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了凡四训 改变命运,修身立命,了凡四训,奇书经典!

国学经典:了凡四训 改变命运,修身立命,了凡四训,奇书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高兴 译
Loading...

正在下载信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3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08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凡四训》展现了基于三教杂糅立场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我们在注解和翻译本书过程中,重历了凡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对于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塑造。我们的解说对于这部并不十分难懂的著作来说,可能是画蛇添足,但是读者如果由此深入了凡先生的时代,体悟了他的教诲,反思了自己的生活,那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是明清以来在民间流行甚广的劝人为善之书,作者为袁了凡。袁了凡,原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坤仪、仪甫等。原号学海,后改为了凡。了凡先生的生平资料主要有清代彭际清所撰《居士传》卷四十五的《袁了凡传》,以及《了凡四训》中有关其生平的自述。此外,吴江及嘉善县志等资料中也有关于了凡先生生平的介绍。

精彩书评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印光大师

  ★《了凡四训》是教给我们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
  ——净空法师

目录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附录一 袁了凡传
附录二 云谷先大师传
附录三 自知录

精彩书摘

  忏悔是改过的前提,佛教对忏悔十分重视。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终日定为自恣日,在这天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反思和忏悔。按照《四分律>中所言,忏悔须具足五缘:(1)迎请十方之佛菩萨。(2)诵经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证教理。另据华严宗五祖宗密所撰《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小乘的忏悔步骤为:(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2)右膝着地,显奋勉恳切之义。(3)合掌,表诚心不乱。(4)述罪名,说僧残、波逸提等罪,发露而不覆藏。(5)礼足,表卑下至敬之礼。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地涂香泥、设坛等方法。忏悔按性质和方法在佛教中分为不同种类,比如“两种忏悔”,即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制教忏指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戒律教)之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化教忏指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之忏悔,此则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忏悔复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智颉把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借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将抽象意义上的道德具体化为数量上的善行,在现实的生活中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和践行。同时,也具有一种提示功能,将隐而不见的道德转化为显性的数量增减,这是对恪守者的一种提示和鞭策。
  ……忏悔是改过的前提,佛教对忏悔十分重视。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终日定为自恣日,在这天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反思和忏悔。按照《四分律>中所言,忏悔须具足五缘:(1)迎请十方之佛菩萨。(2)诵经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证教理。另据华严宗五祖宗密所撰《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小乘的忏悔步骤为:(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2)右膝着地,显奋勉恳切之义。(3)合掌,表诚心不乱。(4)述罪名,说僧残、波逸提等罪,发露而不覆藏。(5)礼足,表卑下至敬之礼。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地涂香泥、设坛等方法。忏悔按性质和方法在佛教中分为不同种类,比如“两种忏悔”,即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制教忏指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戒律教)之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化教忏指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之忏悔,此则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忏悔复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智颉把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借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将抽象意义上的道德具体化为数量上的善行,在现实的生活中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和践行。同时,也具有一种提示功能,将隐而不见的道德转化为显性的数量增减,这是对恪守者的一种提示和鞭策。
  ……

前言/序言

  《了凡四训》是明清以来在民间流行甚广的劝人为善之书,作者为袁了凡。袁了凡,原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坤仪、仪甫等。原号学海,后改为了凡。了凡先生的生平资料主要有清代彭际清所撰《居士传》卷四十五的《袁了凡传》,以及《了凡四训》中有关其生平的自述。此外,吴江及嘉善县志等资料中也有关于了凡先生生平的介绍。下面主要依据上述资料,参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袁了凡的生平作简要介绍。了凡祖居嘉善陶庄①,他的父亲袁仁在《怡杏府君行状》中说:“余上世,自陈州徙江南,散居吴越间。八代祖富一公,由语儿溪徙居嘉善之净池。历三百余年至吾祖菊泉先生,始入赘吴江之芦墟里。”①表明在很久以前,袁氏家族已从今河南周口淮阳(古陈州)一带迁徙至江南。至八代祖富一公时,从浙江桐乡县西南崇福镇东南的语儿溪迁到了陶庄一带。到袁仁的祖父菊泉先生时,入赘吴江芦墟的徐家。菊泉先生生有三子,其中袁仁的父亲袁祥再入赘嘉善的殳家,从吴江又回到了嘉善治内。吴江和嘉善环绕汾湖相望,相距不远,了凡出生在嘉善,但了凡先生罢官后又回到了芦墟的赵田居住,故而有的传记称了凡为吴江人,有的说为嘉善人。但了凡先生是以嘉善县的生源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彭际清居士说:“了凡之先,赘嘉善殳氏,遂补嘉善县学生。”
  据袁了凡的曾祖父袁颢(菊泉)所撰《袁氏家训》,袁氏家族原为当地大家族,十分富有。至袁颢父亲袁顺(杞山)时因为受到谋反案的牵连被抄家。袁顺仓皇出逃,隐姓埋名,直到后来被免罪后,安居在吴江。在朝廷颁布了归还被查抄土地的政令后,袁顺才回到陶庄,但归还的土地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袁颢以医术知名于乡里,《嘉善县志》说他“博学而隐于医”。在行医的同时,他还善于用诊脉来预测吉凶、劝人向善。例如有人不孝,前来诊病,袁颢把脉后说:心脉代表自己,肝脉代表父母。从你的脉象看,心脉强而肝脉弱,好像你对父母不孝。要立刻改正,否则三日后有火灾。三日后果然这人家里遭遇火灾,由此信服袁颢,并对父母十分孝顺。袁颢生有三个儿子,次子就是了凡的祖父袁祥,字文瑞,号怡杏。袁祥生子袁仁,号参坡,也就是了凡的父亲。

用户评价

评分

和弟子规一样的圣贤书,值得每一个人去看

评分

还可以!提升自身修养!哈哈

评分

千年经典,值得永远阅读

评分

导人向善 积功累德 劝人们多做好事 少做坏事 才能善有善报 心想事成

评分

这东西不说的东西不错,这东西不错

评分

导人向善 积功累德 劝人们多做好事 少做坏事 才能善有善报 心想事成

评分

导人向善 积功累德 劝人们多做好事 少做坏事 才能善有善报 心想事成

评分

文言文,有注释,内容很好,读后可思考消化,读着吃力,得多读几遍。

评分

没事的时候读书挺好的,看这本书知道善良太重要了。


正在搜索視頻,請稍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