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在1949:獻給建國60周年

知識分子在1949:獻給建國6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高傑 著
圖書標籤:
  • 知識分子
  • 1949
  • 建國60周年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思想
  • 中國
  • 近代史
  • 學術研究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081069
版次:1
商品編碼:1046517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3
字數:2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鬍適:“今早及今午連接政府幾個電報要我即南去。我就毫無準備地走瞭。一切的事,隻好拜你們幾位同事維持。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
老捨:“啊,我是剛入瞭國門,卻感到傢一樣的溫暖!在抗戰中,不論我在哪裏,‘招待’我的總是國民黨的特務。他們給我的是恐怖與壓迫——他們使我覺得我是個小賊。現在,我纔又還原為人,在人的社會裏活著。”

內容簡介

1949年在中國的曆史上無疑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歲月,然而,曆史是由細節組成的,是可以觸摸的,1949年不僅僅有北平解放、百萬雄師過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也有知識分子對社會前途和個人命運的關注與思考。《知識分子在1949》在參考大量日記、書信、報刊的基礎上,選取鬍適、瀋從文、吳宓、鬍風、老捨、周作人、葉聖陶、郭沫若、丁玲等若乾有代錶性的知識分子,從具體細節進入曆史現場,摒棄瞭傳統的史學宏大敘事方式,在點滴瑣事的生動敘述和內心感情的直接抒寫中,展示自抗戰勝利後到建國前後知識分子內心分化、鬥爭、抉擇的心路曆程,使我們在今天體驗到他們在曆史轉摺時期的彷徨與憧憬,無奈與奮發。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鬍適:破滅的自由夢
第二章 瀋從文:從狂言囈語到恢復新生
第三章 吳宓:在保守和浪漫之間
第四章 鬍風:文學殉道者
第五章 老捨:海外歸來的“人民藝術傢”
第六章 周作人:獄外的平淡人生
第七章 葉聖陶:涓泉歸海的“知北遊”
第八章 郭沫若:新中國的第一文人
第九章 丁玲:來自延安的小號兵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鬍適:破滅的自由夢

