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圣陶,叶至善,叶小沫,叶永和 编
图书标签:
  • 叶圣陶
  • 家书
  • 书信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回忆录
  • 1969-1972
  • 叶至善干校
  • 个人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667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35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8
字数: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封。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真实记录了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大事要事”的应对和处理;书信中涉及他们父子在那个特殊时代对周围人物悲欢、世态炎凉及其当时的社会动向、思想变化的心态和情感,是反映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内容简介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 封。叶圣陶是解放后国家出版总署一任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叶至善是中国少儿出版社一任社长。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父子俩天各一方、人各一地,信来信往,便有了近70万字的书信。书稿一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亲叶圣陶写给儿子叶至善的;最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叶至善写回家的,不久他就结束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前后历经3年又8个月。
   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当时全无意于发表或让别人阅读,也正因为如此,《家书》就更加地具有了亲历亲闻亲见的历史见证的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呢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至善,1918-2006,享年88岁,江苏苏州人。曾任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民进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著有《失中学的哥哥》、《花萼与三叶》、《未必佳集》、《梦庵》。曾先后参与和领导编辑大型丛书《少年百科丛书》、《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故事集》、《儿童自然科学丛书》等。叶至善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

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家书》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O年
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
留住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编辑后记

精彩书摘

五月二日
至善:
第二封信昨天收到。虽然想到什么说什么,把你那里的地理环境和工作项目都说到了,很足以满足我们的想望。字不容易认,但是仔细看看都认出来了。有两处把“淮”字写成“渭”字,声音相近而误。
先把家里人的情形说说。我没有什么,坐在室内看看抄抄如常。上星期又独往三里屯洗过一回澡,饭后就去,到快洗完时才来了另一个客人。满子近来似乎好些,这是我从她外貌上看。大概睡眠时间比以前充足些也是一个原因,以前你早出晚归的一段时期,她睡眠太不足了。佳佳索性终夜跟奶奶睡,省得夜间睡了又搬过去,早上又搬回来再睡一会儿,老小两个的睡眠都得实惠。三午本说就要跟他们林场的工宣队下乡(距林场若干里),一面在农村受教育,一面帮做些记录抄写的事儿。后来又知工宣队暂时不下乡,就留在家里,到今天也有十来天了。据说到十号左右就要回林场了。大奎在北京医院扎针,已经满一个疗程(十次),说得停几时再去扎。小妹常说起的那种药,前几天托人带到、了。现在叫“六八一”,表示是去年一月间试验完成的。大奎在北京医院听人说起那种药,兀真的大姊昨天来,说她的医院里也在推广那种药。是一种灰白色粉末。每天服三次,每次两克。药末放在调羹里,加些冷开水,像水注在石灰上一样,作沸滚状,且发热。待稍稍冷却,就吞下去。带苦味,故而加些糖。闻的时候,觉得那是石灰味。小妹带来五百克,够吃几十天。满子为大奎买了一个支在腋下的拄拐,四块多钱。现在大奎走动,一边掖拄拐,一边支手杖。我说这样当然方便些,可是总盼望医药有效,从早把拄拐手杖都丢掉。

