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

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忠,李瑾 编
图书标签:
  • 苏州园林
  • 园林史
  • 中国古典园林
  • 苏州
  • 名园
  • 园林艺术
  • 历史
  • 文化
  • 建筑
  • 园林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353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499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反映苏州园林的历史面貌,探纂前记,缀辑成籍,有助于研究苏州园林的历史与文化充异线,特辑录建园国前的《苏州历代名园记》和建国后有《苏州园林重修记》,集编于一册,将“历代”与“当代”贯串在一籍,古今沿袭,便于查考。
《苏州历代名园记》辑录了苏州历代著名第宅、寺庙、山庄园林、结合风景名胜,亦包括著名衙署、书院、祠堂、义庄、会馆、藏书楼中的园林、庭园和庭院。其地域是以苏州古城区和历代文人雅士活动频繁的吴县近郊,包括枫桥、木渎、石湖、光福、东山、西山、角直一带。自唐代开始,上下一千二百年中,苏州历史上著名园林、墅馆、风景名胜及名人宅园,凡前人撰有园记,均辑录收编入籍。排列以史籍记载先后为序,按朝代归并排列;有一园跨越两朝、三朝或以上者,由以建园时间酌定。本书可供研究苏州园林历史、艺术、文化,苏州地方史和吴中文化时参考,并有助开发、建设、保护苏州园林,以利促进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它反是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妙灿烂,情趣缔合。

目录

出版说明

自序
苏州历代名园记
周隐遥庐
周先生住山记
范氏义宅
范氏义宅记
乐圃
乐圃记
梅宣义五亩园
五亩园记
道隐园
道隐园记
石磵书隐
咏砍斋记
沦浪亭
沧浪亭记
沧浪亭记
重修沧浪亭记
重修沧浪亭记
重修沧浪亭记
重修沧浪亭记
重修沧浪亭记
贤行斋
贤行斋记
小丹邱
小丹邱记
存复斋
寿乐堂铭并序
绿水园
绿水园杂咏序
读易楼
读易楼记
耕渔轩
耕渔轩记
耕渔轩图并题
先春堂记
耕渔轩记
辟疆馆
辟疆馆记
辟疆馆记
杜东原琼记
如意堂记
重建延绿亭记
冷庵
冷庵记
怡园
怡园记
静观楼
静观楼记
怡老园
王文恪公怡老园记
怡老园图记
壑舟园
壑舟记
且适园
且适园记
从适园
从适园记
……
苏州园林重修记
附:弇山园
弇山园记

