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般维修工具及其用途 1.1 工具使用习惯 1.2 手动工具的维护 1.3 个人防护工具 1.4 辅助维修材料 1.5 金属切割工具 1.6 扳手 1.7 钳子 1.8 敲击工具 1.9 冲子 1.10 丝锥和板牙 1.11 电动工具 1.12 便携式气动工具 1.13 起螺丝器和起自攻螺丝器 1.14 切管器和扩口工具 1.15 螺丝刀 1.16 机械手 1.17 手电筒 1.18 反光镜 1.19 小结 第2章 测量工具和方法 2.1 普通测量工具 2.2 精确测量工具 第3章 Mk7飞机回收装置和应急回收装置 3.1 飞机回收 3.2 阻拦机 3.3 蓄能器系统 3.4 油液补充系统 3.5 自动润滑系统 3.6 缆索末端缓冲器 3.7 阻拦机驱动系统 3.8 应急回收设备 3.9 维修程序 3.10 安全须知 3.11 小结 第4章 蒸汽弹射器 4.1 蒸汽系统 4.2 弹射机系统 4.3 润滑系统 4.4 拖索张紧系统 4.5 液压系统 4.6 复位机和驱动系统 4.7 弹射器控制系统 4.8 运行 4.9 小结 第5章 相关弹射设备 5.1 喷气偏流板 5.2 Mk2型前轮拖曳(NCL)系统 5.3 小结 第6章 飞机弹射和回收装置维修项目 6.1 维修、等级、责任和类型 6.2 V一2中队维修组织结构和责任 6.3 维修保障 6.4 工具管控程序 6.5 质量监管 6.6 小结 第7章 维修计划和管理 7.1 计划维修系统 7.2 计划维修系统日程表 7.3 维修数据系统 7.4 器材供应 7.5 器材类别与分类 7.6 管理 7.7 小结
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听起来有些严肃,但细想之下,它触及的却是现代军事力量中最具标志性的元素之一——航空母舰。而航母的威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能够运载和高效运作的舰载机。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美国航母的起降效率如此之高?是单一设备的突破,还是整个体系的协同?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系统整合”的答案。例如,弹射器、阻拦索、飞机本身的钩子,以及甲板上的引导系统,它们之间是如何精密配合的?是否存在一些“隐藏”的技术,是为了优化这个整个起降流程而设计的?同时,我也对“技术保障”这个词的内涵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除了设备本身的功能,它还包括了人员的培训、备件的管理、故障的诊断以及维护的周期等等一系列的软性支撑?如果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这些方面,比如,如何培训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掌握复杂操作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以及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海军航空兵充满好奇的军迷量身定做的!虽然我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但我一直对美国航母上那些巨兽如何优雅又迅速地起降战斗机感到无比震撼。从甲板上的斑斓色彩到飞行员的惊险瞬间,背后一定隐藏着无数精密的设计和严谨的流程。我特别想了解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机械装置,能够承受住那么巨大的冲击力,并且在毫秒之间完成起飞和降落的动作?那些看似简单的“挂钩”和“弹射器”,背后又有哪些令人惊叹的工程学原理?还有,在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这些装备的维护和保障又是如何进行的?是靠什么来确保每一次的出击都万无一失?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甲板上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如何协同作战,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浅出地揭示这些秘密,哪怕只是触及皮毛,对于我这样业余爱好者来说,都绝对是知识的盛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图解,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以及它们工作的原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庞大的、在海上移动的城市——航空母舰——心怀敬畏。而让这些“海上巨兽”真正拥有战斗力的,无疑是那些在甲板上呼啸而过的舰载机。让我特别着迷的是,这些飞机是如何在一片狭窄的甲板上,以一种近乎“不可能”的速度完成起飞和降落的。我常常想象,在每一次弹射起飞时,那种巨大的推力是如何被引导和传递的?又在每一次着舰时,那看似纤细的阻拦索是如何瞬间抓住飞机的钩子,并在极短的距离内将飞机减速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这些我一直以来的疑问,并且深入地探讨背后的技术原理。不仅仅是“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做”。比如,不同的舰载机型号,是否对起降装备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在面对各种天气条件,比如台风或者浓雾时,这些装备的性能是否会受到影响,又有哪些应对措施?这些细节,对于理解美国航母的作战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海上执行任务的英勇飞行员,以及他们背后默默奉献的技术团队。我一直对“技术保障”这个词有着一种模糊的理解,总觉得它代表着一套复杂而严谨的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清晰地认识到,一套高效的技术保障体系是如何支撑起整个舰载机起降流程的。它是否包括了对操作人员的严格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装备的操作和应急处理?又是否包括了对装备本身的定期维护、故障预防以及快速维修能力?我特别想了解,在实战环境下,当装备出现非预期的故障时,技术保障人员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并且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本书如果能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技术保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那将是非常鼓舞人心的。这不仅仅是关于机械设备,更是关于人的智慧和决心。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只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因为我对“技术保障培训教程”这类标题多少有点畏惧,总觉得会充斥着枯燥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公式。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生动方式吸引了我。它并没有直接罗列枯燥的数据,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融入其中,让我仿佛置身于美国航母的甲板之上。比如,书中描述了一次紧急情况,一架舰载机在完成任务后,返回航母时遭遇了轻微损伤,而此时正值恶劣天气。在这种情况下,起降装备的迅速响应和可靠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我很好奇,在这种极限条件下,技术人员会如何快速评估损伤,又会采取哪些特殊的保障措施,来确保飞机的安全降落,并且不影响后续的起降作业?书中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展现技术保障的“智慧”和“韧性”,那将是非常吸引人的。它不仅仅是关于设备的性能,更是关于人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