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诸子名家志:管子志(附晏子志)

齐鲁诸子名家志:管子志(附晏子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新生 著
图书标签:
  • 齐鲁文化
  • 管子
  • 晏子
  • 诸子百家
  • 先秦
  • 历史人物
  • 思想家
  • 儒家
  • 政治家
  • 经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47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095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页数:398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晏子志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齐鲁诸子名家志》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以志体为主,收录了山东历史上28位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业绩、影响和后人的研究状况。不仅记载了先贤们的生活与成长经历、主要业绩和贡献,而且收集了与他们相关的遗存、遗物、纪念设施,后人对他们的研究、评价,以及相关的纪念活动,可以说是介绍和研究这些先贤的内容全面、形式严谨、资料丰富的最新成果。集研究性、可读性于一体,思想内涵深刻,文字精练易读,图文并茂,装帧典雅,适合不同阶层人士阅读。
本志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力求客观、准确地介绍和评价管子的生平、思想和历史贡献。

目录

总序
编纂说明
概述
第一篇 家世与生平
第一章 家世
第一节 管氏来源
第二节 管仲后裔
第二章 生平
第一节 困顿时期
第二节 升任宰辅
第三节 军政改革
第四节 佐成霸业
第五节 临终劝谏
第六节 个性品格
附:一、管氏所居颍上地望考
二、管子早年身份考
三、管仲采邑小毂考
四、有关“三归”的记载和解释

第二篇 思想与学派
第一章 思想资料
第一节 《管子》
第二节 散见资料
第二章 基本观念
第一节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第二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第三节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第四节 号令必明,赏罚必信
第五节 崇德修礼,怀抚诸侯
第三章 管子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齐国管子学派
第二节 哲学思想
第三节 政治法律思想
第四节 军事思想
第五节 财政思想
第六节 其他思想与学术
第四章 历史影响
第一节 管子思想与齐国学术
第二节 轻重理论与古代理财思想
第三节 对后世政治家的影响
附:一、刘向《管子书录》
二、古今学者论《管子》性质及成书时代

第三篇 历代评论与研究
第一章 古代学者的评价
第二章 近现代管子研究
附:一、《管子》校注与管子研究著作要目
二、20世纪《管子》研究论文要目
三、欧美国家有关《管子》研究的主要论著
四、日本有关《管子》研究的部分论文

第四篇 祀典与遗存
第一章 祀典
第二章 遗存
附录
一、古代学者所撰管子传记选辑
二、历代咏管仲诗选辑
三、历代论管仲文选辑

附志 晏子
编纂说明
概述
第一篇 家世与生平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生平
附录:晏子生平大事系年

第二篇 个性品格
第一章 晏子个性
第二章 相关传说

第三篇 思想及其影响
第一章 关于《晏子春秋》等思想材料
第一节 对《晏子春秋》一书的认识
第二节 其他散见材料
第二章 礼治思想
第一节 礼治思想来源
第二节 礼治主张
第三节 晏子礼治思想的特点
第三章 君臣观与人才观
第一节 晏子对君臣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晏子的明君观
第三节 晏子的人才观
第四节 晏子选用人才的实践
第四章 民本思想
第一节 思想渊源
第二节 爱民思想
第三节 相关实践
第五章 理性精神与辩证思维
第一节 思想来源
第二节 理性精神
第三节 辩证思维
第六章 晏子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晏子思想和墨家思想的关系
第二节 晏子思想对稷下学的影响
第三节 晏子思想对孟子的影响
第四节 晏子思想对荀子的影响