精彩书摘

存复斋
吕浩叟宅。在虎,曰寿乐堂。缒尝使元军,抗辞不屈。宋亡,授淮东宣慰使,不就隐此。
寿乐堂铭并序
元·朱德润
至元十二年,王师下江南,时吕公浩叟,以故宋命,出使军前,持节见淮安忠武王,抗辞不屈。明年,南邦混一,宋臣悉朝于京师,公与焉,朝廷授公嘉议大夫、淮东宣慰使,仍赐金符、玉带,宠慰其行。公拜命, 以疾辞职,归卧吴中,二十六年而卒。初即虎邱之阴构堂,名曰寿乐。且曰:人生百年, 自古贤愚之士,同归丘陇,其不朽者惟名义耳;吾幸际天朝,得完首领以殁,将何望乎?于是以余资丰酒肴,延亲旧,披图玩史,以乐其天年。大德间,公殁,葬其地。今公之孙涛,求余写其堂之景,且徵铭焉。德润以先大父淮西之役,与公为世契。而涛又与德润游,乃作铭诗,诵公之万一,云:岩岩高堂,翳其松篁。山川萦
纡,厚公之藏。公昔抗辞,受命不欺。南服既定,来朝京师。宏矣大元,覆天洪庥。劝孝移忠,寊公列侯。锡以衮裳,玉带金符。顺天承命,归休于吴。中堂有恤,燕寝孔硕。来我友朋,乐我亲戚。不夷不惠,緊公之德;子孙千亿,来世其泽。
[作者简介]
朱德润(1294—1365年)字泽民,宋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流寓吴中。延祐末(1320年)以赵孟頫荐,授翰林应奉,兼国史院编修。寻授镇东行者儒学提举。召见,献<雪腊赋)称旨。后移疾归。至正间,起为江浙行中书省照磨官,参军事,守杭、湖二郡,摄守长兴。著作有<存复斋集)十卷,及续集,并传于世。
绿水园
在孙老桥东南。旧为朱勐同乐园。至正中。庐山陈汝秩、汝言购得之,取杜诗:“名园依绿水”之句,更其名。盟末,张生笪即其遗址,改辟泌园,今俗犹称朱家园云。
绿水园杂咏序
明·高 启
吴城西南陬,有日朱家园者,父老言:宋朱勐故墅也。庐山陈惟寅氏得之,更名日绿水。以园中有池,且用杜子美诗语也;其林沼亭轩,亦各有扁焉。近虽破废,然宽闲幽胜,犹可以钓进而啸歌,惟寅以余往来其中最熟,求偏咏之。噫!当勐以幸贵时,穷尚豪侈,园中之珍木、异石、崇台、蛲榭,固当百倍于此,文人词客,为之称美,而葛咏者亦多矣。今皆跻灭响沉,无复可睹。惟寅虽穷居隐约,而能以诗书世其业,笃于孝友,其清德雅操,固可以蔑视勐矣,则余为之执笔,亦可以无愧焉,因不复辞,且庶几或传,使父老知园之更名绿水者,自惟寅始也。诗凡十六篇。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年)字季迪,元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警敏有文武才。博学,工诗。尤选史学。家于北郭,与王行辈十人,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号“十才子”。张士诚据吴,名士响集,启独依外家,居吴淞江之青丘,自号青丘子。洪武初(1368年)授编修,与修《元史》。累官户部侍郎。自感年少,不敢负重任,乃赐白金放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家入郡,旦夕延见。后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启因连坐撰《上樑文》,亦腰斩于市。著作有《大全集》十八卷、《凫藻集》五卷,并传于世。
读易楼
在洞庭西山。俞仲温筑,以藏其父玉吾遗书。
读易楼记
元·陈刚
俞先生玉吾,其先世居汴梁。宋建炎间,由汴梁迁于吴,遂为吴之包山人。先生天资高迈,于书无所不读,所交皆时之名卿钜公。尝著《大易会要》、《周易集说》,凡一百四十余卷。又自为《易外别传》参同契发挥,註《阴符经》凡数卷。皆发先儒之所未发,而有补于后学者也。江南逝西道提刑塑公尘迁,题其所居之室曰读易。先生殁,其子住温子玉好学,能世其家,尽刊其先人所遗书,构楼以处之,而即读易二字以名之。日与朋侪游居讲习其中,而从予求文以记之。《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阴阳消长,而吉凶悔吝生焉。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孔子之十翼,皆示人以趋吉避凶,而成天下之畫畫者。故君子之于《易》也,居则观象玩辞,动则观变玩占,其出处进退,《易》也。其起居动静,《易》也。其一言一行,《易》也。至于积久成熟,浑浑焉不知我之为《易》,《易》之为我矣!然或知之不明,执之不固,行之不常,则于所谓随时变易以从道者,离而去矣,可不慎欤!子玉其必能识此,而知所以自勉也。是读易之说也。
[作者简介]
陈刚(生卒不详)字正已,元盱江(今江苏盱眙)人。以进士官教授。从陆九渊学,九渊称其才气迈往。
耕 渔 轩
在光福市西头。徐达、左良夫所居。良夫有文学,所交皆名士,题咏甚多,辑为《金兰集》行世。
耕渔轩记
元·高巽志
古者,民有恒产,咸食其力。而已故农者服田而勤穑,商者交易而懋迁,工者利器而效役,虽劳而勿怨也,虽羡而弗辍也。果怨而辍,何以独善其身哉?惟士则不然,学成于已,行孚于人,其大而用天下,小而为天下用,无不可者,苟得其位。则天地日星之运行,以之而有常,华岳江海之流峙,以之而不匮;夷狄民物之生遂,以之而得宜,其发于事业,可谓盛矣!故万钟之禄,不足为其富;百里之封,不足为其贵;而农工商之民,不足以班之也。虽然,弗际可为之时,固不能行其道,弗得大有为之。君亦不能成其功。是以豪杰奇伟之士,有潜身于农者,寄跡于工商者,宁藏器而有待没世而不悔也。噫!岂非士之不遇者!吴人徐君良夫,世家笠泽之陂,慕学无所不读,凡往古之成败污隆。人物之是非得失,莫不周知。有愈叩而不穷,其为人平易而坦夷,尊贤而好礼,弗矫激以干名,弗婷蝓以趋利,予得而友之。一日造予曰:不肖生居山泽,躬耕以具箪食,无所仰给于人。遭时又宁,野无螟媵之灾,乡无桴鉸之警,官无徵召之役,获于田而观黍稷之敛穧,缗于水而遂鳢鲔之涪湛,而又暇日挟册以学,思古人之微,以适于道。吾于是充然而有余,嚣然而自得,怡然以尽,夫修年而无所觊覦矣!因名居室,曰耕渔。所以寓吾志也,敢求文以为记。予闻而叹日:士之抱璞蕴贤,固不欲自售于世,亦不可遗世而弗顾也。苟振耀一时,而事业不足以堪之。又不若独善而食其力也。以君之才,而所志如此,抑岂有待而然欤!盖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何独徐君也哉!是为记。时至正二十一年五月。
……

