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里窗外》是林青霞近5年所写的46篇散文的结集,虽是旧作,但该书记录她19岁以《窗外》成名后多方面的人生经历,字字真实深刻。《窗里窗外》共分为六个章节:“戏”里说的是她的出道故事、拍戏的甘苦、对于作品的内心话;“亲”谈她的家人亲情;“友”则书写她与挚友的交往,细谈她与三毛、黄霑、张国荣、龙应台、琼瑶、徐克等人的往来互动;“趣”是她的生活记趣,有旅行见闻,也有她与影迷的邂逅;“缘”则书写她一生难忘的相遇,像是和记者的友谊,和季羡林的会面之缘;“悟”里记录了她对人生的体悟和感动,以及她向圣严法师求道的故事。此外,书中还完整收录了林青霞一些未公开的照片。
一百年前香港第一部电影《偷烧鸭》开启了香港电影之路,那是 黑白无声电影的年代,记录了百年历史的变迁,变到现在的彩色宽银 幕加上电脑特技。一路走来,中国人的电影,走出了香港,走出了台湾, 走出了大陆,走到世界上许多角落,捧回无数的国际大奖。身为中国 电影人怎不感到与有荣焉? 七二年从街上被人领入影圈,拍了第一部电影《窗外》,从此改变 了我的命运。如果说我平均每年拍一部戏的话,那得拍上一百年。我 的电影生涯跨足了七零、八零、九零三个年代,历经了电影的三大潮流, 也是我人生的三个阶段。 七十年代的唯美文艺爱情片。 八十年代的社会写实和诙谐喜剧片。 九十年代的武侠刀剑片。 七三年我来香港宣传《窗外》,香港人被我的清纯所吸引。媒体给 了我一个“清纯玉女”的称号。《窗外》票房录得六十五万港币,当时 对文艺片来说是相当高的票房。我一夜成名。 至今《窗外》没有在台湾上演过,一九七四年台湾上演我的第 一部戏,是刘家昌导演的《云飘飘》,当时西门町大排长龙,卖座 四百万。从此我片约不断。七二年至八零年我总共拍了五十五部戏, 其中五十部是唯美文艺爱情片。那个年代的台湾还在戒严期,民风保 守纯朴,电检尺度很紧,我们这种片子最受欢迎。现在的情爱片关系 很复杂、层次也丰富,有同性异性恋的,有政治色彩做背景的,有讲 前世今生的。我们那时候的爱情片非常简单,就单纯是男女谈恋爱, 多数是男追女,几乎每部戏都有父母角色的参与。很容易拍,不用搭景, 不需造型,阳明山的别墅我们都拍遍了,服装自己带,导演前一天告 诉你带几件衣服,你回家就自己配,化妆梳头也可自己搞定,一部戏 三十个工作天,两个月内就可拍完。 琼瑶小说改编加上俊男美女最受欢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观众 更是疯迷。当时制片只要签到秦汉、秦祥林、林青霞、林凤娇其中两 个人的合约,就可拿到新、马片商的资金,也就可以开镜了。所以媒 体称那个年代是“二秦二林”年代,那时候我们每个人手上同时都有 几部戏。我最高纪录是同时间有六部戏在拍,忙起来两个礼拜没上过床。 男女主角一到片场就找床,见了床倒头就睡。有一次我靠着墙站着就 睡着了,导演喊:“预备!预备!”才把我吓醒,现在想起来还很怀念 那段轧戏的日子。 成名带来的压力和长期的体力透支,我就像快断了的弦似的,终 于承受不了了。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我离开了电影世界,到美国 加州进修和享受自己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 在美国的十五个月,拍了一部谭家明导演的《爱杀》。这部戏是非 常讲究的奇情戏,也稍带血腥,导演为了要表达一种冷的感觉,整部 戏在洛杉矶和旧金山拍摄,戏的背景以蓝、红为主,在我的电影里是 第一次有美术指导(张叔平)。从这部戏开始我进入了电影和人生的另 一个阶段。 八三年三月回到台北,电影界已经大移位,文艺片不再受欢迎。 八十年代台湾解除戒严,电检尺度放宽,电影类型也多样化。这十年我 尝试了各种类型的戏,没有一部是唯美文艺爱情片,电影里也不再出 现父母的角色。也许是时代改变了,开始崇尚自我感觉的关系。起初片 商对我持保留的态度,直到拍了朱延平导演执导的诙谐喜剧片《红粉兵 团》,票房再创佳绩。从此又开始了我的轧戏生涯,甚至是港、台两地轧。 七十年代是戏里文艺戏外也文艺,常在人情的压力下接了不少不 想接的戏。八十年代是戏里江湖戏外也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情 况下也接了许多不想接的戏。拍徐克执导的《蜀山》后跟香港结了缘, 八四年拍林岭东导演的《君子好逑》之后,就在香港待下了。香港信 息发达,电影也较国际化。香港人不讲人情,不求人,合则来不合则去, 我没有了人情的包袱,也不再身不由己,拍了些比较考究的电影。 因为时代的改变,港台电影开始陆续到大陆出外景,九零年第一 次到长春、哈尔滨拍摄《滚滚红尘》,这是以大时代的动荡期作为背景 的爱情故事,也因为这部戏我得了唯一的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九一年接拍《东方不败》,《东方不败》之后的十七部戏里有十一 部是武侠刀剑片。徐克拍《东方不败》的念头是因《蜀山》而起, 八三年拍《蜀山》有两个镜头,是我站在水中的大石佛像上,一身红, 挥舞着衣裙转身邪魔似的狂笑。下了戏导演以坚定的眼神跟我说,将 来他会找我演一部戏。八年后他来找我,要我演企图一统江山的教主 “东方不败”,是个男人,我没什么犹豫就答应了,因为我对他有信心。 这部电影的票房是想象不到的好。这部戏带起了武侠刀剑片的潮流, 九十年代大部分电影公司找我演的都是反串男人的武侠片。 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九四年的二十二个年头里,我从飘逸的纯情 玉女,演到刀里来剑里去的男人,见证了人世间的浮浮沉沉和电影 潮流的起起落落。拍过一百部戏,演过一百个角色,其实,林青霞最 难演的是林青霞。 二零零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
在从金边到暹粒的飞机上,青霞坐我旁边,她说:“一生都在演艺, 总觉得没有好好修行。” 我正在看巴黎吉美(Guimet)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敦煌不捐菩 萨画像。画像四角有“歌”“舞”“嬉”“鬟”四位供养菩萨。 我就说:“‘歌’‘舞’‘嬉’‘鬓’也都是修行,修行可以不着于相 吧!” 青霞很美,美是负担,可能也是修行的开始。 在吴哥窟时,青霞已经开始随手做一些小品笔记,我陆续在报章 杂志看到。多年不见,青霞要以文字修行了。 青霞平安。
蒋勋 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日于八里淡水河畔
这是唯一的一本林青霞写林青霞的书!
