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

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弘全 著
图书标签:
  • 紫砂壶
  • 紫砂艺术
  • 茶文化
  • 工艺美术
  • 收藏鉴赏
  • 陶瓷
  • 中国工艺
  • 文房清玩
  • 紫砂
  • 壶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39420
版次:2
商品编码:106479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收藏鉴赏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11-01
页数:2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吴冲之这两首清诗,形象地概括了紫砂壶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人文特征。金沙寺地处宜兴县城东南40余里,原是唐朝宰相陆希声的读书山房。白足禅僧即金沙寺内的和尚,他从制陶缸的工匠那里取来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钟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遂传用。”

内页插图

目录

明代 紫砂壶珍品
清代 紫砂壶珍品
近代 六大家紫砂壶珍品
现代 名家紫砂壶珍品
注春 三十二式壶谱

精彩书摘

明代紫砂壶的诞生,还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弘治年间,一位高僧云游到阳羡(今宜兴)“东坡先生买田处”,高声叫卖“富贵土”,村民嗤然而笑,高僧说:“是不是嫌土贵?买富如何?”说完,领着村民来到蜀山,告诉他们山穴中有“灿若披锦”的五色土,这就是制壶用的紫砂泥。
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金沙寺白足禅僧和吴颐山书童供春,完成了紫砂茗壶的发轫工作。随后出现了紫砂四大名家:董翰、赵梁、元畅、时鹏。
时鹏即“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的茗壶大家时大彬的父亲。
当时陶肆流行一句民谣:“壶家妙手称三大。”三大就是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有人把时鹏算进去,称作“三大一时”。
从四大名家到三大高手,表示明代紫砂茗壶已经从初创走向成熟。
时大彬之后,明代紫砂的领军人物,当推陈鸣远。《阳羡名陶录》称:“鸣远一技之能,问世特出……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
紫砂茗壶的流行,主要得益于饮茶方式和时代风尚的变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令禁止龙凤团茶饼的制作,芽茶替代了固形茶饼,冲泡替代了烹煮。这就给紫砂茗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加上士大夫们崇尚“茶壶以砂者为上”,认为紫砂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一客一壶,自斟自饮,其趣无穷。
国策与时尚,形成了明代紫砂茗壶发展的壮阔波澜。

前言/序言

  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
  此日蜀岗千万穴,别传薪火祀眉山。
  清吴骞
  宜兴妙乎数龚春,后辈返推时大彬。
  一种粗砂无土气,竹炉谗煞斗茶人。
  清吴冲之这两首清诗,形象地概括了紫砂壶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人文特征。金沙寺地处宜兴县城东南40余里,原是唐朝宰相陆希声的读书山房。
  白足禅僧即金沙寺内的和尚,他从制陶缸的工匠那里取来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钟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遂传用。”
  这就是紫砂壶创制的全过程。蜀岗、眉山都是宜兴域内的地名。
  供春是自足禅僧的紫砂传人,原是明朝正德甲戌榜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在金沙寺伴读时,收集白足禅僧洗手时洗下的细泥,模仿寺内千年古杏的树瘿,别出心裁地捏出几把“指螺纹隐起可按”的茗壶,即后来如同拱璧的“供春壶”。