前言/序言

我们为什么要整理出版这本《家书》
我们收拾爷爷爸爸留下来的东西,在杂乱的文稿中发现了一个塑料口袋,里面装着爷爷和爸爸“文革”时期一九六九年、一九七0年、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的通信。
爸爸一辈子陪伴在爷爷身边,除了几次暂短的分别,几乎没有离开过他。“文革”期间爸爸去了河南的团中央“五七”干校,在干校这三年多的时间,是爸爸离开爷爷最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他们父子之间通信最多的一次。爷爷有个习惯,每每复完信,来信就随手撕掉。因此尽管爷爷一生写了不计其数的信,尽管和爷爷通信的人当中不乏他那个时代的名人,但是爷爷没有留下他们的来信,家里自然也就没有收藏。常有人会问起这件事,我们刚好借此机会做个交代。当然也有例外,抗战期间爷爷举家南迁,在四川住了八年。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爷爷和上海的朋友们的通信被双方编号保存,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渝沪通信》。而这次爷爷和爸爸互相保留下来的通信,应该是最多的一次了,整理下来竟有近七十万字。可见爷儿俩彼此都很珍惜这信件,把它们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才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他们父子间的倾心交谈.体会到他们那种非同一般的父子之情。
翻看阅读这些家信,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爷爷留守京城的日子,爸爸潢川干校的生活,我们下乡插队的岁月;大到全球.全国,北京,小到东四八条的家,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中发生的事情.信中写到的人和事,又一幕幕重现在眼前。面对善良和天真的爷爷爸爸,看着他们对现时的豁达乐观和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我们有的不光是愉快的回忆,更多的是说不出来的沉重。这其中是好是坏,是是非非,是悲是喜,复杂的心情实在没法用文字来表达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信中的爷爷就是那个时代的爷爷,这信中的爸爸就是那个时代的爸爸,还有那个时代的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真实得没法再真实,确切得没法再确切,而这一切都没法改变,也用不着改变。
看这些信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一家人就像是爷爷童话里写的那个被透明的薄膜包裹着的快乐的人,看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都是快乐的,去上山下乡啊,到五七干校啊,参加拉练啊,等等等等,和后来有的人写到这些事件时,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可能会使一些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造成这么大的反差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不想诠释,也诠释不了。如今的我们对那个时候的许多事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却不想对那些事和那些感情全都给予否定。让当时的美好和快乐就留给当时吧,尽管现在看起来有不少事情未免幼稚可笑,有些甚至荒唐苦涩,但是那一切都是真实的真诚的。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想起过这些信,觉得爸爸在给爷爷的信中写到的于校放牛的生活很有趣很好看,应该整理出版。后来在我们的催促下,爸爸似乎也真的又看了一遍这些信,不知道是因为忙顾不上,还是看了之后倒有了些不堪回首的滋味,他始终冉没有提起这件事,只挑选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了爷爷的《叶圣陶集》的书信卷里。现在我们再看这些信的时候,也没有了最初的那份轻松,多了的是些许的沉重。但是又觉得这毕竟是“文革”时期的真实的记录,是对历史多少有一些价值的东西,应该把它们整理出版。如果爷爷爸爸都还在,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同意我们这样做,为此我们总是有些击忑不安。
我们不知道读者看了这些信以后,是不是依然会像以前那样看待爷爷和爸爸,依然对他们父子两个有着一些热爱和尊重。而作为他们后代的我们,却的的确确从这些信里更多了些对他们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解和对他们的热爱。尤其是他们父子间的亲情和对我们这些晚辈的关爱,以及他们以他们的仁爱之心所面对一切人和一切事的态度,更让我们不知用什么样的言辞才能恰如其分地给以赞颂。又一想,信既然摆在了读者面前,一切就让读者自己去感觉吧。我们整理出版这本《家书》。本不是为着听人们说些赞美之词,只是想让人们知道,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有一家人是这样思考和生活的而它或许能从_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那一段的历史。这大概是我们整理出版这些家信的最最原始的初衷。
还有几点想在这里说明的:
尽管爷爷爸爸保存了这些信,但还是免不了有遗失。除了遗失的,我们把所有可以找到韵信都编进了这个集子里。这三年多的四百多封信,除了爷爷装订好的爸爸给他的一九七0年、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的信以外,一九六九年爸爸给爷爷的,和一九六九年、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爷爷给爸爸的信都是散落的。父子俩写信,一落款上常常不写明年代只写明月日,有的干脆连月份也不写,于是我们只好根据不同年代的信纸,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事件,把信一封一封对应起来。尽管用了心思,有没有对应错的还真说不准,如果哪位细心人看出来了,还望能帮我们指出来。
为了反映和保持那个时代真实的爸爸爷爷,这里发表的几乎是原信的全部,只对有些我们以为需要删去的地方,做了非常少非常少的删节。就因为删节得太少,以至使这些信看起来不那么紧凑,不那么集中。我们甚至担心,其中许多非常琐碎的家事,我们这些做晚辈的看了会觉得很亲切,可是不知道会不会让看这本《家书》的人感到厌烦。可是再想想,家信就是家信,就是爷爷爸爸这样的人,在对待家事上也免不了婆婆妈妈儿女情长。又想,这或许更能让人们看到他们父子不太为人知的另一面吧。
在爷爷和爸爸的信中,常常会提到我们姐弟俩,那时候我们一个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农业工人,一个在陕西延长插队当农民。爷爷爸爸对我们的思念和关心,鼓励和教导,也都留在了这一封封信中,真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现在再看看这些信,平添了好多那个时候那个年龄不曾有的感受,复杂的心情一言难尽。
对编辑出版书籍我们都是外行。在这些信整理好之后,我们请朱正叔叔帮我们看了一遍。朱正叔叔是爸爸的好朋友,又是编辑大家,爷爷和爸爸的文字让他看过,应该是可以放心的了。
最后要说的是,感谢人民出版社的张秀平编审,她从朱正叔叔那儿听说了我们在整理这本《家书》,就非常执著地向我们邀约,一定要我们把这本书交给他们来出。还说一定会把书出好,这样才对得起两位过世的老人,才能表达她对两位老人的敬重,她的真诚让我们别无选择。感谢永和的爱人蒋燕燕和她的哥哥蒋新华,帮我们做了大量的文字和照片的整理工作,信件的核实非常繁琐,而那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看了或许会引起不少读者的回味。还要感谢爸爸的那些老同事,他们听说了这件事,送来了他们至今还保存着的当年干校的照片,要知道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件奢侈和不易的事情,因此就显得尤其珍贵。
叶小沫 叶永和