前言/序言


《姑苏遗韵:苏州园林图说》 引言 江南水乡,温婉灵秀,而苏州,无疑是这片土地上璀璨的明珠。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苏州,其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那一座座精巧绝伦、意境悠远的古典园林。它们如同镶嵌在城市中的翡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诉说着文人雅士的诗意生活,展现着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巅峰成就。本书《姑苏遗韵:苏州园林图说》并非一部枯燥的园林名录,也不是生硬的考据集,而是希望以一种更贴近读者、更具象化的方式,带领您走进苏州园林的真实世界。我们将通过精选的园林实例,辅以细腻的文字描述和生动的图像呈现,深入浅出地解读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探寻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传承,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与哲学思想。 第一章:山水画卷中的园林意境 苏州园林的精髓,在于“师法自然”,将山水画的意境巧妙地融入有限的空间之中。它们并非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经过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以假山、池水、植物、建筑等元素,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美景致。 山水意象的营造: 本章将重点剖析苏州园林中假山堆叠的艺术。从“叠石成山”的基本技法,到不同石材(如太湖石、昆山石)的选择与运用,再到山体形态的构思(如峰峦、峭壁、洞壑),我们将展示园林匠人如何用一块块石头,勾勒出高山大川的壮丽,或隐匿深邃的洞天。我们还将探讨池水的运用,如何通过一泓清水,映照天空,荡漾涟漪,营造出“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动态美。例如,狮子林的假山群,其精巧曲折,洞壑幽深,宛如天然的迷宫;拙政园的池水,开阔明朗,倒影如镜,又能在曲径通幽处展现出不同景致。 植物的诗意: 园林中的植物,不仅仅是绿色的点缀,更是园林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介绍苏州园林中常见的花木,如松、竹、梅、兰、荷、桂等,它们各自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和美学价值。我们将探讨植物与建筑、山水之间的搭配,如何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季节变化,为园林增添生机与活力,营造出四季有景,景随情移的韵味。例如,留园中对松竹梅的巧妙运用,寄托了文人的高洁情怀;网师园中,荷风送香,暗香浮动,更添一份清雅。 空间转换的艺术: 苏州园林的空间处理,堪称一绝。它们善于利用曲折的廊道、漏窗、月洞等,巧妙地分割空间,引导视线,制造“步移景异”的效果。本章将通过对具体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展示园林设计者如何打破空间的界限,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无穷的景致。我们将解读不同空间的过渡,如从开阔的水面转入幽深的庭院,或从热闹的厅堂走向宁静的角落,每一步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 第二章:建筑的灵魂与园林的对话 园林建筑,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它们与自然景致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园林独特的艺术整体。苏州园林中的建筑,风格多样,精美绝伦,既是休憩赏景的场所,更是承载文化与精神的载体。 建筑的功能与美学: 本章将深入介绍苏州园林中各类建筑的特点,包括厅堂、轩、榭、亭、廊、桥等。我们将探讨它们各自的功能,如会客、赏景、读书、休憩等,以及它们在园林中的位置选择和布局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这些建筑的外观设计,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构精美,以及它们如何与周边的山水植物相融合,达到“景中有宅,宅中有景”的境界。例如,沧浪亭的亭台楼阁,依水而建,临流而设,尽显文人雅士的风骨;耦园的鸳鸯厅,巧妙地通过一扇屏风,将空间一分为二,适应不同场合的需求。 移步换景的视觉语言: 园林建筑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园林的观赏需求。本章将解读建筑的窗户、门洞、廊道等元素,如何通过“框景”、“借景”等手法,将园林中最美的景致引入建筑之中,让建筑成为观赏自然的最佳视角。我们将分析不同建筑的朝向、视线设计,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提升园林的观赏体验。例如,苏州园林中随处可见的漏窗,其精美的图案不仅本身具有装饰性,更重要的是,透过漏窗,视线得以穿透,将远近的景致巧妙地串联起来。 历史印记与文化传承: 许多园林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故事。本章将通过对一些著名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进行介绍,展现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修缮与变迁,以及它们与历史名人、重大事件的关联。我们将解读建筑上的匾额、楹联等,这些文字往往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是理解园林精神的重要线索。 第三章:文人情怀与园林精神 苏州园林,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它们的设计理念、景观布局、建筑意境,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人生追求。 “天人合一”的哲学: 本章将探讨苏州园林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园林的设计,并非征服自然,而是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人的活动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与万物同乐”的境界。我们将解读园林中对自然意象的模仿,以及人们在园林中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例如,留园的“冠云峰”,象征着对高远志向的追求;拙政园的“远香堂”,意在通过品茶赏景,体悟禅意。 诗情画意的空间: 苏州园林本身就是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是诗歌意境的具象化。本章将结合具体的园林景致,引用相关的诗词歌赋,解读园林如何唤起人们的联想,激荡起内心的情感。我们将分析园林设计者如何通过对景、对物的命名,以及对景色的安排,来营造特定的氛围,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例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其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而亭中的景致,更是引人遐想。 雅趣生活与审美的追求: 苏州园林是文人雅士进行日常活动、寄托情怀的场所。本章将通过对园林中茶室、书房、画室等空间的展示,以及对园林中花鸟虫鱼、奇石古木的欣赏,来展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我们将解读园林如何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品茗论道的空间。 第四章:园林之魂:技艺传承与时代印记 一座座精美的园林,是无数工匠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们所展现的精湛技艺,以及在历史变迁中的保护与传承,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造园技艺的奥秘: 本章将尝试揭示苏州园林建造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艺,如叠石、理水、栽植、建筑施工等。我们将介绍不同时期在造园技艺上的特点和发展,以及工匠们如何凭借经验和创造力,将设计图纸转化为现实中的美景。 历史的洗礼与新生: 苏州园林历经数百年风雨,许多园林都经历过兴衰变迁,也经历过多次的修缮与重构。本章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园林,追溯它们的历史脉络,讲述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以及在现代保护下的重生。我们将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修缮者,他们如何以敬畏之心,传承古老的技艺,让这些园林重焕光彩。 当代视野下的园林价值: 在现代社会,苏州园林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章将探讨苏州园林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城市美学等方面的意义。我们将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结语 《姑苏遗韵:苏州园林图说》希望通过以上四个章节的梳理与阐释,能够让读者对苏州园林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仅要欣赏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精美,更要体悟它们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人文精神和生活美学。希望本书能成为您走进苏州园林的一扇窗,也希望它能激发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去亲自体验那份“姑苏遗韵”,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诗意与宁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我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模糊印象中。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苏州园林超越了简单的美学范畴,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书中对每一座园林所象征的意义,对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的运用,都有着极为精辟的阐释。我开始理解,为何苏州园林能被誉为“移步换景”、“步移景异”。这不仅仅是空间的巧妙分割,更是精神世界的延伸。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园林,不仅仅是用眼睛,更是用心去感受。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自然、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园林的介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体悟生活,如何感受美的指南。

