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魯迅的短篇小說結集《彷徨》寫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遊勇那樣“孤獨”和“彷徨”。《彷徨》錶現瞭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徵途上探索的心情。
內容簡介
《彷徨》是魯迅的一部短篇小說結集,收錄瞭魯迅在1924—1925年間所寫的短篇小說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樓上》《幸福大傢庭》《高老夫子》《兄弟》《傷逝》等。作品以“錶現得深切”、“格式的特彆”開創瞭小說現代化的特徵。魯迅的偉大人格、深邃思想、強烈憂憤、崇高情懷、精湛藝術都凝聚其中。
目錄
祝福
在酒樓上
幸福的傢庭
肥皂
長明燈
示眾
高老夫子
孤獨者
傷逝
弟兄
離婚
精彩書摘
祝福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齣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齣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竈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瞭,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裏已經散滿瞭幽微的火藥香。我是正在這一夜迴到我的故鄉魯鎮的。雖說故鄉,然而已沒有傢,所以隻得暫寓在魯四老爺的宅子裏。他是我的本傢,比我長一輩,應該稱之日“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他比先前並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瞭些,但也還未留鬍子,一見麵是寒喧,寒暄之後說我“胖瞭”,說我“胖瞭”之後即大罵其新黨。但我知道,這並非藉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瞭,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裏。
第二天我起得很遲,午飯之後,齣去看瞭幾個本傢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樣。他們也都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瞭些;傢中卻一律忙,都在準備著“祝福”。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緻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裏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後,橫七竪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瞭,五更天陳列起來,並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隻限於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傢傢如此,——隻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陰暗瞭,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我迴到四叔的書房裏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裏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齣壁上掛著的硃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鬆鬆的捲瞭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隻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瞭。
況且,一想到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鎮的東頭訪過一個朋友,走齣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綫,就知道明明是嚮我走來的。我這迴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於她的瞭: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己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瞭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錶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瞭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瞭。
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
“你迴來瞭?”她先這樣問。
“是的。”
“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齣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瞭。
我萬料不到她卻說齣這樣的話來,詫異的站著。
“就是——”她走近兩步,放低瞭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的說,“一個人死瞭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著我的,背上也就遭瞭芒刺一般,比在學校裏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時候,惶急得多瞭。對於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嚮來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樣迴答她好呢?我在極短期的躊躕中,想,這裏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瞭,——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
“也許有罷,——我想。”我於是吞吞吐吐的說。
“那麼,也就有地獄瞭?”
“阿!地獄?”我很吃驚,隻得支梧著,“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誰來管這等事……。”
“那麼,死掉的一傢的人,都能見麵的?”
“唉唉,見麵不見麵呢?……”這時我已知道自己也還是完全一個愚人,什麼躊躕,什麼計畫,都擋不住三句問。我即刻膽怯起來瞭,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迴四叔的傢中,心裏很覺得不安逸。自己想,我這答話怕於她有些危險。她大約因為在彆人的祝福時候,感到自身的寂寞瞭,然而會不會含有彆的什麼意思的呢?——或者是有瞭什麼豫感瞭?倘有彆的意思,又因此發生彆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乾的責任……。但隨後也就自笑,覺得偶爾的事,本沒有什麼深意義,而我偏要細細推敲,正無怪教育傢要說是生著神經病;而況明明說過“說不清”,已經推翻瞭答話的全局,即使發生什麼事,於我也毫無關係瞭。
“說不清”是一句極有用的話。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於給人解決疑問,選定醫生,萬一結果不佳,大抵反成瞭怨府,然而一用這說不清來作結束,便事事逍遙自在瞭。我在這時,更感到這一句話的必要,即使和討飯的女人說話,也是萬不可省的。
但是我總覺得不安,過瞭一夜,也仍然時時記憶起來,仿佛懷著什麼不祥的豫感;在陰沉的雪天裏,在無聊的書房裏,這不安愈加強烈瞭。不如走罷,明天進城去。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現在不知增價瞭否?往日同遊的朋友,雖然已經雲散,然而魚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隻有我一個……。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瞭。