鬍適有著濃厚的“北大情結”,逃到南京後的鬍適,仍以“北大”校長自居。
1917年,剛剛迴國的鬍適,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他毅然謝絕瞭多方邀請,來到北大任教,成為最年輕的教授。在北大,他聲名鵲起,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也培養齣瞭傅斯年、顧頡剛等著名弟子。1925年,鬍適赴美考察,暫時離開北大,直到1930年重迴北大,任文學院院長。此後7年間他和蔣夢麟校長齊心協力,把剛從解體邊緣復活過來的北大“中興”成國內頂尖大學。他籌集經費、搜羅人纔、兼任多職、開設課程,可謂殫精竭慮。直到1937年重新赴美爭取外交支持,再次告彆北大。抗戰勝利後,蔣夢麟因為擔任行政院秘書長,按照《大學組織法》必須辭去北大校長職務。於是,遠在美國的鬍適就成瞭北大校長的最佳人選。1945年9月3日,教育部長硃傢驊緻電鬍適,錶示北大校長“非兄莫屬”,在他迴來就任之前,由傅斯年暫時代理校務。傅斯年給蔣介石的信中曾說:“適之先生經師人師,士林所宗,在國內既負盛名,在英美則聲譽之隆尤為前所未有。今如以為北京大學校長,不特校內仰感俯順與情之美,則全國教育界,亦必以清時佳話而歡欣。”鬍適任北大校長消息一公布,北大內外確是歡欣鼓舞,一片唱贊。著名學者教授紛紛緻函緻電鬍適,錶示內心的仰望與歡悅。
鬍適對卸掉駐美大使的職務後,能迴國執掌北大,也很高興,歸國途中就多次寫信給國民政府,希望用“十年的時間讓學術獨立發展”,再造北大。可惜他的宏願終無法擺脫時代的衝擊,最後不得不淒然離開北大。他在最後一次校務會議上仍堅持“北大隻有留在北平,否則還能叫北京大學嗎?”他對北大的感情,是超越政治的。
……
知識分子在1949:獻給建國60周年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個體關懷,深入剖析瞭1949年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時代劇變中所經曆的心靈震蕩、思想抉擇與身份重塑。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敘事,更是一部關於“知識、權力與責任”的深刻對話錄。 一、 曆史的洪流與知識分子的十字路口 1949年,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政權的更迭,更是中國社會結構、文化生態乃至知識分子自我認同的根本性斷裂與重建。本書將時間軸精準定格於這個關鍵的轉摺點,通過梳理民國以來知識分子階層的形成、發展及其在抗戰、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為理解他們最終的“站隊”與選擇提供瞭堅實的背景鋪墊。 (一) 知識譜係的斷裂與傳承 本書首先追溯瞭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被賦予“改造國民性”、“啓濛救亡”的使命。無論是留學海外的精英,還是囿於象牙塔的學者,他們的思想圖景都深受西方思潮的熏陶。然而,當外部的戰亂與內部的革命浪潮交織時,舊有的自由主義理想與民主科學的旗幟,在現實的殘酷麵前顯得蒼白無力。 我們詳盡考察瞭不同學派的知識分子群體,如“左翼文人”、“自由主義教授”、“技術專傢”等,他們在國民政府統治末期的睏境:對腐敗的失望、對戰爭的疲憊,以及對未來道路的迷茫。書中通過大量的檔案、私人信件和日記,還原瞭他們在彷徨中如何觀察解放區的實踐,並開始對“革命”的內在邏輯産生新的審視。 (二) 思想的“過篩”與價值的重估 1949年並非終點,而是知識分子個體思想成熟和重塑的起點。本書著重探討瞭他們如何處理與舊體製的關係,以及如何麵對新政權提齣的“學習與改造”的要求。 一個核心的議題是: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定義“知識分子的責任”?是堅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還是擁抱“與工農相結閤”的實踐路綫?書中不迴避知識分子在接受新思想過程中的巨大痛苦——他們需要拋棄過去賴以立身的理論基石,轉而學習一種全新的、源自實踐的“革命哲學”。 我們通過具體的人物案例分析,展現瞭這種價值重估的復雜性:有的知識分子選擇南下,有的選擇北上,有的則選擇“留守”觀察,每一種選擇背後都隱藏著對國傢命運和個人良知的深刻權衡。 二、 身份的重構:從“士大夫”到“人民的先生” 本書的精髓在於對知識分子“身份焦慮”的深入挖掘。在傳統的儒傢倫理中,“士”擁有超然於政治之上的道德批判權;而在全新的、以階級敘事為主導的新國傢中,這種超然性被要求徹底瓦解。 (一) 機構的整閤與知識的再分配 新政權對知識分子的整閤策略是係統且迅速的。本書詳細梳理瞭院係調整、文聯的重組、以及“思想改造運動”的初期部署。知識分子不再是鬆散的個體,而是被納入國傢意識形態機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考察瞭大學的“教授會”如何轉型為“黨支部領導下的教學單位”,科學機構如何將研究方嚮對接到國傢建設的急需領域。這種製度性的安排,極大地改變瞭知識生産的邏輯:研究的價值不再僅僅取決於學術的純粹性,更取決於其服務於“人民”和“生産”的效用。 (二) 知識分子的“入場券”:學習與檢討 如何獲得新政權頒發的“閤法性入場券”?本書細緻分析瞭知識分子“學習小組”中的動態。這些小組是思想改造的前沿陣地,知識分子在此進行自我剖析,批判過往的“資産階級人道主義”或“自由主義的局限性”。 這種“檢討”過程,是心理上極具挑戰性的。它要求個體不僅要承認政治路綫上的錯誤,更要在情感上徹底“歸隊”。本書試圖還原這些知識分子在進行自我批判時的真實心理活動:是真誠的轉變,還是權宜之計的錶演?這種分析力求客觀,尊重曆史的復雜性,避免簡單化地貼上“投誠”或“堅貞”的標簽。 三、 知識與權力:共同建設的序麯 1949年後的中國,對知識分子的需求是巨大的,他們被寄予厚望,成為“四個現代化”的先行者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者。 (一) 科技與教育的優先權 新中國亟需建立工業體係和普及基礎教育。本書分析瞭第一代國傢級專傢和高級知識分子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被賦予瞭製定國傢科學發展規劃、建立現代高等教育體係的重任。他們從“批評者”轉變為“建設者”,其專業知識在國傢戰略布局中獲得瞭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二) 文化領域的“統一戰綫” 在文學藝術領域,知識分子需要學習“為人民服務”的創作觀。書中探討瞭作傢、藝術傢們如何適應新的敘事模式,從關注個體命運轉嚮描繪集體英雄主義。這種轉變帶來的不僅是題材的變化,更是藝術語言和錶達方式的顛覆。 本書通過對比幾位在文藝界極具代錶性的知識分子在1949前後的作品風格變化,展示瞭文化生産從“個性解放”嚮“集體敘事”過渡中的掙紮與適應。 結語:曆史的鏡鑒 《知識分子在1949》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它避免瞭對知識分子群體的單一化描述,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在曆史洪流中不斷自我協商、艱難前行的復雜群體。本書最終希望引發讀者對以下問題的深思: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知識分子的價值何在?他們的獨立性應如何界定?以及,知識與權力之間,應如何保持一種可持續的、建設性的張力? 本書為紀念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意在迴顧那段塑造瞭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關鍵曆史時刻,為我們理解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提供一份紮實而深刻的曆史文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知識分子在1949:獻給建國60周年》,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畫麵和思考。1949年,一個翻天覆地的年份,新中國的誕生,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摺點。他們曾經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思想的火炬手,而在新的政權下,他們的角色將如何定位?他們的聲音是否依然嘹亮?他們的知識和纔華又將如何被運用?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些群體的內心世界,他們是欣喜若狂,還是憂心忡忡?亦或是復雜的情感交織?“獻給建國60周年”這個副標題,則讓我感受到一種宏大的曆史敘事感,它似乎在試圖通過知識分子的視角,去審視和解讀那段波瀾壯闊的曆程,並賦予其特殊的紀念意義。我猜想,這本書會展現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麵對時代洪流時的種種掙紮、選擇與貢獻。

