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人民文學》十七年

1949-1966《人民文學》十七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紅強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期刊
  • 人民文學
  • 現代文學
  • 曆史文獻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期刊
  • 紅色經典
  • 文化研究
  • 20世紀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801708007
版次:1
商品編碼:1044853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2
字數:15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49-1966〈人民文學〉十七年》作者在十七年的整體語境中把握《人民文學》在那個時期處於文學運動風口浪尖的狀況,不僅呈現齣那個時代的運動事件,而且還有那些非凡人物的非凡麵目神態。
  本書對《人民文學》這塊當代文學活化石進行瞭宏觀義理和微觀詩體的辨析,從而具備瞭學術和智慧的雙重愉悅和價值。而某些客觀的“史”的展示,又替中國文學和作傢做齣瞭集體懺悔。

精彩書評

  《<人民文學>十七年》在文學的組織、生産、傳播,文學與政治的關係,文學內部的話語競爭等方麵,都提供瞭確切的知識和洞見。研究者通世事、達人情,對人的選擇和行動有同情的理解,他的理論是有溫度的,他的分析有時剝皮見骨,直指人心。
  ——《人民文學》主編、著名文學評論傢 李敬澤

  作者在十七年的整體語境中把握《人民文學》在那個時期處於文學運動風口浪尖的狀況,不僅呈現齣那個時代的運動事件,而且還有那些非凡人物的非凡麵目神態。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傢 陳曉明

  《<人民文學>十七年》以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文學事件為焦點,爬梳剔抉,窮原竟委,從一個獨特而重要的角度,實現瞭對於共和國文學的曆史性迴顧與學理性反思。
  ——中國社科學院研究員、著名文學評論傢 白燁

  本書對《人民文學》這塊當代文學活化石進行瞭宏觀義理和微觀詩體的辨析,從而具備瞭學術和智慧的雙重愉悅和價值。而某些客觀的“史”的展示,又替中國文學和作傢做齣瞭集體懺悔。
  ——“布老虎叢書”創始人、《狼圖騰》齣版人 安波舜

  《人民文學》這艘大船在風口浪尖上航行過十七年,此書對這段航程的描述是客觀的、公允的,也是頗為生動的。
  ——中國作傢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著名文學評論傢 鬍平

目錄

第一章 生而權威
一、新中國文藝的方嚮
《人民文學》的起點
題詞者、主編和登記人
三位一體的主編們
二、期刊群體之間的等級性秩序
新中國的期刊體製鏈
在中央級報刊之間
為地方級期刊樹立標準
三、“象徵效應”為核心的傳播發行
剔除商業因素
瀋從文的復活
文學新人的突變

第二章 《人民文學》的內部生産機製
一、編輯群體的選擇
主編的六次更迭
編輯的三次大換血
二、編委鬍風
一封退稿信
《三十萬言書》中的全盤計劃
身陷八卦陣
《睡瞭的村莊這樣說》
三、體現規劃要求的組稿與審稿
大規劃與大拼盤
審稿機製的六次微變
四、選擇作傢與作傢姿態
頭題小說177篇,107人
“指導者”:茅盾和丁玲
“人民的本色”:巴金、冰心、老捨、艾蕪
“問題”作傢趙樹理
新堆力量的主流化

第三章 《人民文學》“異端”文學的生成
一、《人民文學》“異端”文學的四條脈絡
《除夕》與寫“真實”
方紀與“人性”書寫
《迴答》《望星空》與自省
《羊捨一夕》與風格敘事
二、《我們夫婦之間》引發的爭論
不經意的發錶
也牧的創作轉摺
小說改編和占據瞭“市場勢力”
新文學在城市的生存權之爭
三、秦兆陽與“乾預文學”的生成
有限度的“思想綱領”
《人民文學改進計劃》的三個文本
不斷搖擺的版麵安排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的修改之爭

第四章 “雙百”時期的論壇——“短論”和“創作談”
一、欄目與專題
二、從呼喚“先進”到規範“鳴放”
三、對文學生産機製的整體批評
四、一次文學傳統的迴歸
附錄:新時期的《人民文學》
一、王者歸來
二、文學資源分割與權威下降
三、我們的生活、經驗和靈魂
後記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生而權威
 一、新中國文藝的方嚮
1949年,新中國宣告成立,曆史從此進入瞭一個翻天覆地的新時期。在恢宏的曆史巨變麵前,種種偉大的事件為全世界所矚目。與之相比,一傢文學刊物的創辦實在算不上大事件。即便是在期刊這一單綫條的曆史上,晚清以來的期刊也多如過江之鯽。如《新青年》《東方雜誌》《小說月報》《創造》《七月》等那樣名震當世的期刊,也不在少數。但依靠後人追溯、“再造”的曆史,並非真實完整的曆史現場。同樣,憑藉實踐與時間自然積纍形成的權威,也並非生而高貴。創辦在1949年這一偉大曆史時刻的《人民文學》雜誌,則改變瞭尋常的邏輯。這傢文學期刊的“主體”身份構造過程,齣現瞭與此前創辦的文學期刊完全不同的經驗模式。此前的期刊創辦模式,有《新青年》與《創造》社的同人性質,《小說月報》的社會組織型社團模式,亦有《抗戰文藝》政府許可下的統戰性質,《解放日報?文藝》1942年改版時政黨領袖親自參與、設定的黨刊性質。《人民文學》雜誌,則依托以黨組織為核心的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簡稱“全國文協”)、新中國的文學體製,以及三位一體的主編們等因素,生而權威。
  ……

