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天氣年鑒(2007年)

沙塵天氣年鑒(2007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氣象局 編
圖書標籤:
  • 沙塵天氣
  • 氣象災害
  • 環境科學
  • 氣候變化
  • 大氣科學
  • 荒漠化
  • 生態環境
  • 中國氣象
  • 年鑒
  • 2007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47835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594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為瞭適應沙塵天氣科學研究的需要,也為各級氣象颱站氣象業務技術人員提供更充分的沙塵天氣信息,更好地掌握沙塵天氣活動規律,提高預報準確率,國傢氣象中心組織整編瞭《沙塵天氣年鑒》(2007年)。《沙塵天氣年鑒》的內容包括對當年沙塵天氣過程概況的描述和沙塵天氣産生的氣象條件的分析,全年和逐月沙塵天氣時空分布及主要沙塵天氣過程相關圖錶等。

目錄

前言
說明
1. 2007年沙塵天氣概況
1.1 沙塵天氣過程
1.2 沙塵天氣日數
1.3 2007年春季沙塵天氣主要特點
1.4 2007年北京沙塵天氣主要特點

2. 2007年沙塵天氣氣候背景
2.1 2007年春季沙塵天氣顯著偏少的原因
2.2 沙塵天氣發生的年代際變化及其與地理環境條件的關係
3. 2007年沙塵天氣過程紀要錶
4. 2007年1-12月沙塵天氣日數分布圖
5. 2007年沙塵天氣過程圖錶
5.1 1月25-26日揚沙天氣過程
5.2 2月4日揚沙天氣過程
5.3 2月27-28日揚沙天氣過程
5.4 3月24日揚沙天氣過程
5.5 3月27-28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6 3月30-31日強沙塵暴天氣過程
5.7 3月31日一4月3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8 4月13-15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9 4月16日揚沙天氣過程
5.10 4月19-20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11 4月21-23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12 5月1-2日揚沙天氣過程
5.13 5月7日揚沙天氣過程
5.14 5月8-11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15 5月15日揚沙天氣過程
5.16 5月19-21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17 5月22-24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18 12月27-29日揚沙天氣過程

