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ISBN 978-7-5174-0517-7 定价:25.00元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作者:本书编写组 编写
【内容简介】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对党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深刻总结,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有力武器,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次第三版的修订,结合党的十九大讲话精神和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在原有的40个问答基础上,删除和增加部分问答内容,对原有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对附录中的内容也进行了大幅度替换。本版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性更强,利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在工作中借鉴。
目录:
1.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如何提出来的?
2.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主要内涵?
3.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4.为什么说实践“四种形态”彰显了党对腐败“零容忍”的鲜明政治态度?
5.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
6.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抓早抓小的理念?
7.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全面”和“从严”的要求?
8.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
9.为什么说“四种形态”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回归?
10.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全面从严治党”是什么关系?
11.如何理解“四种形态”是彼此联系、层层递进的一个整体?
12.如何把握《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实践“四种形态”的关系?
13.运用“四种形态”,如何把握“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这两种重要手段?
14.“四种形态”的提出,是不是意味着反腐败斗争要放缓节奏?
15.实践“四种形态”,意味着纪委的责任轻了吗?
16.实践“四种形态”,仅仅是对纪委的要求吗?
17.运用“四种形态”,如何把握“纪”与“法”的关系?
18.运用“四种形态”,如何把握“惩”与“治”、“标”与“本”的关系?
19.运用“四种形态”,如何把握“经常抓”与“长期抓”的关系?
20.为什么说运用“四种形态”体现了对“树木”与“森林”关系的深刻把握?
21.为什么说实践“四种形态”关键在落实“两个责任”?
22.党组织如何通过落实主体责任,实践好、运用好“四种形态”?
23.“四种形态”适用的具体情形是什么?
24.如何把握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之间的转换条件?
25.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关系?
26.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7.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的关系?
28.如何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与落实《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关系?
29.《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哪些主要要求,为“四种形态”的实践和运用打下了基础?
30.《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哪些主要要求,对于“四种形态”的实践和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31.《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提出了哪些主要要求,为“四种形态”的实践和运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32.如何把“四种形态”的要求落实到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中去?
33.如何理解“真正把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运用情况作为检验评价工作的标准”?
34.实践“四种形态”应注意纠正哪些思想认识误区?
35. 2015年以来,推进监督执纪问责、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取得了哪些成效和进展?
36.为什么说通过实践“四种形态”,让基层纪委感到了“存在感”?
37.实践好“四种形态”,纪委应从哪些方面不断改进纪律审查工作?
38.运用“第一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
39.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运用“第二种形态”,乡镇纪委应如何体现宽严相济、刚柔兼顾?
40.出现较大规模党员违纪的情况,运用“四种形态”时,是否可以“降调一等”,减少处理的人数?
41.积极运用“第三种形态”,采取“断崖式降级”处理方式,收到了哪些综合效果?
42.实践“四种形态”,加大谈话函询处置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力度,可以收到哪些好的效果?
43.如何运用“四种形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44.实践好“四种形态”,在监督执纪中应克服哪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45.如何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运用“四种形态”,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
46.实践“四种形态”,应警示党员干部守住哪些“纪律底线”,正确处理政商关系?
附录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2016年10月27日)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2015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2016年10月27日)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15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2016年7月8日)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2017年7月1日修改)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2004年9月22日)
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
(2015年12月25日)
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
(2015年6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
(2017年1月8日)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
(2015年7月19日)
这本书的书名《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以及“2018年新版”、“第3版”这些信息,让我觉得它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工具。作为一名对党风廉政建设理论有深入研究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四种形态”的发展和实践。理论的深化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而实践的规范则需要理论的指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四种形态”概念的简单罗列和解释,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分析不同“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领域如何体现和应用。特别是我对“40问”这个形式很感兴趣,它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会包含大量关于实际操作中的疑难杂症的解答。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监督执纪工作的深入,“四种形态”未来可能会有哪些新的发展和演变?如何应对新的挑战?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视角和思考,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监督执纪工作的发展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辨识度,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书名“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清晰地表明了书籍的主题,而“2018年新版”和“第3版”则暗示了其内容的时效性和修订性,让人期待它能提供最新、最权威的解读。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党风廉政建设的读者,我对“四种形态”的理论和实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了解和掌握这些监督执纪的“形态”,对于理解当前反腐败斗争的脉络、把握党纪国法的最新走向至关重要。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四种形态”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具体的案例和问答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重要的理论。尤其是“40问”这个形式,预示着这本书会针对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提供清晰的解答和指导,这对于基层执纪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中国方正出版社作为一家享有盛誉的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一向以内容严谨、质量上乘著称,这更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和研究“四种形态”的得力助手,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政策方向,提升业务能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实实在在的厚度,以及那沉甸甸的分量,让人感觉内容一定是十分翔实的。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那种扎实的质感反而更加凸显了其内容的重要性。2018年的新版,特别是第三版,意味着这本书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能够反映最新的政策和实践动态。我是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监督执纪难题,而“四种形态”正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这本书以“40问”的形式呈现,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直接点出实践中大家普遍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并提供解答,这比枯燥的理论堆砌要实用得多。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比如如何界定不同“形态”的边界,在实际案例中如何准确适用,如何平衡执纪的力度与温度等等。很多时候,理论学习容易,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却面临诸多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点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中国方正出版社的出品,我一直都很信任,相信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不会让我失望。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新版”和“第三版”吸引了。在监督执纪领域,政策和实践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一本能够及时更新、不断修订的书籍,其价值不言而喻。2018年的新版,意味着它能覆盖近几年来的最新精神和要求,这对我们这些需要紧跟形势的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而“第三版”则说明了这本书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沉淀,很可能已经吸收了前两版的经验和读者的反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和完善。我对“四种形态”这个概念一直非常关注,它不仅仅是理论,更是指导我们实践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非常具体地解答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处理一些模糊地带的案件时,如何准确地判断其属于哪一种“形态”?在进行早期介入、抓早抓小的时候,如何把握好度,既不扩大化,也不失管失教?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经常思考和遇到的难题。一本以“40问”为形式的书,往往能够直击痛点,提供直接的答案,这比泛泛而谈的理论阐述要更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让理论的学习更加生动和具象化,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四种形态”。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时,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具有实操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理论书籍要么过于空泛,要么过于学术化,很难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而“40问”这种形式,就好像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本“操作手册”。它直接点出了大家在理解和执行“四种形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并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解答。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2018年的新版,尤其是第三版,也让我更加安心,因为它意味着内容是相对比较新的,能够反映最新的政策精神和实践经验,避免了学习过时知识的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非常详细的解读,不仅仅是给出结论,更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灵活运用。监督执纪工作本身就充满挑战,尤其是在理解和运用“四种形态”时,往往需要细致的斟酌和准确的判断。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我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评分不错
评分学习使用
评分业务用书
评分非常好
评分业务用书
评分非常好
评分学习使用
评分好!
评分业务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