前言/序言

null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脈絡的著作。它聚焦於一個特定而關鍵的曆史時期,即1949年至1966年,這個時期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七年。作者以《人民文學》這本極具代錶性的文學期刊為綫索,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中國文學的生成、發展、演變及其復雜的多樣性。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文學作品,而是緻力於揭示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時代精神、政治思潮以及社會變遷對文學創作産生的深刻影響。作者深入剖析瞭期刊的內容構成、欄目設置、作者群體以及編輯方針,以此為切入點,展現瞭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宏觀圖景。 書中詳細探討瞭十七年間文學創作的主流形態,包括反映革命戰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謳歌英雄人物以及塑造工農兵形象的現實主義作品。同時,作者也關注到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相對邊緣化或具有不同探索傾嚮的文學現象,如帶有個人色彩的抒情詩歌、對傳統文化的反思性散文,以及一些雖受時代限製但依然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小說創作。 本書的研究方法獨特而嚴謹。作者通過對《人民文學》期刊的大量原始文獻進行爬梳梳理,不僅關注瞭那些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也挖掘瞭許多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的珍貴文本。通過對這些文本的細緻解讀,作者試圖還原那個時代作傢們的心路曆程,以及他們在特定的政治和社會語境下,如何進行創作、錶達思想,又如何麵對創作上的挑戰與限製。 此外,本書還著重考察瞭十七年間文學批評的生態。當時的文學批評是如何圍繞主流意識形態展開的?它在引導文學創作方嚮上起到瞭怎樣的作用?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作傢的創作選擇?作者通過對這一方麵的深入研究,揭示瞭文學與政治、文學與社會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為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者提供瞭寶貴的資料和深刻的見解,也為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瞭解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學麵貌的窗口。它讓我們看到,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文學始終是時代精神的摺射,是社會生活的生動載體,也是無數個體情感與思想的寄托。 通過對《人民文學》十七年曆史的梳理,本書力圖呈現齣那個時代文學的復雜性、矛盾性以及其獨特的曆史印記,從而幫助我們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軌跡。它提供瞭一種考察文學史的獨特視角,即以一份重要的文學刊物為載體,摺射齣整個時代的文學風貌和思想脈絡。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承認,最初接觸這本《人民文學》選集時,我對於“十七年”這個曆史時期文學作品的期待是有些模糊的。我總覺得那個時期的文學,可能在藝術性上與當下有所差異。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這本書中的許多作品,在藝術手法上展現齣瞭令人驚喜的成熟和多樣性。比如,其中一篇關於城市生活的短篇小說,運用瞭相當現代的敘事技巧,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極為細膩,心理描寫入木三分,讓我聯想到瞭不少當代作傢的風格。另一篇詩歌,更是以其獨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哲學思考,震撼瞭我。那些詩句如同閃電劃破夜空,瞬間照亮瞭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們在處理宏大敘事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個體情感的描繪。他們能夠將時代洪流中的個人命運巧妙地融閤,使得作品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溫度。這是一種很難得的平衡,也是這部選集最讓我欣賞的地方之一。

評分

說實話,閱讀這本《人民文學》十七年選集,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根”的尋訪。我生長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五花八門,但有時會覺得有些飄忽不定,缺乏一種紮根於土地的厚重感。這本書中的許多篇章,尤其是那些描繪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變革和人民生活變遷的作品,都帶著一種強烈的時代烙印和民族情感。我看到瞭人們在新的社會製度下,從懵懂到探索,從迷茫到堅定的過程。那些充滿激情的敘述,那些樸素而崇高的理想,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年代特有的精神力量。特彆是那些描繪建設者們,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為國傢的發展貢獻力量的故事,讓我肅然起敬。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成為瞭那個時代的一份子,與他們一同經曆著那些激蕩人心的歲月。這種對“根”的追溯,讓我對自己的來處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

我必須說,翻閱《人民文學》十七年的這些精選作品,是一次純粹的精神享受。許多篇章都展現瞭極高的文學水準,語言精練,意境深遠,讀來令人迴味無窮。那些詩歌,即使時隔多年,依然散發著動人的藝術魅力,有的雄渾激昂,有的婉約深情,有的則充滿哲理的思辨。而小說和散文,更是將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物情感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那些在敘事中巧妙融入地方風情和民俗的作品,它們讓故事更加生動鮮活,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真實的年代。其中一些作品,更是通過對細節的精準把握,展現瞭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例如,對人物錶情、動作、環境描寫的細膩刻畫,都為作品增添瞭獨特的質感。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場與時代對話,與過去對話的沉浸式體驗。

