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总主编 顾海良 本卷主编 丁俊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版 次:1
页 数:580页
字 数:570 千字
印刷时间:2015-6-30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0215587
所属分类:
图书>政治/军事>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
定价:87元内容推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1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1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本卷对马克思主义1919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系统展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1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1次结合“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作者简介
总主编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三卷)等。
本卷主编 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等,曾兼任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职。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共思想理论、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等研究。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奖和政府特殊津贴。独著或合著《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建设史》、《“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新阶层与统一战线》、《高校统战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当代中国执政党建设之路》、《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硝烟的时代,与那些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先驱们一同思考、一同前行。它所描绘的1919-1949年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播,更是实践的探索。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组织上、策略上所面临的种种抉择所深深吸引。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从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大影响,到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再到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将马克思主义这一来自异域的理论,逐渐转化为指导中国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书中对于毛泽东思想的早期形成过程,以及其如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实践的营养,并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思想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深刻解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所打动,也对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演变历程的窗口。第一卷聚焦1919年至1949年这一波澜壮阔的时期,恰恰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接受改造的关键阶段。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知差异、不同思潮的激烈碰撞、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书中对早期共产党人如何学习、吸收、并最终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例如对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思想演进的梳理,对不同学派之间理论争鸣的呈现,以及对早期党组织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和解决策略的分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不断深化的艰辛探索过程。特别是书中对一些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早期思潮的挖掘和呈现,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理解了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艰难跋涉与辉煌开端。1919年至1949年,这三十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被引入、被接受、被改造,最终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指针的关键时期。书中详细阐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思想解放运动的描写所吸引,它展现了在中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知识分子们对救国救民道路的苦苦追寻,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武器。作者在分析理论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得整个叙述生动而充实。书中对早期共产党人如何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倾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揭示,让我对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革命道路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思想的梳理与升华。第一卷所聚焦的1919-1949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奠基时期。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与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而产生的。作者以极为严谨的态度,梳理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到将其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再到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书中对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困境、思想分歧以及解决路径的详细论述,让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具体案例分析所吸引,它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多元化与融合化。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需要深刻理解中国国情,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个巨大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便会涌现出无数值得深思的片段。第一卷所涵盖的1919-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激荡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最深刻变革的时期。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并非是教条式的存在,而是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民族特点、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互动。作者的叙述极其细腻,不仅勾勒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宏观脉络,更深入到具体的思想流派、理论争论以及他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我被书中对于早期共产党人如何理解“阶级斗争”在中国现实中的体现,如何处理“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的关系,以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探讨所深深吸引。这本书让我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历史进程的动态过程,它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对于一些早期知识分子在思想转变过程中的曲折描写,更是让这段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可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