第四篇 评价与研究
第一章 古代学者论晏子
第二章 近现代晏子研究
附录:相关研究论著及论文选目

第五篇 遗迹遗存
第一章 墓葬
第二章 其他遗存
编后记

精彩书摘

第四节 号令必明,赏罚必信
管仲执政期间,对齐国的法律制度作过一系列改革。为解决武器匮乏的问题,管仲曾下令:“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鞲盾一戟,小罪谪以金分,宥间罪。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这是为满足军事需要而对西周以来的罚金制度所作的改革。管仲还强调用严厉的惩罚手段保障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管仲认为,生、杀、贫、富、贵、贱是统治者操控臣属和民众的“六柄”,明智的国君应恰当地运用这六种赏罚手段以保证政令的畅通。通过长期的执法实践和继承前代的相关观念,管仲提出了一整套法律思想。
管仲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法令必须公开、明确、统一和相对稳定;执法过程中必须排除各种干扰,信赏必罚,不徇私情;立法须合乎人情事理,使其可行。
《管子·牧民》指出,治国者应当“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这是强调,只有向民众阐明赏罚的标准,才能使民众能够清楚地知道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途径。在君主体制下,国君的意志往往就是法令。从这种现实出发,管仲主张君主的好恶应当公开透明,以使百姓和臣属能按既定的赏罚标准行事。《牧民》告诫统治者说:“毋蔽汝恶,毋异汝度,(否则)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君主不可掩饰和隐藏自己的意图,不能设立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只有如此才能使下属不至于无所适从,才能得到贤人的支持和信赖;在室内发言应该让全室人都清楚地了解言辞内容,在堂上发言应该让满堂人无不知晓。只有让法令明确而普遍地传达于整个统治区域,才称得上是圣君明主。
管仲还指出,赏罚应当施于法令公布和标准明确之后,而不应施于人民周知法令之前。《管子·立政》说:“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日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立事者谨守令以行赏罚,计事致令,复赏罚之所加。有不合于令之所谓者,虽有功利,则谓之专利,罪死不赦。首事既布,然后可以举事。”《法法》篇指出:“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则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于妄作,愚民操事于妄作则大乱之本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上妄诛则民轻生,民轻生则暴人兴、曹党起而乱贼作矣。”这些论述都是强调,应当先让人民知道法令,然后再施行赏罚;为避免随意赏罚带来的恶果,必须使法令具有公开性和周知性。
管仲认为,在法令明确公布之后,即应保持其连续和稳定。《法法》篇指出:“未有能多求而多得者也,未有能多禁而多止者也,未有能多令而多行者也。号令已出又易之,礼义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迁之,刑法已错(措)又移之,如是,则庆赏虽重,民不劝也;杀戮虽繁,民不畏也。故曰:上无固植,下有疑心;国无常经,民力必竭,数也。”管仲反对不负责任的朝令夕改等行为,认为随便变更法令将损害法令的威信和威严,从而使赏罚手段失去效力。
管仲已认识到,法令公布后严肃执法也是重要问题。《法法》篇说:“令已布而赏不从,则是使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令已布而罚不及,则是教民不听,民不听则强者立,强者立则主位危矣。”该赏而不赏则使人懈怠,该罚而不罚则等于鼓励强横。因此,管仲在强调“号令必着明”的同时又强调“赏罚必信”。
管仲对立法原则以及与法令实施相关的问题都有所涉及。《法法》篇有“宪令制度必法道”的说法,即是要求制定法律及规章制度必须符合事理。《法法》篇又说:“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则修令者之不审也;审而不行,则赏罚轻也;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以身先之也。故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不按法律办事即无常规可言,法律不像法律也不能贯彻政令。有令不行,最大的可能是命令不具有法律的威严,不足以使人遵行;政令具有法律威严而仍不能实施,可能是由于发布命令者考虑不周,违背事理;政令符合事理而仍不能贯彻,可能是由于相关的赏罚规定力度太轻;赏罚很重仍不能使政令通行,可能是由于执行不力,赏罚无信;如果以上问题都不存在而仍然有令不行,只能归因于发令者本身不率先垂范。这段分析深入细致,应是根据管仲的基本观点润色而成。
管仲的法律思想限于立法可行、法令明确和信赏必罚等观点,其中尚不包含剥夺宗法贵族的特权与加强君主专制等内容,与战国时代变法运动中兴起的法律思想有所不同。管仲改革也未见公布刑律的记载。但管仲的“言室满室,言堂满堂”等思想,与春秋后期郑国的“铸刑书”、晋国的“铸刑鼎”等公布刑法的活动有内在关联,对当时法律观念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管仲的法律思想为战国时代法家学说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齐国管仲学派十分重视法律建设,《管子》一书包含丰富的法律思想并被后人列为法家文献。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多次引用管仲的言论和故事并加以详细评论。因此,不少研究者将管仲视为战国时代法家的先驱之一。
第五节 崇德修礼,怀抚诸侯
齐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系列威慑、征服活动确立了霸主地位,但在如何巩固和发展霸业的问题上,管仲并不主张纯任武力和恃强凌弱,而是主张对盟国施德修礼,使承认齐国霸主地位的诸侯真正心悦诚服。
齐桓公出兵争霸前,管仲曾提出接好邻国的建议,采取了返还别国领土、加强睦邻关系等措施。公元前681年,齐、鲁结盟,管仲劝说齐桓公如约归还所侵鲁地,取信于诸侯。这些史实说明管仲很早就确立了军事与外交手段相结合的争霸战略。齐国霸权形成后,管仲更强调“德”、“礼”、“信”的外交原则。宁母盟会时,管仲阐明“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的道理,建议齐桓公“修礼于诸侯”、“以礼与信属诸侯”,对不真心归附的诸侯采取“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的政策,又提出“夫合诸侯,以崇德也”的思想。春秋时代的其他霸主及其辅佐,一般仅着眼于军事威慑和军事征眼,只有管仲确提出“崇德”、“修礼”的外交原则。管仲怀抚诸侯的思想和举措,表现出统理天下的王者气象,其眼光和胸怀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政治家。
从崇德修礼的外交原则出发,管仲反对在列国间制造矛盾、挑起事端,反对凭借别国的力量侥幸得利,主张首先增强自身实力,准确判断局势,慎重对待列国间重大事件,保持外交上的主动权而不为人所制。《管子·枢言》说:“有制人者,有为人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所述依靠国力、稳守待机、后发制人的外交战略,正是管仲的一贯思想。
管仲处理邦交事务注重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善于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管子-霸言》说:“夫神圣视天下之形,知轻重之时,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这是要求政治家全面深入地分析形势,准确地把握利害关系,相时而动,转祸为福。《史记。管晏列传》总结管仲的施政特点时说:“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桓公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仲在外交实践中既强调崇德修礼,又不失时机地炫耀武力;既严守原则,又富于变化。管仲的外交思想和争霸谋略充满辩证精神,表现出高超的智慧,深为后人所推崇。

