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

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霍治國 等 著
圖書標籤:
  • 農業氣象
  • 生物氣象
  • 災害學
  • 農業災害
  • 氣象災害
  • 氣候變化
  • 農業保險
  • 風險評估
  • 遙感應用
  • 農業科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47118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591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氣象災害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針對我國主要農作物、經濟林果、畜牧業、水産養殖業氣象災害以及農業病蟲害,綜閤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從緻災氣象因子分類的角度,重點介紹瞭主要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的概念與發生危害概況,緻災機理與成因,緻災指標,時空分布規律,災害的監測、預警、評估,減災對策及其氣象服務,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災害和農業病蟲害的影響事實、未來可能影響及其適應對策等幾方麵研究成果。
《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內容豐富,通俗易懂,可供氣象、農業、生物、生態等相關領域的科技、管理人員和廣大普通讀者閱讀。

目錄


編著者的話
前言
第1章 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概論
1.1 概述
1.2 災害發生概況及對農業的影響
1.3 緻災誘因及其特點
1.4 減災思路

第2章 溫度異常引起的農業氣象災害
2.1 概述
2.2 作物低溫冷害
2.3 小麥霜凍害
2.4 柑橘凍害
2.5 華南經濟林果寒害
2.6 水稻高溫熱害

第3章 水分異常引起的農業氣象災害
3.1 概述
3.2 農業乾旱
3.3 農業洪澇與濕害

第4章 多氣象要素異常引發的農業氣象災害
4.1 概述
4.2 小麥乾熱風
4.3 連陰雨

第5章 畜牧水産養殖業氣象災害
5.1 氣象對畜牧水産養殖業的影響
5.2 畜牧業氣象災害
5.3 水産養殖業氣象災害

第6章 農業病蟲害與氣象
6.1 農業病蟲災害的特點
6.2 農業病蟲害發生與氣象條件的關係
6.3 病蟲害發生的時空分布
6.4 病蟲害發生的氣象預測
6.5 農業病蟲害防治的氣象服務

第7章 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與評估
7.1 農業氣象災害監測
7.2 農業氣象災害預報
7.3 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評估

第8章 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的減災對策
8.1 減災的基本思路與途徑
8.2 防避對策
8.3 抗災對策
8.4 補救對策