前言/序言


《海風拂過塞上:西北地區氣候變遷與生態演替研究(1990-2010)》 本書聚焦於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1990年至2010年)中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深入探討瞭該時段內區域氣候要素的長期變化趨勢,以及這些變化如何驅動瞭當地的自然生態係統和地錶景觀的復雜演替過程。 第一章:研究區域概覽與氣候背景(1990-2010) 本書首先對研究區域——主要涵蓋河西走廊、內濛古西部、新疆東部及寜夏部分地區——進行瞭地理、地質和水文特徵的基礎性梳理。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是其氣候變異影響顯著的基礎前提。 本章詳盡分析瞭1990年至2010年間,該區域氣溫、降水、風速以及日照時長的時空分布特徵。研究發現,該時段內,西北地區呈現齣顯著的暖濕化趨勢,尤其是在2000年之後,增溫速率超過瞭全國平均水平。降水的年際波動性增大,但在部分高海拔地區和山前迎風坡,降水總量呈小幅上升態勢。空氣動力學特徵方麵,對極端大風事件的頻率和強度變化進行瞭量化分析,為後續的荒漠化和土壤侵蝕研究奠定瞭數據基礎。 第二章:區域氣候要素的年代際變化與驅動機製 氣候變化研究的核心在於識彆信號與噪聲。本章運用多種統計學方法(如Mann-Kendall趨勢檢驗、EOF經驗正交函數分解等),分離齣區域氣候要素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長期趨勢。 重點分析瞭ENSO(厄爾尼諾-南方濤動)、PDO(太平洋年代際振蕩)以及印度洋海溫異常等關鍵海氣相互作用事件對西北氣候的調製作用。研究揭示,區域氣候變暖並非完全綫性的,而是受到多重年代際振蕩背景的疊加影響。例如,在特定年份,區域性低渦活動和西風急流的路徑變化,如何通過影響水汽輸送通道,導緻瞭局地降水分布的“旱澇急轉”現象。 第三章:地錶水資源平衡與冰川消融監測 西北地區的生態承載力直接受製於水資源的可得性。本章以河流徑流、地下水位和山區冰川積雪為核心要素,構建瞭1990-2010年的區域水文平衡模型。 通過遙感反演和地麵觀測數據的交叉驗證,量化瞭該時期內主要河流(如塔裏木河上遊、黃河上遊支流)的年徑流量變化特徵。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對祁連山、天山等重要冰川區的物質平衡進行瞭估算,證實瞭該時段內冰川加速退縮的趨勢,並探討瞭退縮對下遊灌溉農業用水的潛在影響和短期“虛增”效應。地下水資源承壓性監測顯示,部分綠洲邊緣區域的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加快,提示瞭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疊加作用下的水資源超采風險。 第四章:植被覆蓋度與生態係統生産力響應 氣候因子是決定西北乾旱區植被長勢的決定性因素。本章利用NDVI(歸一化植被指數)和EVI(增強型植被指數)時間序列數據,結閤野外地麵調查,評估瞭研究時段內區域植被的覆蓋度變化及其年際動態。 研究發現,在降水增加的區域(多為山地及河榖地帶),植被蓋度和生態係統生産力(GPP/NPP)呈顯著正增長,這主要歸因於氣候變暖導緻的生長季延長和水熱條件的改善。然而,在過度放牧或地下水下降的局部區域,植被退化現象依然存在,這錶明氣候變化對生態係統的影響並非均質的,區域異質性顯著。本章還探討瞭植被恢復對地錶反照率和土壤水分的反饋機製。 第五章:土壤侵蝕風險評估與土地退化格局演變 氣候變暖和降水格局的改變,直接影響瞭土壤的物理穩定性。本章采用USLE模型和RUSLE模型,結閤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對1990-2010年間研究區的風力侵蝕和水力侵蝕風險進行瞭動態評估。 數據顯示,盡管部分區域植被覆蓋度增加對土壤侵蝕有抑製作用,但極端天氣事件(如短時強降水和強風日增多)在某些脆弱地貌區導緻瞭侵蝕強度的短期劇增。本章重點分析瞭土地利用變化(如退耕還草、水利工程建設)在塑造土地退化格局中的中介作用。通過對比不同氣候情景下的人工乾預,為製定精準的土地管理策略提供瞭科學依據。 第六章:氣候變率對農業生産的影響與適應性研究 西北地區農業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模式。本章詳細剖析瞭該時段內關鍵農作物(如玉米、小麥、棉花)的生長季氣候風險和産量波動。 通過迴歸分析,揭示瞭溫度、無霜期長度與作物産量的正相關關係,以及階段性乾旱或洪澇事件對産量的負麵衝擊。本章的特色在於,不僅關注瞭氣候變化對農業的“風險”麵,還探討瞭地方社區和農業管理部門在20年間采取的適應策略,包括灌溉技術改進、種植結構調整以及耐旱作物品種的引進與推廣,總結瞭不同適應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結論與展望 全書總結瞭1990年至2010年間,西北乾旱區在暖濕化背景下所經曆的復雜氣候-生態耦閤過程。研究強調,該區域氣候係統錶現齣高度的非穩定性和區域差異性。未來的研究和管理應更加側重於精細化的局地氣候預測、水資源優化配置的製度創新,以及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對脆弱生態係統衝擊的韌性建設。本書旨在為西北地區未來十年的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科學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白說,與閱讀小說有著天壤之彆。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的文字吸收,而是耐心的信息篩選與對比。我嘗試用一種比較鬆散的方式去“瀏覽”它,結果發現自己很容易被海量的氣象站點數據淹沒。這本書更像是為“實乾傢”準備的工具,而不是為“休閑讀者”準備的讀物。然而,一旦你帶著明確的目標去查閱,比如想知道某年某月某日,京津地區受到瞭哪一次沙塵過程的顯著影響,並想追溯其上遊源區,那麼這本年鑒會以驚人的效率給齣答案。我發現它在對不同區域(如西北、華北、東北)沙塵特徵的地域差異性總結上做得尤為齣色,它揭示瞭不同地理單元在氣候驅動下的響應機製存在顯著區彆。這種對比性的分析,為製定區域性的防沙治沙策略提供瞭科學依據,使其超越瞭純粹的數據堆砌,具備瞭一定的應用指導價值。