《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 扉页寄语: 温润如玉,茗香永恒。中国紫砂壶,不仅是承载四溢茶香的器皿,更是凝结千年匠心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瑰宝。其独特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古朴典雅的造型,使其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本书,便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紫砂艺术之旅,邀您一同走进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珍品世界。 内容概要: 《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紫砂壶艺术普及与鉴赏读物。本书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修订与拓展,力求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收藏家以及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权威且富有启发性的参考。 本书的撰写,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展现紫砂壶从矿土到成器的传奇历程,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我们精选了数百件具有代表性的紫砂壶珍品,涵盖了从明清时期至今的各个重要阶段,并辅以高清精美的实物图片,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每一件作品的质感、神韵与工艺之美。 本书特色与内容详解: 1. 紫砂起源与历史演变: 源远流长,初露锋芒: 追溯紫砂壶的起源,探讨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独特地位。详细介绍明代紫砂的萌芽与发展,重点解读这一时期紫砂艺术的基本特征、代表人物及其早期作品的风格。 名家辈出,技艺精湛: 深入剖析清代紫砂的繁荣景象。细致呈现顾景洲、陈鸣远、邵大亨等一批名家大师的艺术成就,解读他们如何将紫砂工艺推向新的高峰。同时,关注这一时期不同窑口、不同流派的风格差异与发展脉络。 近现代传承与创新: 梳理民国时期至当代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当代紫砂名家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以及他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探索。展现当代紫砂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2. 紫砂泥料的奥秘: 五色土,七彩韵: 详细介绍紫砂泥的主要种类,如紫泥、红泥(朱泥)、绿泥(段泥)等。深入解读不同泥料的产地、矿物成分、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在烧制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独特色泽与质感。 泥以人传,质以壶名: 阐释泥料与壶体造型、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名家如何根据泥料的特性,因材施艺,创作出既具有观赏性又兼具实用性的经典作品。 辨识泥料,慧眼识珠: 提供关于如何初步辨别紫砂泥料真伪、品质的基本方法与建议,帮助读者建立对紫砂泥料的初步认知。 3. 紫砂工艺的精髓: 手工成型,千姿百态: 详细解读紫砂壶主要的成型工艺,如拍打身筒、镶身筒、截身、打泥片等。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演示手工制壶的每一个关键步骤,让读者领略其繁复而精妙的技艺。 雕塑、刻绘、加彩,锦上添花: 介绍紫砂壶上常见的装饰技法,包括手工雕刻、筋纹装饰、陶刻、书画装饰、以及不同时期出现的加彩工艺等。分析这些装饰技法如何与壶体造型巧妙融合,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 精益求精,化繁为简: 探讨紫砂壶的壶嘴、壶把、壶盖、壶钮等细节部位的精湛处理。解读这些看似简单的部件,如何体现制壶师的功力与匠心,以及它们在整体造型与使用功能上的重要作用。 4. 珍品鉴赏与评判标准: 形、神、气、态,四绝合一: 深入浅出地讲解紫砂壶的鉴赏维度。从造型的比例、线条的流畅、壶嘴的出水、壶盖的严密、泥料的质感、烧结的火候、工艺的精细等多个角度,提供一套系统的鉴赏方法。 经典之作,历久弥新: 精选一百余件(组)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名家的紫砂壶珍品,逐一进行详细解读。每件作品均配有高质量的实物照片,并附有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工艺要点等方面的深入分析。 时代印记,文化符号: 探讨紫砂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及其作为中国传统生活器物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 5. 紫砂壶的保养与使用: 以壶养壶,茶韵共生: 提供关于如何正确使用、清洁与保养紫砂壶的实用建议。阐释“以壶养壶”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长期的使用,让紫砂壶的色泽愈发温润,茶香愈发醇厚。 岁月沉淀,光华内蕴: 强调紫砂壶在使用与保养过程中,所经历的岁月沉淀所带来的独特韵味,以及这种“包浆”现象如何成为衡量一把好壶的重要标志之一。 修订亮点: 本次修订,我们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完善,更在图片资料的选用上进行了严格的甄选与更新,力求以更清晰、更直观的视觉效果,呈现紫砂艺术的魅力。同时,针对当下紫砂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书也增加了对当代紫砂艺术市场价值评估、收藏风险提示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结语: 《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是一本集知识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紫砂艺术百科。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和欣赏中国紫砂艺术的大门,体会到这份古老工艺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愿每一位热爱紫砂的朋友,都能在这份珍贵的艺术遗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雅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收藏,需要的是眼光,而眼光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这本书,恰恰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眼光的宝贵指南。书中对“辨伪”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列举了许多常见的仿冒手段,还从泥料、工艺、款识、包浆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实用的鉴别技巧。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紫砂收藏领域摸索前行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通过书中细致的图文对比,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真品与仿品之间的细微差别。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许多知名收藏家和鉴定家的观点,他们的经验之谈,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宝贵的经验,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直接传授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养壶”的章节,作者从不同泥料的特性出发,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泥料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养壶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使用中,通过精心的呵护,来使紫砂壶产生温润的包浆,提升其艺术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鉴赏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紫砂壶收藏的“实战手册”。