第9章 氣候變化對農業災害的影響
9.1 概述
9.2 已觀測到的影響事實
9.3 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災害的影響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星際航行與高等文明的遺跡》 書籍簡介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浩瀚無垠的宇宙,聚焦於人類文明的下一個宏偉篇章——星際航行。我們不再局限於太陽係的邊界,而是以全新的視角審視那些理論上或已發現的、可能存在高等智慧生命的遙遠星係。本書將結閤最新的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以及跨學科的考古學推測,構建一個既嚴謹又充滿想象力的宇宙圖景。 第一部分:超越光速的夢想與現實 第一章:時空結構與蟲洞理論的再審視 現代物理學對時空概念的理解仍在不斷突破。本章將詳細梳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描述超大尺度宇宙結構時的局限性,並引入最新的弦理論和M理論對更高維度存在的探討。重點剖析“麯速引擎”背後的物理學基礎——負能量密度(或稱奇異物質)的獲取與穩定問題。我們不會迴避目前理論上的巨大鴻溝,而是從量子場論的角度,分析如何在極端的能量條件下,實現對局部時空幾何的有效操縱。例如,對“阿庫彆瑞驅動”模型進行細緻的數學分解,探討其對宇宙因果律的潛在影響及規避方法。此外,還將探討基於量子糾纏的瞬時信息傳遞的可能性,即使這種方式目前無法承載物質本身進行遠距離位移。 第二章:先進推進係統的技術瓶頸與突破口 傳統的化學燃料推進已是過去式。本書將著重分析幾種被認為具備星際旅行潛力的革命性技術: 1. 反物質湮滅推進 (Matter-Antimatter Annihilation Propulsion): 深入分析反物質的生産、安全儲存及其在極端溫度下的反應控製。探討如何建造能夠承受數百萬噸級反物質反應能量的反應堆和噴口。同時,分析當前地球上反物質存量與遠距離星際旅行所需能量之間的巨大差距,並提齣潛在的太空資源獲取方案(例如,從小行星帶或氣態巨行星大氣中提取氫氣進行對撞産生反氫)。 2. 聚變驅動(Fusion Drive): 區彆於核裂變,聚變驅動(尤其是D-He3或P-B11反應)提供瞭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少的放射性廢料。本章詳細論述瞭托卡馬剋、仿星器以及磁化靶聚變(MTF)在實現高效率推進方麵的優勢與挑戰,特彆是對等離子體約束技術和燃料循環係統的要求。 3. 光帆與定嚮能量推進 (Laser/Microwave Sails): 考察“突破攝星”計劃等概念,分析如何構建兆瓦乃至吉瓦級彆的地麵或軌道激光陣列,以及超輕、高反射率的星際帆材料(如納米碳管薄膜)的耐久性和抗輻射性能。討論光壓不足以驅動載人飛船的限製,以及如何利用脈衝式核聚變作為“光帆”的被動推進源。 第二部分:星際空間中的環境與生存挑戰 第三章:深空輻射與時間膨脹的生理效應 星際空間遠非真空。本章專注於宇宙射綫、高能粒子流以及星際介質對長期航行船員的威脅。我們將詳細研究銀河宇宙射綫(GCRs)的組成,分析其對DNA、中樞神經係統的長期纍積損傷,並評估各類主動與被動屏蔽材料(如水箱、超導磁場屏蔽)的效率與重量比。 同時,討論相對論效應在接近光速旅行中的實際意義。雖然時間膨脹可以“縮短”船員的旅程感知時間,但對地球文明而言,返迴時已是遙遠的未來。本書將探討船員如何應對這種“時間錯位”帶來的社會學和心理學衝擊。 第四章:星際導航、避障與航綫優化 在數光年的尺度上,微小的計算誤差都可能導緻巨大的航嚮偏差。本章探討如何利用脈衝星作為宇宙尺度的“燈塔”,建立高精度的三維導航係統。重點分析在高速飛行中,星際塵埃和微小粒子撞擊的破壞力。以相對論速度計算,一顆沙粒的動能相當於一次小型核爆炸。因此,本書提齣瞭主動等離子體護盾和被動吸能裝甲的設計原則,以確保飛船結構完整性。 第三部分:探尋高等文明的遺跡 第五章:費米悖論的現代解讀與搜尋策略 費米悖論——如果宇宙中存在大量高等文明,它們在哪裏?本章將重新審視“大過濾器”理論,將其置於技術發展時間綫的不同階段進行分析。我們重點探討技術停滯、自我毀滅(如不可控的AI或生態崩潰)以及“隱藏”自身(如卡爾達捨夫II型或III型文明的非電磁信號特徵)等可能性。 第六章:戴森球與技術信號的特徵識彆 如果一個文明發展到能夠完全捕獲其母恒星能量(卡爾達捨夫II型),它們將留下清晰的“工程痕跡”。本書將深入分析戴森球(Dyson Swarms/Shells)的理論模型,特彆是它們在紅外波段的獨特熱輻射特徵(如“奇怪的”紅外特徵星,如KIC 8462852)。此外,我們還將探討如何區分自然現象(如星雲的自然吸積)與先進文明的工程活動信號,包括對非自然周期性光變、窄帶激光通信信號的深度分析。 第七章:遺跡的形態與可能的接觸協議 假設我們發現瞭一個數百萬年前就已消亡的文明遺跡,它們可能以何種形態存在?本書推測瞭“技術化石”的可能形式:巨大的軌道結構殘骸、休眠的計算核心、或者被改造成巨型數據存儲庫的行星體。最後,本書將嚴肅探討,一旦接觸到明確的、仍在運作的先進文明信號或實體,人類社會應遵循的倫理、政治和安全接觸協議,強調謹慎、非侵入性和對未知技術的尊重。 結語:人類文明的宇宙定位 本書旨在激勵讀者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星際航行不僅是工程學的挑戰,更是哲學、倫理和生存智慧的終極考驗。我們所追尋的,或許不僅是遙遠的傢園,更是關於“生命如何持續演化”的終極答案。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帶著一種將信將疑的心態開始瞭對《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的閱讀,畢竟“生物氣象災害”這個概念聽起來就有點玄乎。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是巨大的。它以一種極其生動和形象的方式,為我揭示瞭自然界微妙而強大的力量如何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農業生産。書中不僅僅講述瞭常見的乾旱、洪水,還深入探討瞭那些常常被忽視的“生物”層麵,比如病蟲害的爆發與氣象條件的聯動,極端天氣如何改變生態平衡,進而影響農作物和畜牧業的健康。作者用大量的真實案例,將抽象的科學理論具象化,讓我看到瞭每一次風暴、每一次酷暑都可能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從土壤侵蝕到生物多樣性減少,再到最終的農産品減産甚至絕收。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區域、不同農作物麵臨的獨特挑戰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例如,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短缺如何與土地退化相疊加,形成惡性循環;而在沿海地區,颱風和風暴潮又如何威脅著水稻和蔬菜的生長。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探討應對策略時,那種務實而不失前瞻性的視角,強調瞭科技創新與傳統智慧的結閤,以及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風險管理體係的重要性。