前言/序言

  一、本志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力求客观、准确地介绍和评价管子的生平、思想和历史贡献。
  二、本志分为四篇,篇下分章,各章视内容多少分节或不分节。史实考证、古今相关论述、相关论文及著作要目等参考资料列为附录,根据内容性质附在各篇之后或全书之后。所引资料均注明出处、来源。
  三、本志涉及有争议的问题时尽量全面列举各家说法,赞同和采用某种观点则简要说明其理据。
  四、本志叙述管子事迹用春秋齐国纪年,同时注明相应的公元纪年。
  五、本志涉及个别古代地名、人名时仍用繁体字,以免误解和混乱。
  六、《管子》版本来源不同,原文每有差异。本志所引《管子》文句主要依据清人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本),同时参考了今人钟肇鹏等整理的《管子简释》(齐鲁书社1987年版)。  
齐鲁文化典籍研究丛书:先秦诸子学派思想史纲(不含管子、晏子) 本书简介 本卷《齐鲁文化典籍研究丛书:先秦诸子学派思想史纲(不含管子、晏子)》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先秦时期除《管子》和《晏子》之外,其他主要诸子学派的起源、发展脉络、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立足于扎实的文献考证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元且富有动态变化的先秦思想图景。 第一部分:稷下学宫的多元生态与思想奠基 第一章:稷下学宫的形成与时代背景 本章首先考察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齐国“君招士”政策的历史背景。重点分析了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宏大时代冲突,如何催生了对社会治理、道德伦理和宇宙本源的深刻哲学追问。稷下学宫作为各国士人汇聚的学术中心,其运作模式、内部组织结构以及与齐国政治的互动关系被详尽描绘。我们探讨了“论辩之风”在稷下如何成为推动思想创新的重要动力。 第二章:儒家学说的早期流变与核心范畴的建立(不含后续发展) 本部分聚焦于先秦儒家在稷下时期的早期形态。重点研究了孔子思想体系的初步建构,特别是“仁”、“礼”、“中庸”等核心概念的提出及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应用。本书深入分析了早期儒家如何通过对周代典章制度的追溯,寻求恢复社会秩序的路径。同时,对早期儒家在“事亲”与“事君”的张力下的理论实践进行了细致梳理,为理解后世儒学的演变奠定基础。 第三章:道家思想的雏形与自然哲学的兴起 本章着眼于先秦道家思想的萌芽阶段。通过对早期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观察的文献梳理,探讨了“道”的概念在不同学派中的早期语义变迁。重点分析了早期道家对“无为”、“自然”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人为干预社会和政治的深刻反思。本章力图区分道家思想中带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认知与纯粹的政治策略的界限,展现其在宇宙论和方法论上的开创性。 第二部分:战国争鸣中的显学与变法思想 第四章:墨家集团的组织结构与“兼爱非攻”的实践逻辑 本章详细考察墨家作为一个具有严密组织性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墨家的“尚贤”、“节用”、“非乐”等主张被置于其推崇的功利主义和实用理性框架内进行分析。尤其对“兼爱”的伦理基础和“非攻”的军事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探究其在维护社会公平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复杂平衡。本书审视了墨家在技术、工程领域的实际贡献,以及其学说在当时的社会动员能力。 第五章:法家思想的理性构建与政治工具论 本章聚焦于法家思想如何从早期的“循名责实”发展为成熟的政治理论。重点分析了商鞅变法背后的理论支撑,包括对“势”、“术”、“法”三要素的系统论述。我们探讨了法家如何将国家治理视为一门精确的工程学,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公开性和强制性,以及对“以法治国”的极端推崇。本章也讨论了法家思想中对人性“趋利避害”的深刻洞察及其在国家建设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形而上学的深化与思想的融合 第六章:名家逻辑学的精微辩证与语言哲学 本章系统梳理了名家(公孙龙、惠施等)在先秦时期对逻辑、概念和语言本体的研究成果。重点剖析了“白马非马”、“指物不当名”等经典命题背后的哲学意涵。名家的贡献在于将思辨活动从纯粹的政治伦理讨论中剥离出来,探索了认知结构和逻辑推理的普遍规律,为后世的逻辑学和认识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七章:阴阳五行学说的早期渗透与宇宙观的构建 本章探讨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先秦诸子思想中的早期交织状态。重点分析了邹衍等人的系统化努力,以及这种宇宙观如何被不同学派(如早期道家、儒家的一些分支)吸收,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历史更迭和社会变迁。本书关注的焦点在于,这种自然哲学如何从解释世界转向影响治理国家的“天人相应”理念的形成。 结语:诸子遗产的整合与未来转向 本书最后总结了先秦诸子思想的时代贡献,指出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石。探讨了战国末期,思想界在秦汉统一的背景下,寻求诸家思想整合与取舍的趋势,为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格局埋下了伏笔,同时也预示了不同学派思想资源如何在秦汉大一统国家机器中被筛选、保留和重新诠释的复杂过程。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下,中国思想界内部的活力与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一本关于“齐鲁诸子”的书,总会让人心生敬意,尤其是当它聚焦于管仲和晏子这样两位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思想史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时。我一直认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褒贬,而应该深入他们的思想脉络,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扎实、严谨的印象,让我相信它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真实、更丰富的管仲和晏子。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管仲“法”、“术”、“势”等治国理念的系统阐释,理解他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治制度来巩固国家力量。同时,我也对晏子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书中能细致分析他如何运用智慧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操守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新颖见解,能够挑战我既有的认知,让我对这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的佳作。