評分

拿到這本《知識分子在1949:獻給建國60周年》,我首先就被它的紙張質感和印刷風格所吸引。不是那種亮閃閃的現代感,而是一種略帶粗礪但非常舒服的觸感,仿佛是特意為瞭呼應那個年代的曆史印記而選擇的。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知識分子”和“1949”這兩個詞匯的組閤,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畫麵:那些穿著長衫、戴著眼鏡的學者,在茶館裏低聲探討,在報刊上發錶激昂的言論,或者是在告彆過去、迎接未來的十字路口,眼神迷茫又帶著一絲希望。副標題“獻給建國60周年”則更是點明瞭本書的時代背景和情感基調,這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可能是一份飽含深情的紀念。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動態,他們的社會角色轉變,以及他們與新中國初創時期是如何互動、碰撞的。

評分

我最近在書架上發現瞭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書名叫做《知識分子在1949:獻給建國60周年》。光聽名字就覺得內容會非常厚重,引人深思。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曆史特彆感興趣,尤其是那些經曆過社會巨變的人們,他們的視角和感受,往往比冰冷的數據更能觸動人心。這本書聚焦於“知識分子”這個群體,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復雜性和多麵性的群體。在1949年那個節點,他們麵臨的抉擇,內心的糾結,以及對新中國的初印象,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想想看,曾經是社會思想的引領者,在新的政治格局下,他們的身份、地位、甚至思想觀念都會經曆巨大的衝擊。這本書能帶我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他們所經曆的種種,這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曆史財富。而且,“獻給建國60周年”這個副標題,也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時代傳承的意味,仿佛這本書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與思考,去迴饋給後來的我們。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復古的質感,輔以恰到好處的標題字體,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對於“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大時代變遷中的思考、掙紮與選擇,往往是曆史最真實的注腳。而“1949”這個年份,更是充滿瞭象徵意義,它標誌著一個新紀元的開啓,也預示著舊秩序的瓦解與重塑。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框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刻,那些曾經站在思想前沿的知識分子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剛剛誕生的新中國,他們的內心又經曆瞭怎樣的波瀾。這本書的副標題“獻給建國60周年”則賦予瞭它一份莊重與深情,讓我預感這不僅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溯,更是一種對時代精神的緻敬與傳承。封麵上的留白,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想象,它留給讀者的空間,或許正是去填充那些曆史的細節,去感受那些人物的情感。

評分

當我看到《知識分子在1949:獻給建國60周年》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那個年代的經典畫麵和人物形象。1949年,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裏程碑式的年份,而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的“大腦”和“良心”,他們的經曆和思考,往往能摺射齣時代的深刻變遷。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劇烈動蕩的時期,那些曾經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獨立思想的知識精英們,是如何適應新的政治環境,他們的價值觀是否受到瞭挑戰,他們又如何在新中國的建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本書的標題精準地捕捉到瞭這個曆史的焦點,並將其與“建國60周年”這個紀念性的時間節點結閤起來,暗示著作者可能想通過迴顧那段曆史,來引發對當下的一些思考,或者對那個時代的精神進行一次深情的緻敬。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和豐富的人生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