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多人多次推荐,收一本拜读。感觉还不错。
评分不过请注意,减低成色形式的通胀跟银行业时代,尤其是我们这个纸币时代的通胀相比还是轻度的。1066年至1601年,英国的银磅成色减低了三分之一。 换言之,500年跨度的时间段里,英格兰国王膨胀了货币供应量0.3倍。相比之下,见证现代银行业出现的其后200年,膨胀倍数是16。而从1973年1月到2003年1月短短三十年间,美元(M1)几乎增至原来的5倍。[《货币生产的伦理》第6章第1节,减低铸币成色]
评分看一看,还没看呢,应该可以
评分控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各国货币当局宣称的政策目标之一。然而事实是,通货膨胀有利于新增货币的第一个拥有者——货币的生产者,在现今的货币银行体制下,也就是各国央行及其政府;其代价则是损害经济体中其他民众的利益。
评分关于货币获取和使用的伦理讨论和训诫从古至今不绝于耳,而现在是到了重新对货币生产的伦理问题加以认真检视的时候了。
评分好书一本
评分在银行业时代来临以前,减低成色(debasement)是通胀的标准形式,是改变贵金属铸币的具体方式之一。使铸币减低成色有两种意思:(a)不更改印记而降低纯金属的含量;及(b)为硬币印上名不副实的数值。[《货币生产的伦理》第6章第1节,减低铸币成色]
评分金融危机之后,为避免实体经济陷入低迷,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来恢复经济和信心。这些政策当中就包括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样做可谓立竿见影,但可能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却不能不让人担忧,一旦猛虎出笼,为害更甚。那么通货膨胀的危害在哪里,根源又在何处呢?对此,《奥地利学派译丛:货币生产的伦理》给出了一个大胆然而彻底的解决方案。一般人们都关心货币取得和使用的伦理问题(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关心货币供应量是过多还是过少,但少有人会对国家发行货币、规定法定货币的行为本身产生怀疑,即货币生产的伦理问题。
评分慕董子云而买,书简单易懂,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