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守拙斋学术作品系列)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守拙斋学术作品系列)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先达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历史观
  • 历史哲学
  • 中国哲学
  • 陈先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守拙斋
  • 意识形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大社明德求是书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2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730591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守拙斋学术作品系列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15
字数:342000

具体描述


书    名: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守拙斋学术作品系列)

作 者:陈先达

出版时间:2016-09-15 字 数:342 千字
书 号:232553 ISBN:978-7-300-23255-3
开 本:16 包 装:平   装
印 次:1-1 定    价:¥58.00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历程为前导,着力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自身规律的过程,由此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人类历史观变革方面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范畴、理论价值、内在矛盾以及通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性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于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著作奖,199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1995年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陈先达文集》(六卷本),哲学随笔系列《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零》等。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和吴玉章著作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导言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第壹章对宗教的批判 
——通向实际生活的大门。论自我意识和自由 
第壹节自我意识原则的确立——由人的机械性到人的 
能动性的思辨表现 
第二节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探讨 
第三节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人性高于神性 
第四节自由是精神存在物的类本质。自由的种与类 
第五节私有者的利益同人道的对立 
第二章在克罗茨纳赫对历史的研究。从批判宗教到 
探讨国家 
第壹节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人性国家与非人性国家 
第二节人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人的社会特质和肉体特质 
第三节政治国家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二重化 
第三章探讨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异化论和社会 
革命论的结合 
第壹节政治动物——市民社会成员——人 
第二节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第三节无产阶级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获得彻底解放 
第四章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结合。从异化到异化劳动 
第壹节研究经济领域中的异化。试图确立解释各个经济 
范畴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节人是社会联系的主体。真正的社会与异化的社会 
第三节“谋生劳动”中的异化。论货币和信贷 
第五章异化劳动理论的全面阐述。雇佣劳动中的异化 
第壹节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劳动的雇佣性质 
第二节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真正的劳动和 
异化的劳动 
第三节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的 
多种表现 
第六章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矛盾。向唯物史观过渡的 
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壹节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因素 
第二节超YUE费尔巴哈,向历史唯物主义前进 
第三节对黑格尔异化观的批判改造,探讨历史的辩证运动 
第七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第壹节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异化自然与人化自然 
第二节人的社会本性。社会的人与非社会的人 
第三节由实践范畴到劳动范畴。论自然科学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特色和历史地位 
第壹节《手稿》的主题和它的哲学论证 
第二节对《手稿》的不同理解 
第三节《手稿》的历史地位 
第九章对鲍威尔异化观的批判。论历史和群众 
第壹节从黑格尔到鲍威尔。对鲍威尔非批判唯心主义 
异化观的清算 
第二节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第三节历史和群众。物质利益的作用 
第十章由“异化劳动”到全面确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准备 
第壹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初步接近 
第二节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观与历史观的结合 
第三节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十一章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面创立 
第壹节出发点转移的完成。劳动从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到 
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 
第二节深入到生产过程内部。从研究个体和类的矛盾到 
发现社会自身的规律 
第三节对异化问题的新认识。从用异化解释分工到从分工中 
探求异化 
第四节从实现人的本质到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二章唯物史观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对资本主义 
社会史和社会结构的卓越分析 
第壹节社会整体观和历史发展的终JI原因 
第二节历史和人性。历史评价的尺度 
第三节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对阶级斗争物质基础的探讨 
第四节唯物史观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 
第五节掌握阶级社会历史的钥匙 
第十三章1848年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发展。马克思对法德 
革命经验的总结 
第壹节1848年革命和抽象人道主义原则的破灭 
第二节历史进步与社会变革。社会革命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第三节对国家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 
第四节历史的主体与客体。历史人物的评价 
第十四章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研究的深入结合。对资本主义 
社会形态的系统分析 
第壹节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第二节社会形态和人 
第三节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再考察 
第四节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社会形态更替的顺序性和 
跳跃性 
第五节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和对史前社会的探讨 
前言 
人类在改造世界中探索着其中的奥秘,无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是这样。人类思想史上的许多发现,犹如夏夜的群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其中zui明亮的一颗,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它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开了长期覆盖在社会机体上的帷幕。无怪乎恩格斯于1883年3月17日站在生死与共的亡友墓前发表著名的悼亡演说时,突出地评价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划时代的历史功绩,誉其为马克思一生中的第壹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是包括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内的统一整体。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史观确实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的独创性和突出贡献。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某些原理,可以在马克思的先驱者们那里找到初始形态:古希腊就出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而且黑格尔在历史上第壹次以唯心主义形式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费尔巴哈则确立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领域则不同。尽管人类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而且有某些唯物主义观点的萌芽,但从总体上说都是唯心主义的。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不像在自然领域和认识领域那样,可以通过倒转、剔除、清洗、补充来形成新的理论,而必须通过总结全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重新研究历史和现实,揭示从未被发现过的历史自身的规律。从被繁芜复杂的意识形态、动机和偶然性层层包裹的历史表层走向历史的深处,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 
社会科学完全可以成为像自然科学一样精确的科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定性准确,即对历史的宏观规律有一个科学的理解。社会有机体不同于生物机体,它有自己特有的规律。社会中的各个系统虽然有自己的特殊结构和功能,但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分析社会现象的性质和复杂的因果关系,就根本不可能认识社会。但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凡是有可测定量的地方应该进行定量分析。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兴起,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数学方法渗入社会科学领域,为精确把握社会现象量的规定性提供了条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是一种进步趋势,哲学工作者应该面向世界,面向当代,总结科技革命的新成果。自然科学的成就,不会降低而只会更加丰富和证实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任何自然科学方法都不能取代唯物史观。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法,历史证明是不可取的。 
梅林说:“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以最后真理为其终点的体系。”[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这个意见无疑是卓越的。唯物史观不是问题解答,它不能为复杂多变的历史提供现成的答案,但为人们找到正确的答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无论认识历史的手段和工具怎样进步,第壹次发现唯物史观,把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驱逐出去永远是矗立在人类认识途程中的一块界碑。马克思是普罗米修斯,他用唯物史观之光,照亮了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社会历史领域。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个人又是一个人。他们各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但又是同一种思想体系的共同创始人。恩格斯在1845年春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再度合作之前,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论。本书是专门探讨马克思的,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恩格斯对创立和捍卫唯物史观作出的历史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