四百页超美超厚全彩图书!
息影十七年的林青霞以写作的方式复出!
新书爆热香港书展!作品至真至性,自然流露。
林青霞说,我现在是作家,六十岁以后希望成为艺术家。
我得承认,在翻开《窗里窗外》之前,我对这类题材抱有一定的预设,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它并非如我想象中的那样,充斥着华丽的辞藻或宏大的叙事。相反,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的是一幅幅极其生活化的画面,却又在这些画面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刻。我喜欢它对于“选择”的描绘,那种身不由己的无奈,以及在有限的选项中,如何艰难地做出决定的过程。书中人物的每一个抉择,都像是掷出去的骰子,落地后,就再也没有回头路。这种命运的无常感,却又被一种坚定而温和的叙事语气所缓和,让人在感叹命运捉弄的同时,又不至于陷入绝望。我读到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释然的章节时,常常会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十字路口,想起那些让我们或欣喜或痛苦的决定。它让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场探索中的孤独旅人。
评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偷窥”的快感,但绝非那种窥探隐私的恶趣味,而是一种对人性深处的好奇与探寻。我喜欢它在不动声色中,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一点点剥开。那些藏在微笑背后的酸楚,那些在沉默中涌动的渴望,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它不回避生活的粗粝,也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但它也同样展现了希望的光芒,以及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的善良。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对“遗憾”的处理。它没有将遗憾描绘成一种必须被克服的阴影,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一种可以被理解、被接纳的存在。这种豁达的态度,让我觉得仿佛书中所有的人物,都经历过一场深刻的洗礼,而最终,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它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人生指南,但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他人的方式,让我觉得,原来,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
评分《窗里窗外》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看见”的体验。起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讲述人生哲理的书,或者是一部情感跌宕起伏的小说,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被我们用“理所当然”掩盖起来的真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独到之处。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狗血的误会,只有那种在日常琐碎中,因为理解的偏差、沟通的障碍而产生的细微裂痕,以及在漫长岁月中,那些因为包容、因为习惯而逐渐愈合的伤口。我仿佛能闻到书中人物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混合着柴米油盐和淡淡忧伤的气息。它让我反思,在亲情、友情、爱情的维系中,我们究竟付出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付出,是否真的如同书中描绘的那般,在无声无息中塑造着我们,也塑造着我们身边的人?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的视角,让我开始更加珍视那些出现在我生命中的“窗外”风景,也更加懂得去“看”那些“窗里”的心事。
评分这本《窗里窗外》如同一汪深潭,初见时只觉澄澈,细品之下,才知暗流涌动,涟漪层层。我喜欢它描绘的那些平凡日子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起伏。读到书中某个人物面对困境时,那种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早已在暗夜里将万语千言吞咽下去的坚韧,总能让我默默地低头,在自己的掌心寻找那份力量。它不是那种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浸润式的体验,仿佛我就是那个坐在窗前的人,透过玻璃,观察着里面发生的一切,同时又身处其中,感受着那份属于生活本身的温度与凉薄。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一句无意间的叹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甚至是窗户上凝结的雾气,都赋予了它们一种诗意,一种解读人心的密码。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觉得书中每个人都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真实存在。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想自己的过往,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压抑的情感,似乎都在这本书的光线下,被温柔地唤醒。它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没有指引我走向某个特定的方向,但它让我学会了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在迷茫中寻找一份清明,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馈赠。
评分《窗里窗外》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静”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找到这样一本能够让我沉静下来的书,实属不易。它没有宏大的背景,没有激烈的矛盾,更多的是聚焦于个体内心世界的波澜。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情绪”的细腻描摹。它不像很多作品那样,将情绪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将它们拆解成最细微的触角,一点点地渗入读者的内心。我仿佛能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喜悦,也能体会他们的失落,甚至有时候,他们的焦虑也会悄悄地爬上我的心头。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觉得我不再是孤单地阅读,而是与书中人一同经历着人生的起伏。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那些被我们轻易忽略的情绪,才是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重要部分。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但我的内心却多了一份平静,一份对生活更深的理解和接纳。
评分有点破边,以后买书还得去那哪
评分包装完好
评分收到没翻两下就散架了,严重怀疑是不是盗版
评分不老的东方教主
评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评分想买这本书很久了,物有所值,值得收藏。
评分书都破了,里面还撕坏了几页,真是崩溃!
评分一本好书,丰富我的生活!
评分独一无二的美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