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這個名字,常使中國人百感交集。一方麵他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發現瞭多個舉世震驚的輝煌文物遺存,幾乎完全重塑瞭世人對那個區域曆史文明的看法;另一方麵他又以一種帝國主義的作風,掠奪走大量文物。這種對國人而言善惡二重性的最顯著事例,就是他1907年在敦煌以不大的代價從藏經洞帶走29大箱文物:這一舉動本身是海盜式的,流失的文物使中國學者至今痛心,但卻因此開創瞭敦煌學。
評分斯坦因這個名字,常使中國人百感交集。一方麵他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發現瞭多個舉世震驚的輝煌文物遺存,幾乎完全重塑瞭世人對那個區域曆史文明的看法;另一方麵他又以一種帝國主義的作風,掠奪走大量文物。這種對國人而言善惡二重性的最顯著事例,就是他1907年在敦煌以不大的代價從藏經洞帶走29大箱文物:這一舉動本身是海盜式的,流失的文物使中國學者至今痛心,但卻因此開創瞭敦煌學。
評分前者是馮承鈎先生所譯。簡要記載瞭上世紀初斯坦因三次考察西域地區的發現和斯坦因以前諸考察團在新疆考察之經過後者係法國學者色伽蘭所著。記述瞭1914年考古隊曆時半年實地考察四川一省古物的情況。
評分比較小眾的西域學作品之一,一代一路恰逢其時
評分都是繁體字,看的費勁。比較生澀難讀,不建議購買
評分斯坦因1900-1930年間曾四次進入新疆及河西探險,每次都曆時兩三年之久,《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便是他對這些這幾次考古、考察成果所作的總結。雖說是在哈佛大學的講座,但卻深入淺齣,與其說是研究著作,倒不如說是集遊記、史地觀察、考古筆記於一身的通俗讀物,毫不艱澀。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因為斯坦因本來就並不研究艱深的學問,他的主要成就是發現那些文物,而不是研究他們。在本書中他自己也承認“不懂漢學”(頁177),多次錶示自己漢語不佳,隻會“蹩腳和有限的漢語”(頁214),甚至嚮人學瞭一些中國話之後纔發現那隻是湖南官話(頁48)。不過這並不影響他對西域文物發掘的眼力和判斷力,更不影響本書的可讀性。
評分比較小眾的西域學作品之一,一代一路恰逢其時
評分評分
比較小眾的西域學作品之一,一代一路恰逢其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