二00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文学史上的璀璨星辰:近现代中国文坛群英撷萃 一 本书旨在呈现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中叶,中国文坛上几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思想家及其作品的深刻影响与独特贡献。我们聚焦于他们如何在时代剧变的洪流中,坚守文学的良知与批判精神,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图景。 第一部分:启蒙的呐喊与新文化的奠基者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如何以笔为武器,向封建旧礼教发起挑战。 鲁迅:民族魂的刻画者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我们不只是简单地回顾《呐喊》与《彷徨》中的经典篇目,而是着重分析其独特的“冷峻的幽默”与“韧性的战斗”相结合的写作风格。 国民性批判的深度挖掘: 重点分析《阿Q正传》中对“精神胜利法”的解剖,结合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土壤,探讨这种国民性弱点在现代社会治理与个体精神构建中的隐蔽延续性。 杂文的“匕首与投枪”: 选取鲁迅后期杂文的代表作,考察其如何精准把握社会脉搏,其语言的张力与逻辑的严密性,如何使其杂文超越了单纯的时事评论,达到了美学与思想的完美统一。我们还会探讨其翻译工作,特别是对东欧及北欧文学的引介,如何拓宽了中国作家的视野。 周作人:闲适的哲学与“人的文学” 与兄长鲁迅的激昂不同,周作人先生的贡献在于他倡导的“人的文学”理念,以及其对国民审美趣味的潜移默化影响。 “言志”与“叙事”的分野: 探讨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如何构建一种冲淡平和、极具个人趣味的语境。分析《自己的花园》、《文章与生活》等作品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提炼,揭示其背后的哲思——即在动荡时代中,个体精神空间的守护与建构。 翻译的广度与深度: 考察其对希腊神话、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系统性介绍,这种跨文化视野如何丰富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并影响了后来的美学研究。 第二部分:文学范式的探索与现实的重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在艺术形式上进行最大胆实验的时期。本部分关注那些致力于拓宽小说表现领域的探索者。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田园牧歌与哀歌 沈从文先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结合得最为圆融的作家之一。 “文人理想”的构建: 深入剖析《边城》中对湘西纯朴、自然生命力的赞美,这种赞美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精神迷失的一种隐性反思。探讨“翠翠”这一形象所承载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真、善、美”的最后坚守。 早期小说的“传奇性”与“人性”: 分析其早期作品中带有军事背景和青春躁动的小说,如何以一种浪漫化的笔触,探究个体在群体规训下的自由意志与情欲的表达。 茅盾:都市的焦虑与社会全景图 茅盾先生的作品是研究中国三十年代都市知识分子群体的绝佳窗口。 “革命现实主义”的成熟: 重点剖析《子夜》的结构艺术与主题深度。探讨他如何借鉴西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技巧,成功地描绘了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中复杂交错的阶级关系、资本运作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分析主人公钱伯等人的悲剧性命运,如何折射出民族资本家在时代夹缝中的无力感。 第三部分:诗歌的觉醒与语言的革新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致力于突破旧体诗词格律,探索自由诗歌和现代意象的诗人。 徐志摩:浪漫主义的飞扬与感伤 徐志摩先生的诗歌以其音乐性和抒情性,为现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月派”的格律探索: 分析他如何尝试将西方的“格律”概念引入中文自由诗,追求音节的和谐与节奏的韵律美。探讨《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其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唯美情怀。 “为人生而艺术”的冲突: 考察他诗歌中对爱情、友谊和美的热烈追求,与其所处时代宏大叙事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最终导向其人生悲剧。 闻一多:科学的审美与文字的“三美” 闻一多先生在诗歌理论上的贡献与其实践创作同样重要。 诗歌的“三美”理论: 详细阐述其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现代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分析其代表作《死水》,如何以极其精炼和具有画面感的意象,表达了知识分子在困顿时代下的审美绝望与精神挣扎。 结语:影响的河流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理解,这些文坛群星并非孤立存在,他们通过相互评述、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充满生命力的文学生态系统。他们的作品,无论是批判还是歌颂,无论是探索还是坚守,都为后世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精神史提供了宝贵的文本依据。他们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如同不朽的灯塔,持续照亮着我们理解民族文化基因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我便被一种浓烈而沉静的情感所包裹。这并非是那种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而是一种生活在最底层,最真实的生命律动。叶圣陶先生在信中,并非高高在上的文坛巨匠,而是褪去所有光环,回归一个父亲的角色。他细致入微地询问儿子的衣食住行,关心他的劳动强度,甚至会分享一些生活中的琐事,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父爱的温暖底色。而叶至善先生的回信,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在艰苦环境下所展现出的责任感和坚韧。他努力适应新的生活,学习新的技能,并将这一切都化作写给父亲的信。他不像年轻人那样张扬,而是用一种内敛而朴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他知道父亲在远方,也在担忧,所以他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懂得照顾自己。读完这些信,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段与他们一同的时光,感受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沉重与压抑,但同时,也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亲情的纽带,以及对未来的不灭希望。这些信件,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情感的慰藉,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爱与牵挂,也足以温暖人心。

