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与指挥家马勒再三强调,“音乐中,*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不读乐谱,固然会造成对音乐理解的缺失,但若只读乐谱,认为音乐除了音符之外别无其他,那也是大错特错。《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是**作家杨照对他心爱的古典音乐作品的分析介绍,是他用心、用身体主观感受音乐的经验,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切入点,他认为,只有将音乐放回到人与时代的脉络下,才能看出永恒的音乐之光,体味*深刻的人生伏流。
《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中杨照介绍 了自己喜爱的100首西方古典乐曲,包括晶莹清响的 钢琴独奏曲、深沉隽永的大提琴曲、层次丰盈的小提 琴协奏曲等等,他通过长年积累的音乐深度,书写乐 曲创作故事、时代背景和乐段精华,让人得以感受音 声下的丰富与感动。
《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作者自幼学 习小提琴和乐理,又将各领域的知识带入音乐,结晶 为一篇篇精简迷人的短文,通过独特的切入点,透过 历史听音乐,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光芒和独到的见解 ,足以燃起所有读者对每首乐曲无限的好奇和遐想。
杨照,台湾**作家、文化评论家。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历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总编辑、总主笔及副社长等职。现任“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课程讲师,并在News 98及Bravo 91.3主持电台节目。 著有《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暗夜迷巷》《黯魂》《迷路的诗》《我想遇见你的人生》《在阅读的密林中》《故事照亮未来》《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等长短篇小说、散文集、文学文化评论及经典解读专书四十余种。本书即是他对村上春树**作品《海边的卡夫卡》进行的深度解读,带读者在领略经典作品魅力的同时,也分享其中的人文情怀。
那些音符以外的声音(焦元溥)
自序
Ⅰ 黑白之间 钢琴独奏曲
入眠与警醒之间: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WV988
为什么莫扎特不哀伤:
莫扎特第八号a小调钢琴奏鸣曲K310
听见乐曲、看见光亮:
莫扎特第十号C大调钢琴奏鸣曲KV330
令人瞬间落泪的音符:
贝多芬第七号大调钢琴奏鸣曲
躁郁灵魂的良药: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
音乐与文学的交会:
舒曼的《儿时情景》钢琴曲集Op. 15
永远,且**:
肖邦升F大调船歌Op.60
上帝与魔鬼都在我们的身体里: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S.178
灵光乍现的片段:
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
近乎野蛮的勇气:
普罗高菲夫第六号钢琴奏鸣曲Op.82
Ⅱ 深沉之奏 大提琴曲
旧货店架上蒙尘的曲谱:
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意外出土的惊艳:
海顿**号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的小宇宙:
贝多芬第四号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102/1
当诗人变成了哲学家:
肖邦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65
攻击前进,不停留:
圣-桑**号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33
约瑟芬娜的挽歌: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4
抛弃忧郁与矛盾:
勃拉姆斯第二号F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 99
因杜普蕾而不朽:
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 85
诉说故事的音乐:
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Op.35
华丽的感伤:
拉赫曼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19
III **之声 小提琴协奏曲
以音乐摹写时光: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对位音乐的峰顶:
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
附加小提琴独奏的交响曲: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 61
门德尔松不得安宁?: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
天启般跃现的浪漫星光:
布鲁赫**号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 26
收敛掩藏反而*动人: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
谁说这无法演奏: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
西贝柳斯的阴郁与疯狂: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 47