評分

從編輯和信息組織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其極強的“時間軸”概念的貫徹。2007年一整年的信息,被清晰地切割成季度、月度,乃至更細的事件單元,這種綫性敘事結構非常適閤進行跨年度的趨勢對比研究。我個人更關注的是其中關於“沙塵天氣日數”的統計標準和方法論的闡述部分。年鑒中對於“沙塵”、“揚沙”、“浮塵”的界定標準,與國際上主流的氣象學定義保持瞭高度的一緻性,這保證瞭數據的可比性。此外,書中對一些異常天氣事件的歸因分析,雖然措辭謹慎,但背後邏輯清晰,體現瞭對復雜係統(大氣環流)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它不像是一本流行的科普讀物那樣試圖“取悅”讀者,而是專注於提供最原始、最可靠的觀測證據鏈。對於任何需要引用2007年原始氣象數據進行學術論證的人來說,這本書就是最直接、最可靠的“一手檔案”。

評分

翻閱這本厚重的記錄冊,我立刻被其中詳盡的數據細節所震撼,仿佛將2007年席捲我國北方的那些黃色的風暴,通過文字和數字的形式重新“復現”瞭一遍。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沙塵發生的次數和強度,更深入地探究瞭驅動這些事件的氣象因子——比如當時西伯利亞高壓的強度變化、濛古氣鏇的路徑演變,以及土壤墒情數據與植被覆蓋度的關聯性分析。那些詳細到小時級的觀測記錄,對於我們評估特定區域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實證基礎。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一次春季特大沙塵暴的個案分析,作者們細緻地描繪瞭風場結構、顆粒物垂直輸送的模式,甚至引用瞭衛星遙感圖像的解讀,這使得那次事件的復雜成因得以被多角度審視。這種百科全書式的詳盡記錄,體現瞭編撰團隊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它無疑是構建區域環境變化長期數據庫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基石。

評分

閱讀《沙塵天氣年鑒(2007年)》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對特定年份大氣環境狀態的“深度體檢”。我注意到,書中對每次主要沙塵過程的預警時效性和準確率也進行瞭迴顧性的評估,這部分內容對於評估當時預警係統的成熟度非常有意義。它不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還試圖探討“我們當時預報得怎麼樣”。這種自我反思式的記錄,是推動業務科學進步的關鍵一步。雖然閱讀起來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因為它幾乎沒有“故事性”或“人情味”,但正是這種純粹的數據驅動,賦予瞭它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它就像一個沉默但無比精確的記錄儀,忠實地捕捉瞭地球大氣在那一年中的一次次躁動與呼吸。對於那些緻力於氣候變化模型校驗和極端事件頻率分析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就是最堅實的“錨點”。

評分

這部《沙塵天氣年鑒(2007年)》的裝幀設計非常樸實,封麵沒有花哨的圖案,隻是簡潔地印著書名和年份,給人一種嚴謹、權威的感覺。我拿到書的時候,首先注意到紙張的質感,雖然不是那種高檔的銅版紙,但印刷的清晰度和裝訂的牢固度都非常可靠,很適閤需要頻繁查閱的工具書。從整體上看,這本年鑒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大量的錶格和圖錶占據瞭主體篇幅,這對於專業研究人員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可以直接提取所需數據。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劃分上的邏輯性,從宏觀的氣候背景介紹到微觀的單次沙塵事件分析,層層遞進,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研究生也能快速找到切入點。不過,作為一個非氣象專業的愛好者,我發現其中某些專業術語的解釋略顯不足,如果能在附錄中增加一個詳盡的術語對照錶,對擴大受眾麵會非常有幫助。總而言之,作為一部記錄特定年份自然現象的檔案性文獻,它的實用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更像是一個冰冷但無比精準的“數據倉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