评分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动。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最真切的父子情深,最朴实的文字交流。叶圣陶先生在信中,展现了一个父亲最本真的关怀,他反复叮嘱儿子注意身体,要注意安全,即使是对儿子的生活细节,他也会问得非常仔细。这种细致入微的关爱,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而叶至善先生的回信,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成长与担当。他努力适应环境,努力学习,并在信中向父亲汇报自己的进步,字里行间没有抱怨,只有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些书信,就像是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乐观。阅读这些信,我仿佛看到了两位至亲,在遥远的距离上,用文字支撑着彼此,传递着爱与希望。它们不仅是亲情的见证,更是那个时代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阅读《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我被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深深吸引。这并非是那种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叙事,而是在平淡的笔触中,流露出对生活最真挚的感悟。叶圣陶先生作为一位备受尊重的学者,在书信中并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平和、温厚的语气,与儿子交流。他会详细询问儿子的生活状况,关心他的身体健康,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也会细心留意。这种父爱,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又无比强大。而叶至善先生的回信,同样充满了真诚与担当。他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他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并积极地向父亲展示自己的成长,这种成长,并非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远方的父亲安心。这些家书,如同两颗相互依偎的星辰,在遥远的距离上,用文字传递着彼此的光芒。它们记录的不仅是父子情深,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如何保持积极心态,如何在逆境中寻求成长的真实写照。

评分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轨迹。我尤其被叶圣陶先生在信中表现出的那种“为父则贤”的细致与温情所打动。即便是在“干校”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依然将对儿子的关爱置于首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身体、精神状态的担忧与叮嘱。他并非只是简单地问候,而是会具体地询问生活细节,例如是否吃饱穿暖,劳动是否过度,这种细致的关怀,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而叶至善先生在回信中,则展现了作为一名年轻人的责任感与成熟。他会认真回复父亲的询问,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敬意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他没有抱怨,没有诉苦,而是积极地面对生活,努力地成长。这些书信,在平静的叙述中,透露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挑战与磨砺,也展现了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这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通信,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份珍贵记录,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也感受到亲情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的强大力量。

评分

这本《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给我带来了太多震撼与感慨。翻开书页,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叶圣陶先生一家在动荡岁月里的坚韧与温情。书信,作为最直接的情感载体,将两位至亲的思念、挂念、以及对生活点滴的记录,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着这些泛黄的字迹,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父爱如山,兄长般如水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深深眷恋。尽管身处艰苦的“干校”环境,生活条件简陋,但叶圣陶先生的笔尖从未停歇,他关注着儿子的身体,叮嘱他注意安全,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儿子精神世界的关照,鼓励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逆境中成长。而叶至善先生的回信,同样饱含对父亲的尊敬与思念,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工作,学习,并用一种朴实而坚定的文字汇报着自己的情况,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他对父亲的牵挂,担心父亲的健康,惦念家中的生活。这些家书,不仅是亲情的见证,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信念,传递爱与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