評分

坦白說,我本來對《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這類主題的期望值不高,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但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科學的嚴謹性與生動的敘事相結閤,讓我仿佛置身於廣袤的農田,親身感受著氣候變化對農業帶來的巨大衝擊。書中對各種氣象災害,如極端降雨、持續乾旱、強寒潮、以及伴隨而來的病蟲害等,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闡述瞭它們如何相互作用,最終演變成對農業生産具有毀滅性影響的“生物氣象災害”。我尤其對書中通過大量詳實的案例研究,展示瞭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在麵對特定災害時的具體錶現,以及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生態影響。比如,對西南地區在嚴重乾旱年份,水稻和小麥生産所麵臨的嚴峻考驗,以及華北地區,鞦季霜凍對玉米和棉花産量的影響,都描寫得淋灕盡緻。作者不僅是災害的描述者,更是解決方案的探索者。書中關於如何通過優化種植結構、改良農作物品種、發展節水灌溉、以及構建有效的預警和應急體係來增強農業的韌性,為我打開瞭新的思路。

評分

《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這本書,以一種令人驚嘆的細膩和深刻,描繪瞭自然界的力量與人類農業活動之間復雜而又脆弱的聯係。我原本以為會看到的是一篇篇冷冰冰的報告,但事實是,作者用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將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呈現在我麵前。書中不僅僅列舉瞭那些我們熟知的乾旱、洪澇、颱風等氣象災害,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這些災害如何與農業生態係統中的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瞭一係列更為復雜和難以應對的“生物氣象災害”。我深刻地體會到,每一次異常的氣候變化,都可能成為病蟲害大規模爆發的導火索,或者加速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最終對糧食産量和品質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農作物所麵臨的獨特挑戰進行瞭詳盡的分析,例如,書中關於我國北方地區因夏季高溫乾旱導緻玉米産量不穩的討論,以及南方地區因鼕季低溫陰雨天氣對蔬菜生産造成的衝擊,都讓我感同身受。作者在提齣應對策略時,那種融閤瞭科學技術、政策導嚮以及社區參與的全麵性,讓我看到瞭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評分

這本《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的書名乍一看就充滿瞭學究氣,本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模型。然而,翻開之後,我卻被其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和詳實案例所吸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災害的種類和影響,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各種氣象災害,如乾旱、洪澇、霜凍、颱風等,是如何與農業生産環環相扣,形成復雜的生物氣象災害鏈條的。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作物所麵臨的具體災害類型、發生頻率以及演變規律的闡述,都非常有針對性,讓人仿佛置身於田間地頭,親眼目睹瞭那些令人扼腕的損失。特彆是關於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背景下,農業係統韌性的構建和風險管理策略的探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問題的描述上,而是積極地提齣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包括但不限於農業技術的創新、預警係統的完善、政策法規的健全以及國際閤作的加強。讀完之後,我不僅對農業氣象災害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如何保護我們的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充滿瞭信心和希望。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知識的普及,更在於它所激發齣的行動力。

評分

當我翻開《農業和生物氣象災害》時,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片片被自然力量摧殘的土地,以及農民們辛勤耕耘卻付諸東流的汗水。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反而以一種更為宏大和深刻的視角,展現瞭農業與氣象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講述災害的發生,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氣象事件是如何與農業生態係統中的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從而演變成一係列具有連鎖反應的“生物氣象災害”。我被書中詳實的數據和生動的案例所吸引,例如,書中關於全球範圍內,不同地區因極端高溫導緻的農作物減産,以及因持續降雨引發的土壤侵蝕和病蟲害蔓延的描寫,都極具說服力。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我國不同區域農業生産特點的深刻洞察,比如,書中對東北地區鼕季極端低溫對大豆生産的影響,以及華東地區夏季高溫高濕環境下,稻榖病害的發生和傳播的分析,都讓我對我國農業所麵臨的挑戰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探討應對措施時,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積極地提齣瞭諸如發展氣候適應型農業、構建早期預警係統、以及加強區域閤作等一係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讓我看到瞭在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希望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