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論集

近代中日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少軍 著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中日關係
  • 曆史研究
  • 文化交流
  • 政治
  • 外交
  • 思想史
  • 社會史
  • 東亞
  • 論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73578
版次:1
商品編碼:10611968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珞伽史學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1-01
頁數:34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30年間,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曆史地理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中國古代史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1995年,曆史係被批準為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作者簡介

    李少軍,1958年6月23日生,湖北漢陽人,曆史學博士。1978年3月考入武漢大學曆史係曆史專業,1984年底留校,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攻近代中外關係史。著有《鴉片戰爭史》(閤著,福建人民齣版社1996年齣版,獲1997年度全國五個一工程奬、國傢圖書奬提名奬)、《甲午戰爭前中日西學比較研究》(湖北人民齣版社2007年齣版)等。1996年、2006年先後到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做訪問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鴉片戰爭與清朝對外政策的轉變
試論律勞卑事件的根源與中方的應對
關於鴉片戰爭的開端問題
試論耆英的投降外交
國門打開前夜中日“經世”內涵之比較
魏源、馮桂芬與橫川小楠對外觀之比較
魏源、馮桂芬與橫川小楠富國思想之比較
中日近代工業起步時期經濟思想若乾問題的比較
論甲午戰爭前中日西學傳播主體之異
論甲午戰爭前夕中日統治者對形勢的認識和判斷
19世紀後半期中日對外貿易之比較
戊戌變法——中國人師法日本變革的嘗試
簡論甲午戰爭前的日本對華貿易——以日本駐華領事報告所述為中心
試論明治變革時期日本對待西學的基本態度
晚清日本駐華領事報告介紹
作者主要著述列錶
後記

精彩書摘

    東方諸國以農立國,西洋諸國以商立國,故東方諸國常貧,西洋諸國常富”①,更鮮明地正麵否定瞭農本商末思想。總之,日本在近代工業起步前後,由農本而重商的思想轉變已經取得長足進展,與同時的中國思想界相比,居於領先地位。
    再看中日思想轉變的底蘊之彆。
    通觀中國近代工業起步時期王韜、鄭觀應、薛福成與馬建忠等人的相關言論,就會發現:他們談“重商”,基本上都是從對西方經濟狀況的敘述切入、主要是由抵禦西方勢力入侵的需要引發。最典型的就是鄭觀應的說法:“欲製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安得謂商務為末務哉?”②與這種情形相關聯,他們的重商,並沒有伴之以對中國傳統的農本商末思想的深入批判與清算。像當時有一定政治地位的薛福成與馬建忠,對農本商末思想,至多言其不適應當今與外國勢力相抗的時勢,而不曾從清除農本商末觀念對發展近代經濟的障礙這樣的角度,對之進行深入的思想批判。王韜曾斥責當時的農本商末鼓吹者並非真正關心農業生産,“徒知丈畝徵賦、催科取租、縱悍吏以殃民、為農之虎狼而已。徒有其名而無其實”③。這嚮來被認為是對農本商末思想實質的深刻批判。但筆者以為,他的鋒芒是指嚮農本商末鼓吹者的卑劣動機及由此而來的“農本”有名無實,實際上是一種道德批判,而不是對農本商末理念本身阻礙社會經濟發展所作的思想批判。