评分

我一直深信,真正的美学鉴赏,离不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而《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紫砂壶艺术的璀璨星河。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浩瀚的紫砂壶藏品中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珍品,并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每一件展品的介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融入了大量的考证和分析。例如,对于某件明代名家作品的介绍,书中不仅会追溯其创作的年代背景,还会分析其所处的艺术流派,甚至会探讨其所使用的泥料特性与当代的差异。这种“深度挖掘”让每一件展品都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载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款识”的章节,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名家的印章和刻款,进行了详细的图文对照和辨析。这对于想要入门紫砂收藏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可以有效避免走弯路。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专注。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并未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紫砂艺术呈现给大众,这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具备极高的可读性。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时,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丰富的内涵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紫砂壶一直有着莫名的好感,但总觉得它有些神秘,难以捉摸。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紫砂壶的认知之路。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紫砂壶“工艺”的细致讲解。从揉泥、拉坯、塑形,到修坯、钤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配有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我尤其关注到关于“手工成型”的描述,作者强调了手工制作的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以及这种独特性的价值所在。通过阅读,我才真正理解,一件成功的紫砂壶,凝聚了多少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书中还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紫砂壶特点进行了梳理,例如,明代的古朴厚重,清代的精巧典雅,近现代的创新融合,都各有其独特之处。这种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对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每次翻开这本《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都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紫砂壶“灵魂”——泥料的细致描摹。从黄龙山特有的紫砂泥,到不同胎土的质地、颜色、颗粒感,再到烧制过程中火候的微妙变化所带来的不同釉色,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关注到关于“段泥”的论述,作者详细解释了段泥在不同窑温下的表现,以及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温润包浆。这让我对于如何养壶,以及如何通过养壶来提升紫砂壶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不同名家代表作的赏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不仅仅是欣赏其外观,更是理解其背后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例如,对于顾景舟先生的作品,书中深入剖析了其“掇球”壶的圆润饱满,线条流畅,以及其“仿古”壶的严谨古朴,无不体现出大师的深厚功力。通过这些赏析,我逐渐领悟到,一件优秀的紫砂壶,不仅仅是工匠技艺的体现,更是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寄托。书中的高清图片,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到泥料的颗粒、窑变的斑斓,以及器物的细微之处,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是任何线上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工艺品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紫砂壶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感到好奇。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购得了这本《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初翻阅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并非指其物理重量,而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书中对紫砂壶的介绍,绝非流于表面,而是从历史渊源、材质选择、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名家传承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紫砂壶“形制”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经典壶型,更是详细阐述了不同壶型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性,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时代审美和文化意涵。例如,对于“光素器”和“花器”的对比讲解,让我对紫砂壶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佐证紫砂壶的发展演变,这使得全书充满了学术严谨性,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我注意到,修订版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和补充,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每一件展品都经过精心拍摄,细节之处纤毫毕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紫砂壶的独特魅力。对于一些复杂的工艺,比如“镶嵌”、“泥绘”等,书中都有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这个外行也能大致理解其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对紫砂壶的理解,从“一个能泡茶的壶”升华到了“一件承载历史、工艺与美学的艺术品”。

评分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泥土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吸引着我。拿到《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这本书,我仿佛是走进了一个紫砂的宝库。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关于“泥料与茶汤的风味”的论述。作者详细解释了不同泥料(如红泥、紫泥、绿泥、段泥等)的吸附性、透气性以及烧制温度对茶汤风味的影响。例如,红泥在冲泡红茶时能够激发茶的香气,而紫泥则更适合冲泡乌龙茶和普洱茶。这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让我对紫砂壶的功能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珍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清晰地展现了紫砂壶的细节之处,无论是壶身的胎体质感,还是釉面的窑变色彩,都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在解读这些珍品时,不仅仅是客观地描述,更是融入了对这些作品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评分

作为一名对茶文化有着深厚情结的爱好者,紫砂壶在我心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本《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紫砂艺术殿堂的大门。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紫砂壶“功能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的阐述。作者并没有将紫砂壶仅仅视为一种摆设,而是强调了其作为实用器皿在泡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书中对于“壶嘴的出水流畅度”、“壶盖的密封性”、“壶把的握持舒适感”等细节的考量,都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一件真正优秀的紫砂壶,不仅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更要有出色的实用性能。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紫砂壶风格的梳理,也让我对紫砂壶的历史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脉络。从宜兴的地域特色,到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制壶名家及其风格的形成,书中都进行了条理分明的介绍。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也让我对紫砂壶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阅读《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件器物的欣赏,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深度探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紫砂壶“意境”的解读。作者通过对每一件作品的造型、线条、神韵进行细致的描绘,将紫砂壶的艺术生命力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某一件“竹节壶”,不仅仅是形似竹节,更是传递出一种高洁、坚韧的品格。这种将自然意象融入器物之中的艺术手法,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与深邃。书中还对不同时期、不同名家作品的“时代印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之下进行解读,让我能够理解,为何某些时期的紫砂壶会呈现出特定的风格。这种“文化考古”式的解读,让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器物鉴赏,而上升到了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层面。

评分

收到这本《中国紫砂壶珍品鉴赏(修订版)》真是太惊喜了!作为一个对紫砂壶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权威且内容详实的著作来指导我的收藏和鉴赏之路。拿到这本书的瞬间,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封面上的紫砂壶图片清晰而富有质感,仿佛能触摸到泥土的温润。翻开扉页,我被印在纸上的精美插图所震撼,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紫砂珍品,在设计师的巧手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每一张图片的细节都捕捉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壶身的线条、壶嘴的出水流畅度,还是把手的握持舒适感,都经过了仔细的审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展示了众多闻名遐迩的紫砂壶名家作品,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紫砂壶艺术风格。从明清时期的古朴典雅,到近现代的创新突破,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阐述,让我对紫砂壶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泥料”的章节,对于不同产地的紫砂泥,如红泥、绿泥、紫泥等,其特性、烧制温度、以及对茶汤风味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这对于我这个初涉紫砂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古色古香的茶室,手中捧着的是一件件温润如玉的紫砂壶,感受着泥土的温度在指尖流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本关于紫砂壶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也感受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我的藏壶朋友们分享这本书,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像我一样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