之情?很明显,这是他们的职业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就不难理解,现在那些精英文士、奔走天下的人们,看那些纵横谋略之书,盼望的就是诸侯纷争四起,天下变乱;在兵法上下工夫,就开始希望社会发生动荡。这也是一向就有的说法,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先师孔子一方面深刻地探究这种现象的根本,一方面又担忧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于是写了《春秋》这本书,以光大王道;著述《孝经》以褒奖美德。从一开始,就预先有所抑制,这是圣人著书的根本用意所在。
然而根据圣人的意思制定政策来治理国家,政策本身存在的弊端必然会慢慢引起乱子。如果到了出乱子的时候,那又将怎么补救呢?所以,统治天下和管理人民,很少听说政策一直沿袭不变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礼法都不同,春秋五霸各有各的强国方法。他们并不是有意要跟别人反其道而行,都是想方设法在弥补政策中的弊端。正因如此,国家看上去风貌差不多,但治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敬仰的圣人先哲风格相似,但一代代君王的名号和名声却都不相同。这难道不是因时因地设置教化,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去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来成就自己的事业的道理吗?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的时候,社会风气的好坏由社会条件决定;在按照以往经验教训治理国家时,成就王道或者成就霸业,也要由社会发展情况决定。
【经文】
故古之理者,其政有三: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各有所施,不可易也。管子曰:“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时。”邹子①曰:“政教文质,所以匡救也。当时则用之,过则舍之。”由此观之,当霸者之朝,而行王者之化,则悖矣;当强国之世,而行霸者之威,则乖②矣。若时逢狙③诈,正道陵夷④,欲宪章⑤先王,广陈德化,是犹待越客⑥以拯溺,白⑦大人以救火。善则善矣,岂所谓通于时变欤?
夫霸者,驳⑧道也。盖白黑杂合,不纯用德焉。期于有成,不问所以;论于大体,不守小节。虽称仁引义,不及三王;而扶颠定倾,其归一揆⑨。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以经纶通变者,创立题目,总六十有三篇,合为十卷,名曰《反经》⑩。大旨在乎宁固根蒂,革易时弊。
【注释】
①邹子:邹忌。战国时齐国大臣。
②乖:反常、谬误。
③狙:狡猾。
④陵夷:衰败,走下坡路。
⑤宪章:效法。
⑥越客:作客他乡的越人。越人一般水性很好。
⑦白:告诉、叫。
⑧驳:颜色不纯夹杂着别的颜色。
⑨揆:道理、准则。
⑩《反经》:也称《长短经》,是一本谋略奇书。
【译文】
所以,古人治理国家主要有三种施政方式:王者的政策以教化为主;霸者的统治是以威德加于海内;强者的统治则多是用暴力强迫的方法。各有各的方法,而且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管仲曾经说过:“圣人也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聪明人虽善于谋划,也不如顺应当前时势。”战国时齐国的大臣邹忌说:“所有的政策和制度都是用来匡救时局的。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用它,过时了的就应该舍弃它。”由此可以看出,应当推行霸道的时候却实行王者的教化政策,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当强国林立的时候,推行霸道的威慑手段则是反常和错误的。如果碰上人心诡诈的年代,正道开始衰落,还想着效法先人的传统制度,广泛推行道德教化,这就好像是等待越人来救落水的人,告诉那些尊贵的人来救火一样。好是好,可是这能叫“通于时变”吗?
所谓霸道,就是各种东西混在一起的学问,大都是黑白夹杂,并不是某种单纯的道德教化。这种方法只要求有所成就,不会过多地去想采取过多手段;为了达到大的目标不去关心那些无关大局的琐碎事情。这种方法虽然在仁义道德方面比不上夏禹、商汤、周文王,但在挽回颠倒倾覆的局面这一点上,二者都是一个道理。我担心读书的儒生们局限于自己的学问,不懂得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学问,所以在这里专门阐述长短术,通过它来论述通变的道理,确立题目共六十三篇,整理成十卷,命名为《反经》。本书的主旨是讨论如何巩固统治的根基,改革弊端。
【经文】
兴亡治乱,具载诸篇。为沿袭之远图,作经济之至道,非欲矫世夸俗,希声慕名。辄①露见闻,逗机②来哲③。凡厥④有位⑤,幸望⑥详⑦焉。
【注释】
①辄:通常。
②逗机:与对手之机根相应。逗,投合;机,机根。
③来哲:后世智慧卓越的人。
④凡厥:凡是。
⑤有位:指天子之位。
⑥幸望:特别希望,接近非分之想。
⑦详:详细。
【译文】
国家的兴亡治乱,都在多篇文章中有所论述,为了继承历史上的那些深谋远略,以此来阐述经邦济世的真理,并不是哗众取宠,爱慕虚名。只是把我的见解陈述出来,等待后世贤哲的知遇。凡是所有掌权的人,都希望他们能详尽地读读这本书。
《反经》亦称《长短经》,为唐人赵蕤所著,是一本纵横学的集大成者,共九卷六十四篇。《反经》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黑白杂糅,交错纵横,对唐以前的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探讨、策略权衡、人物品评以及得失反思,深入剖析了君臣谋略的种种利害,是自唐朝以来帝王用而不宣的权谋奇书,亦是历代官场学的范本,在某种意义上比《资治通鉴》更具有实用价值。
赵蕤,字太宾,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赵蕤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与李白合称“蜀中二杰”,当时就有“赵蕤术数,李白文章”之说。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