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在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特点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各学科内容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共11章。首先,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及时间地理规律,其中,空间地理规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组合规律,时间地理规律则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成因、发生、发展、演替和变化规律;其次,探讨了区域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级单位的划分——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等级系统;再次,研讨了局地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级单位的划分——土地类型学,重点研究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的原理和研究方法;第四,系统介绍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主要涉及土地变化科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以及景观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第五,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最后,分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农业发展、景观生态设计、旅游开发、城市规划、区域开发以及自然环境发展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内容系统全面,逻辑严谨,脉络清晰,文字流畅,难易程度适中。《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综合了国内已经出版的同类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加入了地域组合规律、时间地理演化规律等内容,《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在研究了国内同类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取其所长,构建了结构严密合理的体系。此外,内容新颖,追寻前沿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特点之一。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当前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土地变化科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景观生态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作为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将为培养学生从事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区域科学研究、自然区划、土地资源调查、区域开发、资源环境、旅游地理、城市规划等工作奠定基础,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以及其他各类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精彩书评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在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特点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各学科内容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共11章。首先,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及时间地理规律,其中,空间地理规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组合规律,时间地理规律则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成因、发生、发展、演替和变化规律;其次,探讨了区域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级单位的划分——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等级系统;再次,研讨了局地尺度的自然地理等级单位的划分——土地类型学,重点研究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的原理和研究方法;第四,系统介绍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主要涉及土地变化科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以及景观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第五,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最后,分析了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农业发展、景观生态设计、旅游开发、城市规划、区域开发以及自然环境发展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内容系统全面,逻辑严谨,脉络清晰,文字流畅,难易程度适中。《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综合了国内已经出版的同类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加入了地域组合规律、时间地理演化规律等内容,《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在研究了国内同类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取其所长,构建了结构严密合理的体系。此外,内容新颖,追寻前沿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特点之一。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当前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土地变化科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景观生态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作为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将为培养学生从事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区域科学研究、自然区划、土地资源调查、区域开发、资源环境、旅游地理、城市规划等工作奠定基础,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以及其他各类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1.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
1.4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及实践意义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2.3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
2.4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2.5 化学元素迁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3.1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3.2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3.3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
3.4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3.5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综合自然区划
5.1 综合自然区划概述
5.2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5.3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5.4 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
5.5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
5.6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5.7 综合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土地类型学
6.1 土地的科学概念
6.2 土地分级
6.3 土地分类
6.4 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
6.5 土地分等
6.6 土地结构
6.7 土地类型的演替与生态设计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土地变化科学
7.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7.2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7.3 土地持续利用研究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8.1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概念和框架
8.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8.3 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
8.4 生态承载力评价
8.5 生态系统管理及影响评价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景观生态学
9.1 景观的概念
9.2 景观生态学
9.3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10.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0.2 人地关系的历史探源
10.3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0.4 人地关系协调论
10.5 可持续发展论
复习思考题
第11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酌应用研究
11.1 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
11.2 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研究
11.3 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应用