评分

拿起这本书,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齐鲁诸子名家志”这样的标题,本身就带有溯源而上的意味,而“管子志(附晏子志)”则明确了内容的核心,这两位在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事迹,一直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一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大家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个时代是思想爆发的时期,而管仲和晏子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罗列他们的功绩和名言,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他们思想的精髓,探究他们治国理念的渊源和发展。比如,管仲的经济思想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他关于“轻重之术”的论述,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有着怎样的实践意义?而晏子,除了他机智幽默的一面,他在国家治理、外交策略方面又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分析,细致的思想辨析,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先贤的智慧,以及他们如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封面上“齐鲁诸子名家志”几个大字,就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而“管子志(附晏子志)”更是点明了核心,光是看到书名,就让人对即将翻开的篇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一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的著作颇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涌现出了无数闪耀的智慧之光。管仲和晏婴,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却又常常被人们以片段式的、甚至是被神化了的方式来记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他们更全面的面貌,不仅仅是那些流传甚广的“管子名言”或是“晏子使楚”的故事,而是能深入地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他们是如何思考和应对的,以及这些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多个层面上是如何展开的。尤其是“管子志”,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梳理和阐述管仲关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学说的,这些学说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是否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启示?而“晏子志”部分,我对晏婴那“辩才无碍”的形象之外,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如何平衡君臣关系、维护国家利益的智慧,同样充满兴趣。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哲学和历史的探索,是一次与先贤对话的邀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管仲和晏子的了解,多半是从历史故事和零散的语录中得来的。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晏子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些名句固然朗朗上口,但总觉得未能触及他们思想的本质和深邃之处。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正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那种深入性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能够真正地将管仲和晏子的思想体系进行梳理和阐述。比如说,管仲的经济思想是如何自成一体的?他的“重农抑商”还是“以商养农”?书中又是如何理解和分析他提出的那些关于国家财政、税收、货币等方面的理论的?再比如,晏子虽然以辩才著称,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治理的理解,是否能在书中得到更全面的展现?他如何处理与君主的复杂关系,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为齐国谋求发展?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并对历史产生影响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古代智慧的深度对话。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古朴的封面,透着一股子沉静的气息,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久远的历史。翻开内页,印刷清晰,排版也显得十分用心,读来让人心生愉悦。尽管我对于“管子”和“晏子”的名号并不陌生,但总感觉对他们的了解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将他们的思想脉络梳理得清晰、将他们的历史贡献阐释得透彻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管仲“富国强兵”思想的论述是如何展开的?他提出的那些关于经济政策、农业发展、商业流通的理念,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如何实践并产生效果的?而晏子,这位以智谋著称的政治家,他在齐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究竟是怎样的?他那些妙语连珠的故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历史考证和深入的思想解读,让我能够跳出那些脸谱化的印象,去领略这两位先贤真正的风采和思想的深度。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重新认识春秋时期政治智慧和思想遗产的窗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