前言/序言

    “珞珈史學文庫”是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結集。第一批推齣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後將根據情況,陸續推齣新的集子。
    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曆史。早在1913年,武漢大學的前身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就設置曆史地理部。1930年武漢大學組建史學係,1953年改名曆史學係,2003年組建曆史學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學者,如李漢俊、李劍農、雷海宗、羅傢倫、錢穆、吳其昌、徐中舒、陳祖源、周譜衝、郭斌佳、楊人梗、梁園東、方壯猷、譚戒甫、唐長孺、吳於廑、吳廷繆、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這裏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在推動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和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繁榮的同時,在武漢大學和中國史學史上也留下瞭嘉名。其中,唐長孺、吳於廑兩位大師貢獻最為卓殊。
    改革開放30年間,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曆史地理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中國古代史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1995年,曆史係被批準為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7年,獲得曆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建立曆史學博士後流動站。
近代中日論集 內容提要 《近代中日論集》是一部深度探究近代以來中國與日本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通過多角度、跨學科的審視,力圖揭示兩國互動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層麵産生的深刻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塑造瞭各自的近代進程,並在當下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印記。本書聚焦於一個關鍵的曆史時期——從19世紀中葉東西方力量的湧入,到20世紀上半葉兩國走嚮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跡,期間兩國關係經曆瞭劇烈的動蕩與變革,其復雜性與多麵性是理解東亞乃至世界格局演變的絕佳切入點。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宏觀視野與微觀分析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作者們不僅梳理瞭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日本明治維新崛起的大背景,更深入剖析瞭雙方在這一曆史巨變中的具體反應、策略調整以及由此産生的思想碰撞。例如,書中詳細探討瞭中國士人對日本西化成功的觀察與反思,以及這種“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潮在日本崛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分析瞭日本對中國改革的觀察與藉鑒,以及在兩國實力對比發生逆轉後,日本對華政策的變化。 在政治層麵,《近代中日論集》著重考察瞭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一係列重大衝突對兩國國傢命運的影響。作者們不隻關注戰爭的結果,更深入挖掘戰爭背後的政治決策、軍事戰略、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對兩國政治體製改革的推動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甲午戰爭的分析,不僅是兩國實力對比的轉摺點,更是深刻影響兩國國民心態和國傢認同的標誌性事件。書中會詳細呈現這場戰爭在中國如何加劇瞭維新變法的緊迫性,在日本又如何鞏固瞭其帝國地位,並為後續的擴張奠定瞭基礎。 經濟互動也是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以來,中國和日本在經濟上既有競爭,也有相互依存。本書會考察日本在中國市場上的經濟滲透,包括商品貿易、資本投資以及對中國資源的攫取。同時,也會分析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如何應對來自日本的經濟壓力。例如,書中可能會探討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其在與日本資本的競爭中所麵臨的挑戰。 在文化與思想領域,《近代中日論集》的研究尤為深入。本書將追溯中國對日本漢學的傳承與發展,以及近代以來日本作為“東亞文化圈”中心,如何通過西學傳播反過來影響中國思想界。從早期的“求變”到後來的“救亡圖存”,中國知識分子在吸收西方思想的同時,也密切關注著日本的經驗與教訓。書中會詳細闡述梁啓超、嚴復等人在學習日本關於西方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麵的知識時所經曆的麯摺,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知識融匯於中國的現實語境中。同時,也會審視日本在文化帝國主義擴張過程中,如何通過教育、媒體等方式影響中國社會,以及這種影響所帶來的文化衝擊與融閤。 思想層麵,本書將聚焦於兩國知識分子在現代化、國傢轉型、民族主義等議題上的思考與論辯。例如,書中可能對“東亞共榮圈”等概念的起源與演變進行深入剖析,探討這些思想背後所蘊含的復雜動機與實際影響。同時,也會呈現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日本崛起時,如何反思自身文化傳統,如何構建新的民族國傢認同。 本書的一個重要視角是“他者”的建構。近代以來,中國與日本在相互認知中,既有藉鑒與學習,也有猜忌與對抗。書中會探討兩國如何通過文學、曆史敘事、媒體宣傳等方式,塑造對對方的刻闆印象,這些印象如何影響瞭兩國人民的感情,又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利用。例如,關於“黃禍論”在中日關係中的反映,以及日本如何利用中國內部的矛盾來達成其政治目的,都將是本書探討的內容。 《近代中日論集》並非僅僅迴顧過去,而是強調曆史的連續性與當下性。作者們會嘗試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基礎上,揭示近代以來形成的諸多問題在當代的延續與演變。理解近代中日關係的形成機製,對於認識當下東亞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以及理解兩國關係中的一些敏感議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深刻、更全麵的視角,來理解這兩個東亞大國之間綿延至今的復雜聯係。 本書的論述結構清晰,邏輯嚴謹。開篇會確立研究的宏觀背景與核心問題,然後分章節對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不同維度進行深入剖析。每章內部又會圍繞具體的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流派展開詳細論證,並引用大量的原始史料和二手研究成果,力求論據充分,分析深刻。語言力求客觀、中立,避免簡單的情緒化錶達,而是以學理性的分析為基礎,展現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核心議題 權力結構的變遷與互動: 從“天朝上國”到“東亞病夫”,再到日本的崛起與擴張,本書將深刻剖析近代以來東亞權力格局的劇烈變遷,以及中日兩國在此過程中的地位演變與相互作用。 現代化模式的探索與藉鑒: 中國與日本幾乎同時走上瞭現代化道路,但模式與路徑卻大相徑庭。本書將對比分析兩國在政治體製改革、經濟發展、軍事建設、教育普及等方麵的異同,以及它們之間相互觀察、模仿與競爭的關係。 民族主義的興起與國傢認同的構建: 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中日兩國都經曆瞭民族主義的勃興。本書將探討兩國民族主義的內涵、錶現形式及其對兩國關係的影響,以及它們如何構建自身的國傢認同。 文化交流與思想碰撞: 近代以來,中日兩國在文化上既有深厚的淵源,也經曆瞭深刻的碰撞。本書將考察兩國在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的交流與互鑒,以及由此産生的思想啓濛與觀念革新。 “他者”的認知與相互塑造: 兩國國民如何認知對方,這種認知如何影響瞭雙方的外交政策與民間情感,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在曆史進程中被不斷重塑,都將是本書重點關注的議題。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近代中日論集》的齣版,旨在為學者、學生以及對東亞曆史與國際關係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提供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與深刻現實意義的著作。通過對近代中日關係的深入研究,本書有助於: 深化對近代中國轉型過程的理解: 認識日本作為中國近鄰,在近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有助於更全麵地理解中國自身的現代化探索與挑戰。 揭示日本崛起背後的曆史邏輯: 通過與中國的對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深層原因,以及其對外擴張的動因與軌跡。 促進對當前東亞格局的理性認知: 近代以來形成的中日關係一直是影響東亞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本書的研究成果,將為理解當下兩國關係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提供必要的曆史縱深。 反思曆史,啓迪未來: 通過對曆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本書期望能夠促進兩國人民對過去的反思,增進相互理解,為構建更加穩定、健康的未來關係提供啓示。 本書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學術界的一項重要貢獻,更是希望能夠引發更廣泛的社會思考,促進區域和平與共同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近代中日論集》這本書的書名乍聽之下,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枯燥,但我一旦翻開,就徹底被吸引住瞭。它並非那種簡單的羅列事實的著作,而是深入挖掘瞭近代中日兩國之間復雜而微妙的思想聯係。作者在分析兩國知識分子如何相互藉鑒、相互影響時,展現瞭驚人的細緻和深度。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模仿”與“創新”之間界限的探討,在那個被西方文明衝擊的時代,中國和日本都麵臨著如何迴應的問題。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示瞭中國知識分子在藉鑒日本經驗時,是如何在本土文化土壤上進行再創造的。讀到關於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如何將新思想帶迴國內,並引發新一輪的思想變革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變革氣息的時代。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曆史的圖景,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思想的力量,以及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革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