评分

每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要立刻踏上前往苏州的旅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它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一曲曲悠扬的乐章,将我完全沉浸在苏州园林的世界里。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园林,它们各有千秋,却又共同展现着江南水乡的婉约与灵秀。书中所描绘的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历经沧桑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能想象到,当我在真实的园林中漫步时,一定会想起书中的某一句话,某一幅画面,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点燃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它让我更加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亲身去触摸那份历史的温度,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魅力。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那古朴典雅的装帧深深吸引,仿佛一扇门,悄然开启了通往苏州那段悠长历史的门扉。书中描绘的每一座园林,都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被赋予了生命与温度。我似乎能听到微风拂过柳梢的沙沙声,闻到花瓣坠落的淡淡清香,甚至能感受到石径上摩挲过的岁月痕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他不仅仅是记录下了园林的外观,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建造者的匠心、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足迹。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方池水假山,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化身成了一位漫步园中的古人,感受着那份宁静与雅致,体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本书让我对苏州这个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现代化的都市,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传承的宝库。我迫不及待地想亲自踏足这些古园,去印证书中所述,去感受那份独属于苏州园林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园林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像一般的旅游指南那样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座名园的独特之处。我能够从书中了解到园林的布局、景点构成、植物配置,甚至是大到整体意境、小到一砖一瓦的讲究。作者的专业知识与艺术鉴赏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能够将复杂的园林设计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其中的精妙。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掌故和名人轶事,让原本静态的园林瞬间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的主人是如何在此饮酒赋诗,名士们又是如何在此品茗论道。这本书让我对苏州园林的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那些冰冷的图纸和枯燥的史料所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园林修复师,用饱含深情的文字,为我一一展现了那些曾经辉煌却又饱经沧桑的苏州名园。那些关于“重修”的篇章,尤其触动我心。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修缮,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延续。我看到了工匠们如何倾注心血,力求还原古人眼中的美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让断裂的时光得以延续。书中所述的每一处修复细节,都充满了对传统的敬畏与对艺术的追求。它让我明白,一座园林的美,不仅仅在于其最初的设计,更在于其生命力得以延续的过程。这种对历史遗迹的珍视与守护,让我深受感动。我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些古老的园林,在时间的洪流中,如何一次次地重焕生机,再次绽放出迷人的光彩。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保护与传承,是多么重要的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