冷静与热情之间:
巴尔托克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Sz.112
魔鬼般的本事:
帕格尼尼**号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
Ⅳ 清朗之音 钢琴协奏曲
自我个性的跃动:
莫扎特第九号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V271
吹着芦笛驯服猛兽:
贝多芬第四号G大调钢琴协奏曲 Op. 58
浪漫诗人的古典情怀:
肖邦**号e小调钢琴协奏曲
没有人会这个:
李斯特**号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S. 124
给克拉拉的情书: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
快速冲突变化的情绪:
勃拉姆斯**号d小调钢琴协奏曲Op.15
来自北方的浪漫风格:
格里格a小调钢琴奏鸣曲 Op.16
妙手缝合多样元素:
柴可夫斯基**号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Op.23
让钢琴尽情歌唱: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钢琴与乐团的交战:
普罗高菲夫第三号C大调钢琴协奏曲
Ⅴ 澎湃之潮 交响曲
伦敦中的伦敦,交响中的交响:
海顿**○四号D大调交响曲
辉煌交响时代的开端:
莫扎特第四十一号C大调交响曲K.551
活在英雄永恒的生命里:
贝多芬第三号降E大调交响曲《英雄》Op. 55
真诚的诗意:
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田园》Op.68
人声器乐浑然合唱:
贝多芬第九号d小调交响曲“合唱”Op.125
惊人的偶然:
舒伯特第九号C大调交响曲“伟大”D944
是又不只是贝多芬的传人:
勃拉姆斯第二号D大调交响曲Op.73
*后的挽歌:
柴可夫斯基第六号b小调交响曲“悲怆”Op.74
啊,新世界:
德沃夏克第九号e小调交响曲Op.95
没有人能抗拒这种音乐:
马勒第二号c小调交响曲《复活》
Ⅵ 缭绕之奏 小提琴独奏曲
**对位的独奏曲:
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
**的追求:
塔蒂尼《魔鬼的颤音奏鸣曲》
铺天盖地的春天:
贝多芬《春之奏鸣曲》
一则男女情话的寓言:
贝多芬《克罗采奏鸣曲》
伪装的“作品编号一”:
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绮想曲》
失而复得的友谊:
勃拉姆斯《第二号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狂野激情的追求:
萨拉沙泰《流浪者之歌》
拥抱变动的力量:
拉威尔《吉卜赛人》
演奏技巧的大总汇:
伊萨伊《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来自唐人街的灵感:
克莱斯勒《中国花鼓》
Ⅶ 和谐之乐 三重奏
巴洛克与古典之间:
海顿《第二十七号C大调三重奏》
以乐会友:
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竖笛、中提琴三重奏》K498
英雄身旁的配角:
贝多芬《大公》钢琴三重奏Op.97
激情与大胆的试验:
门德尔松《**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Op.49
给老友的鼓励:
舒曼《**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Op.63
学生时代的习作:
肖邦《g小调钢琴三重奏》Op.8
忧郁的挽歌:
勃拉姆斯降E大调《自然号》三重奏Op.40
破格的三重奏:
勃拉姆斯《**号B大调钢琴三重奏》Op.8
承先启后的作曲家:
亚伦斯基《**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
没有留一手的“遗作”:
拉威尔《a小调钢琴三重奏》
Ⅷ 庄严之声 宗教音乐
精密计算的上帝之歌:巴赫《b小调弥撒曲》
连国王也得起立:亨德尔《弥赛亚》
赞美上帝:海顿的神剧《创世》
走向死亡的*后作品:莫扎特《安魂曲》
人声与器乐的平衡:贝多芬《庄严弥撒》
天上神界的对决:门德尔松的神剧《以利亚》
对救续的向往:舒曼《浮士德情景》
安生者之魂: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追念大师:威尔第《安魂曲》
战争的反思:布里顿《战争安魂曲》
Ⅸ 人声之美 咏叹调
熊熊的复仇之火:
亨德尔《朱利欧?恺撒》中的《唤醒在我心中》
世俗的闹剧:
莫扎特《费加洛婚礼》中的《微风轻吹》
女高音的**挑战:
莫扎特《魔笛》中《夜后的复仇》
徒劳无功的提防:
罗西尼《塞尔维亚理发师》中的《谣言毁谤》
疯狂边缘的新娘:
多尼采蒂《露西亚》中的《他温柔甜美的声音》
朗朗上口的三拍子:
威尔第《弄臣》中里的《女人是善变的》
爱人的两难:
普契尼《托斯卡》中的《我为艺术而活》
移花接木的曲子:
奥芬巴赫《霍夫曼故事》中的《船歌》
魔鬼的戏谑:
古诺《浮士德》中《假装睡着的人》
狡猾的时光:
理查德?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中的《时间是件奇怪的东西》
Ⅹ 魔鬼之音 李斯特的音乐
魔性与神性的统一:**号魔鬼圆舞曲
钢琴演奏的**挑战:超技练习曲
被借用的吉卜赛灵魂:匈牙利狂想曲
借音乐壮游浪漫圣境:《巡礼之年》钢琴曲集
加了注解的贝多芬:李斯特改编的《贝多芬交响曲钢琴版》
爱与信仰的法则:两首关于圣方济的传奇曲
新瓶装旧酒: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永恒生命的前奏:交响诗《前奏曲》
要求太高的交响曲:但丁交响曲
奋斗不懈的浪漫:清唱剧《史特拉斯大教堂之钟》