我因為常見些但願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的起來,所以很恐怕這事也一律。果然,特彆的情形開始瞭。傍晚,我竟聽到有些人聚在內室裏談話,仿佛議論什麼事似的;但不一會,說話聲也就止瞭,隻有四叔且走而且高聲的說: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
前言/序言
null
《彷徨》:一部時代的光影挽歌 在某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亦或是某個被命運悄然推嚮舞颱中央的群體,他們的故事,如同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又如同一首首低吟淺唱的民謠,緩緩鋪陳開來。這不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傳奇,也不是一段蕩氣迴腸的史詩,它更像是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細微漣漪,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那些在十字路口徘徊的青春。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再平凡不過的年輕人。他們沒有顯赫的傢世,也沒有與生俱來的超凡纔能。他們有的來自山村,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樸實的夢想;有的來自小城,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卻又被現實的棱角磨平瞭棱角;有的則是在大都市的喧囂中,努力尋找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們的年齡,大約是人生中最容易迷茫的階段。二十歲齣頭,剛剛告彆校園的象牙塔,踏入社會這個更為廣闊,也更為復雜的舞颱。 我們的大多數時間,都會跟隨其中一位或幾位人物的視角。也許是那個敏感而多愁善感的女孩,她對未來充滿瞭不確定,對人際關係小心翼翼,總是在彆人的期望和自己的真實渴望之間搖擺。她渴望被理解,卻又害怕過於袒露自己;她追求愛情,卻又對承諾感到不安。她的內心,如同夏日驟雨前的天空,積壓著無數的情緒,卻又不知如何傾瀉。 又或許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有些木訥但內心善良的男孩,他勤勤懇懇,努力工作,但總是在關鍵時刻顯得笨拙。他想證明自己,想獲得認可,卻常常因為不夠圓滑而錯失良機。他對生活有著樸素的理解,卻又無法完全融入那些復雜的社交圈。他渴望成功,卻又對成功的定義感到睏惑。 還有那位曾經在學校裏風光無限,以為畢業就能一展宏圖的少年。初入職場,纔發現現實遠比想象中殘酷。曾經的傲氣漸漸被磨平,曾經的理想也變得模糊。他開始質疑自己的選擇,開始羨慕那些看似已經“安定”下來的人,卻又知道自己不甘於平凡。他的內心,充滿瞭不甘與掙紮,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也不知道如何纔能達到。 他們的生活,充滿瞭各種各樣的“小事”。可能是一個麵試的失敗,一次與朋友的誤會,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一次與傢人的爭吵,或者僅僅是看著彆人的生活,而産生的一種莫名的失落感。這些“小事”,匯聚在一起,構成瞭他們日常生活的底色。它們或許微不足道,卻又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情緒,他們的判斷,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方嚮。 書中描寫的“彷徨”,並非是那種戲劇性的、撕心裂肺的絕望,而是一種更普遍、更日常的糾結。它體現在每一個微小的選擇上:是繼續堅持一份自己並不熱愛的工作,還是冒險去追尋一個不確定的夢想?是接受一份平淡的愛情,還是繼續等待那個可能永遠不會齣現的人?是留在熟悉的小鎮,還是去大城市闖蕩?是聽從父母的安排,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 這些問題,在年輕人身上尤為突齣。他們擁有無限的可能,但也意味著無限的風險。他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前方是迷霧重重,每一個方嚮都充滿瞭未知。他們渴望看清前路,卻又被眼前的迷茫所睏。他們試圖抓住些什麼,卻發現手裏的東西常常又悄悄溜走。 故事不會給予讀者一個明確的答案,也不會提供一個“標準”的解決方案。相反,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讀者自己曾經或正在經曆的迷茫。作者的筆觸是細膩而富有同情心的,他沒有批判,沒有說教,隻是靜靜地觀察,然後用文字將這些年輕人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希冀,他們的睏惑,一一呈現齣來。 我們能看到,主人公們在一次次的嘗試中跌倒,又一次次的嘗試中站起。他們會犯錯,會後悔,會懷疑自己,但他們也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成長。他們可能無法立刻找到人生的方嚮,但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一點點地探索著屬於自己的道路。他們的成長,並非是綫性發展的,而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偶爾會觸碰到一絲微光,然後又重新陷入黑暗。 故事中,也穿插著一些旁觀者的視角,可能是年長的長輩,他們用過來人的身份,或是殘念,或是勸誡,或是無奈地看著這些年輕人。他們或許曾經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但時代的背景不同,他們給齣的建議,也未必適用於當下。這種代代相傳的睏惑,也構成瞭故事的一個重要維度。 《彷徨》所捕捉的,是一種時代特有的情緒。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傳統價值觀正在被解構,新的價值觀又尚未完全建立。年輕人站在巨變的風口浪尖,既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也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渴望獨立,渴望個性,卻又被社會規則,傢庭期望,以及自身的不成熟所束縛。 書中沒有驚心動魄的權謀鬥爭,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轉摺。它的魅力在於真實,在於細節,在於那些觸動人心的情感共鳴。你會在某個角色的睏境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會在某個場景中迴想起自己的經曆。你會因為他們的迷茫而感到心疼,也會因為他們點滴的進步而感到欣慰。 這本《彷徨》,或許沒有辦法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但它能讓你明白,你並不孤單。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迷茫都是一種常態,而每一次的“彷徨”,都是一次重新審視自己,再次齣發的機會。它告訴你,成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過程的麯摺和反復。它鼓勵你,在迷茫中保持一份清醒,在跌倒中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它就像一部安靜的電影,讓你沉浸其中,隨著主人公的呼吸而呼吸,隨著他們的心跳而心跳。當你看完之後,你可能會感到一絲悵然,但更多的是一種釋然。你可能會對自己說:“是的,我曾經也是這樣。”而這種理解和認同,本身就是一種慰藉,一種前行的力量。 《彷徨》是一麯屬於時代的挽歌,也是一首關於青春的頌歌。它不追求轟轟烈烈,隻求細水長流。它不承諾結局,隻專注於過程。它讓你看到,在每一個平凡的生命中,都有著不平凡的掙紮,和不平凡的堅持。而正是這些,構成瞭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最真實,也最動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