11.4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1.5 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11.6 区域开发研究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名姓氏索引
附录二 汉英(俄)对照专业词汇
前言/序言
第1章 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1.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
1.4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及实践意义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2.3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
2.4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2.5 化学元素迁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3.1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3.2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3.3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
3.4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3.5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
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综合自然区划
5.1 综合自然区划概述
5.2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5.3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5.4 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
5.5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
5.6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5.7 综合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土地类型学
6.1 土地的科学概念
6.2 土地分级
6.3 土地分类
6.4 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
6.5 土地分等
6.6 土地结构
6.7 土地类型的演替与生态设计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土地变化科学
7.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7.2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7.3 土地持续利用研究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8.1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概念和框架
8.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8.3 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
8.4 生态承载力评价
8.5 生态系统管理及影响评价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景观生态学
9.1 景观的概念
9.2 景观生态学
9.3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10.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0.2 人地关系的历史探源
10.3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0.4 人地关系协调论
10.5 可持续发展论
复习思考题
第11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酌应用研究
11.1 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
11.2 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研究
11.3 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应用
11.4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1.5 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11.6 区域开发研究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名姓氏索引
附录二 汉英(俄)对照专业词汇
大地之歌: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过程与未来 一、本书概述:探索我们脚下的广阔世界 本书是一部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地球表层系统(Earth Surface System)的综合性著作。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地理学框架,解析地球陆地表层物质、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以及它们在塑造我们当前环境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横跨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分支,从宏观尺度的构造形变到微观尺度的土壤化学反应,力求展现一个生动、相互关联的地球系统图景。 二、核心内容聚焦:构建完整的地球表层知识体系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格遵循自然地理学从能量输入到物质转化的逻辑顺序,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一部分:能量驱动与圈层互动 (The Driving Forces)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能量来源与物质初始状态。 1. 地球的能量收支与气候背景: 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的接收、大气圈层的热力学结构与环流模式。重点分析了不同纬度带的地表能量平衡差异,这是驱动所有外动力作用的根本动力。同时,深入探讨了水循环的驱动机制,特别是蒸发、凝结与降水的全球分布规律。 2. 岩石圈的基底与构造作用: 尽管本书核心关注表层过程,但对驱动地表形态的内动力机制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内容涵盖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地壳均衡对地貌演化的长期控制作用。这部分为理解风化作用和侵蚀基准面的变化提供了背景知识。 第二部分:风化作用与表层物质的形成 (Weathering and Material Genesis) 这是物质转化的起点。本书详尽区分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1. 化学风化的动力学: 深入探讨了水、二氧化碳、有机酸在岩石分解中的作用机理。针对不同岩石类型(如硅酸盐、碳酸盐岩),分析了风化产物的差异及其对地表水体地球化学的影响。详细解析了溶解、水解、氧化还原等关键化学反应的速率控制因素。 2. 风化产物的迁移与沉积: 探讨了风化碎屑物如何被搬运介质(水、风、冰)携带,并过渡到侵蚀与沉积过程。重点分析了残积土、风化物和原生矿物向次生矿物的转化过程。 第三部分:外动力作用:地表塑造的能动力量 (Exogenic Processes) 本部分是全书最核心的实践应用部分,细致解剖了水、冰、风、重力在塑造地貌中的具体作用。 1. 河流地貌学与流水侵蚀: 详尽描述了河流的纵向和横向地貌演化理论,包括河流下切、侧蚀、曲流摆动与河谷的形成过程。特别分析了河流的产沙量、输沙机制以及阶地发育的动力学模型。关注现代河流的侵蚀力与人类活动(如水利工程)的相互作用。 2. 冰川作用与冻土动力学: 全面回顾了冰川的物质平衡、消融过程及其对地貌的雕刻作用(冰斗、U型谷、冰碛物)。深入分析了高纬度和高山地区的多年冻土(Permafrost)的形成条件、热力学状态以及季节性冻融作用对地表稳定性的影响。 3. 风力作用与干旱区地貌: 针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特征,详细研究了风的搬运机制(爬移、悬移、跳跃),以及风蚀(磨蚀与吹蚀)和风积(沙丘、黄土)的形态学与动力学分类。 4. 重力作用与斜坡稳定性: 分析了由重力驱动的物质向下移动过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的触发机制、运动模式和风险评估方法。强调了坡度、岩土性质与水分条件在斜坡失稳中的耦合关系。 第四部分:土壤的形成、分异与生态功能 (Pedogenesis and Ecosystem Function) 土壤被视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交汇的活性界面。 1. 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 阐述了土壤形成的五大因子(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其相互作用模型。重点分析了土壤剖面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和物理过程,如淋溶、淀积、腐殖化作用。 2. 土壤类型及其地球表层意义: 根据国际通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例如WRB系统),详细介绍了世界主要土壤类型的形成条件、特征剖面及其在物质循环中的角色,如红土、黑钙土和盐渍土的形成与改良。 3. 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 超越传统的描述,本书探讨了土壤在碳、氮、磷等关键元素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稳定器在调节水文过程和固碳减排方面的潜力。 第五部分:人地交互与表层系统的未来挑战 (Anthropogenic Impacts and Future Dynamics) 本部分将理论应用于现代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学的现实关怀。 1. 人类活动对地表系统的扰动: 考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砍伐、城市化)如何加速侵蚀、改变地表物质的产出率。分析了水资源开采对河流与地下水系统的长期影响。 2.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表响应: 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对地貌、土壤健康和水文平衡的反馈效应。着重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貌的重塑。 3. 可持续的表层系统管理: 提出基于自然地理学原理的土地管理与风险预防策略,旨在促进人类活动与地表自然过程的和谐共存。 三、本书特色与读者对象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与案例广度兼备。它不仅涵盖了经典的地貌学、土壤学理论,更融入了最新的地球系统科学、遥感监测和地表过程模型的研究成果。配有大量的剖面图、流程图和全球案例分析,有助于读者建立三维的认知空间。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国土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地球表层系统的复杂性、动态美以及人类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