附录:人名对照表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温度”。它读起来一点也不冰冷,充满了对艺术近乎虔诚的热爱。特别是作者讲述自己早年学习乐器时遇到的瓶颈和最终突破的心路历程那几章,简直是太真实、太励志了。他毫不避讳地展示了自己的脆弱和迷茫,这种坦诚让读者感到无比亲近,仿佛我们也在跟随他一同经历那场漫长而艰辛的蜕变。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音乐家们如何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坚守自己独特声音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创作,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模仿,而是一种勇敢的自我宣告。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坚持理想、如何将痛苦转化为力量的生命赞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充满了重拾旧爱好、继续前行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跳跃的音符符号,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一个充满旋律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篇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不像很多音乐类的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听音乐时的那些细腻感受。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也在不自觉地跟着作者的笔触去想象那些文字背后的旋律,那种体验非常奇妙。它不是那种让你必须具备深厚音乐背景才能读懂的书,即便是像我这样纯粹以爱好者身份接触音乐的人,也能从中找到很多共鸣。尤其是一些关于某个作曲家创作心境的描摹,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是第一次真正“看见”了它们诞生的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音乐,而是主动地去探索音乐家们在音符间隐藏的情感密码。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读完这本书,老实说,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毕竟音乐史和理论知识对我来说总有些遥不可及。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情感波动,转化成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理解的画面和故事。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和声”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于技术层面的解释,而是将其比喻成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相处之道,那种类比非常精妙且富有启发性。读完后,我立刻去重温了几首经典的协奏曲,原本觉得气势磅礴的乐章,现在听起来似乎多了一层人性的挣扎与和解的色彩。这本书对于提升听觉的“细腻度”非常有帮助,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更深层次音乐体验的大门,让我开始关注那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弱音和过渡部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本身就值得称赞,纸张的触感和字体的排版都透着一股匠心。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探讨“沉默”在音乐中的作用时所展现出的哲学思辨深度。他并非简单地将休止符视为“没有声音的地方”,而是将其视为情感蓄力的必要空间,是旋律得以呼吸和升华的基石。这种对“留白”艺术的深刻洞察,不仅适用于音乐,也让我反思了自己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表达的方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好一阵子,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实在太引人深思,它挑战了我们对“丰富”和“饱满”的传统认知。对于那些渴望在艺术中寻找精神慰藉和生命哲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佩服,它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像一幅巨大的、由无数音乐片段拼贴而成的马赛克画。每一章似乎都独立成篇,探讨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即兴的哲学”、“颤音的秘密”等等,但当你读完全书后,你会发现这些零散的碎片奇迹般地相互连接,共同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和谐的音乐宇宙观。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每一次翻开都能在不同的主题中获得新的启发。对于习惯于传统叙事模式的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一点时间适应,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节奏,你会发现这种自由度和跳跃性,本身就是对音乐精神的一种绝佳模仿。它强迫你的思维保持活跃,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形式与情感之间进行关联和对比,是一次非常高效且愉悦的智力体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