《近代中日論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之一。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將近代中日兩國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互動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來審視。作者在探討兩國知識分子如何構建自身民族認同的過程中,展現瞭非凡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他者”視角下自我認知變化的分析。在那個時代,日本成為瞭中國知識分子觀察西方、反思自身的重要“他者”,而中國也同樣被日本視為一個充滿誘惑與挑戰的“他者”。作者通過對雙方視角下的文化解讀和相互影響的細緻描寫,揭示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萌芽和發展的復雜過程。我被書中關於“脫亞入歐”思潮在中日兩國不同解讀的章節所深深吸引,這讓我看到瞭思想的傳播與變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産生的巨大差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跨越國界的、動態的、深刻的理解近代中國曆史的新維度。

評分

這本《近代中日論集》真是讓人意想不到,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結果讀起來卻引人入勝,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對晚清民初時期中日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思想碰撞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革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東亞共榮圈”這一概念的興起與演變,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定性為日本侵略的口號,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在這一概念下的復雜心態,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從中尋找國傢復興的路徑。那些對西方現代性理論的引進與本土化改造,以及中日兩國知識分子在這一過程中的互動,都被細緻地描繪齣來。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一些細枝末節的關注,比如某個學者的書信往來,某個報刊的討論,這些微小的綫索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宏大的時代畫捲。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近代中國的曆史進程有瞭更立體、更 nuanced 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臉譜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梳理瞭史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思考曆史的視角,一種跨越國界的、動態的、充滿張力的視角。

評分

剛拿到《近代中日論集》的時候,我對它的期望值並不高,畢竟“論集”這個詞總給我一種零散、拼湊的感覺。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以一種極其流暢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將近代以來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的互動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文明衝突”與“文明藉鑒”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書中大量的史料引用,不僅僅是為瞭支撐論點,更是為瞭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焦慮與探索。比如,書中對梁啓超在日本的經曆,以及他如何吸收日本的經驗來改造中國思想界的部分,寫得非常生動,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的知識分子形象。此外,作者在分析日本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影響的同時,也並沒有迴避中國自身的能動性,而是強調瞭中國知識分子在吸收外來思想時的批判性與創造性。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曾經為國傢命運奔走呼號的思想傢們進行心靈的交流。這種閱讀體驗是前所未有的,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物和思想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

《近代中日論集》這本書,絕對是那種可以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它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般的嚴謹求證,又不失文學作品般的感染力。作者在處理近代中日關係這一復雜課題時,展現齣瞭非凡的史識和宏觀的視野。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國粹”概念在中日兩國不同語境下的演變過程的梳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在試圖重新定義自身的文化身份,而“國粹”則成為瞭一個承載著民族情感與曆史記憶的重要載體。書中對這些觀念的細緻辨析,讓我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概念的分析,而是將其與具體的曆史事件、人物活動緊密結閤,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厚度。我甚至在讀到某些關於文化主權爭奪的篇章時,感受到瞭強烈的曆史張力,仿佛親曆瞭那場沒有硝煙的文化戰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近代中日關係,打破瞭許多固有的刻闆印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