評分

坦白講,我一直對曆史題材的作品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人民文學》十七年的選集,無疑滿足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文學的探索欲。但有趣的是,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我發現,許多作品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人文關懷,並非簡單的時代記錄。比如,書中關於人與社會、個體與集體、理想與現實之間關係的探討,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作者們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存在的一些復雜和矛盾,而是通過人物的命運和情感,展現瞭更為 nuanced 的視角。這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文學也始終在追問著人類共通的價值和情感。我尤其喜歡那些對人性弱點進行深刻剖析的作品,它們並沒有給予簡單的評判,而是展現瞭在時代洪流中,個體所經曆的掙紮和成長。這種對人性的洞察,讓這些作品跨越瞭時間,依然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評分

翻開這本厚重的《人民文學》選集,仿佛瞬間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剛開始閱讀時,我帶著幾分忐忑,畢竟“十七年”這個時間跨度,背後承載瞭太多復雜的情感和曆史的迴響。然而,隨著文字的深入,我漸漸被那些鮮活的人物、跌宕的故事情節所吸引。那些筆觸細膩、情感真摯的作品,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他們的迷茫、他們的希望。我尤其被那些描寫基層生活,特彆是農村題材的作品所打動。作者們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無論是勤勞耕耘的農民,還是心懷理想的青年,他們的命運與時代緊密相連,他們的故事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田間的歌謠,感受到那份淳樸而堅韌的力量。這本書就像一個時光膠囊,將那些被歲月衝刷過的聲音和情感重新喚醒,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共鳴。

評分

作為文學界權威性雜誌的《人民文學》,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十七年的誕生、成長及其可逆與不可逆的曆程,已不僅僅是舊與新的轉型問題,更是以人民的名義代錶著需要和期待什麼樣的文學選擇與文學命運問題,廣義地構成瞭一個時期文學政策的走嚮。《&lt;人民文學&gt;十七年》以迴首前塵、發掘原貌的學理姿態,敘述簡潔卻又資料翔實地論證瞭一個刊物如何摺射瞭一個時代,述析瞭前輩文學編者們在被動堅守與主動探索過程中的種種艱辛,總結瞭活生生的當代文學史中成功的與不成功的經驗。這一反思的勇氣和求實的擔當,已超過瞭《人民文學》成長時段的本身,而為文學期刊如何堅持獨立品格,如何講究文學個性,如何設定選擇標準,提供瞭一個真實的、有價值的曆史參照。

評分

作為文學界權威性雜誌的《人民文學》,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十七年的誕生、成長及其可逆與不可逆的曆程,已不僅僅是舊與新的轉型問題,更是以人民的名義代錶著需要和期待什麼樣的文學選擇與文學命運問題,廣義地構成瞭一個時期文學政策的走嚮。《&lt;人民文學&gt;十七年》以迴首前塵、發掘原貌的學理姿態,敘述簡潔卻又資料翔實地論證瞭一個刊物如何摺射瞭一個時代,述析瞭前輩文學編者們在被動堅守與主動探索過程中的種種艱辛,總結瞭活生生的當代文學史中成功的與不成功的經驗。這一反思的勇氣和求實的擔當,已超過瞭《人民文學》成長時段的本身,而為文學期刊如何堅持獨立品格,如何講究文學個性,如何設定選擇標準,提供瞭一個真實的、有價值的曆史參照。

評分

活動買的,速度也很快,超值!!!

評分

講述人民文學在那段時間內的曆史的

評分

贊贊噠

評分

對於這段紛繁復雜的曆史,作者進行很好的梳理,很見學術功力

評分

十七年之後的《人民文學》怎麼寫?

評分

這本書對於我的論文寫作很有幫助,對整個《人民文學》十七年的梳理清晰而富有啓發性,但是剛纔在閱讀中發現瞭一個錯誤。 第150頁,注釋1: 張光年:《好一個&ldquo;改進計劃&rdquo;》,《人民文學》,1957年11月號。 這篇文章的確發錶在《人民文學》,但是在1958年的4月號上。 雖然論文觀點鮮明論述清晰等等是很重要,但是不要忘瞭治學需嚴謹。

評分

這本書對於我的論文寫作很有幫助,對整個《人民文學》十七年的梳理清晰而富有啓發性,但是剛纔在閱讀中發現瞭一個錯誤。 第150頁,注釋1: 張光年:《好一個&ldquo;改進計劃&rdquo;》,《人民文學》,1957年11月號。 這篇文章的確發錶在《人民文學》,但是在1958年的4月號上。 雖然論文觀點鮮明論述清晰等等是很重要,但是不要忘瞭治學需嚴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