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標準匯編:通用方法捲

農藥標準匯編:通用方法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全國農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標準齣版社第二編輯室 等 編
圖書標籤:
  • 農藥
  • 標準
  • 分析方法
  • 通用方法
  • 化學分析
  • 農藥殘留
  • 質量控製
  • 檢測
  • 規範
  • 實驗室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59949
版次:1
商品編碼:10835779
包裝:平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49
字數:1189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農藥標準匯編(通用方法捲)》自實施之日起,代替GB/T 1605-1979(1989)。本標準為一次修訂。HG 2-899-1977《商品農藥采樣方法》於1977年10月首次發布,1979年修訂為GB 1605-1979《商品農藥采樣方法》。本標準由國傢石油和化學工業局提齣。本標準由全國農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有瀋陽化工研究院。本標準參加起草單位有河北新豐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有樓少巍、侯字凱、周國柱、張進娥。本標準委托全國農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負責解釋。

目錄

一、基礎標準
GB/T 1604-1995 商品農藥驗收規則
GB/T 1605-2001商品農藥采樣方法
GB 3796-006農藥包裝通則
GB 4285 1989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 4838-2000農藥乳油包裝
GB 4839-2009農藥中文通用名稱
GB/T 17515-1998農藥乳化劑術語
GB/T 19378-2003 農藥劑型名稱及代碼
GB 20813-2006農藥産品標簽通則
HG 3308-2001農藥通用名稱及製劑名稱命名原則和程序

二、通用方法
GB/T 1600-2001農藥水分測定方法
GB/T 1601-1993農藥pH值的測定方法
GB/T 1602-2001農藥熔點測定方法
GB/T 1603-2001農藥乳液穩定性測定方法
GB/T 5451-2001農藥可濕性粉劑潤濕性測定方法
GB/T 13917.1-2009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第1部分:噴射劑
GB/T 13917.2-2009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第2部分:氣霧劑
GB/T 13917.3-2009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第3部分:煙劑及煙片
GB/T 13917.4-2009 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 第4部分:蚊香
GB/T 13917.5-2009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第5部分:電熱蚊香片
GB/T 13917.6-2009 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 第6部分:電熱蚊香液
GB/T 13917.7-2009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第7部分:餌劑
GB/T 13917.8-2009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第8部分:粉劑、筆劑
GB/T 13917.9-2009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第9部分:驅避劑
GB/T 13917.10-2009農藥登記用衛生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及評價第10部分:模擬現場
GB/T 14825-2006農藥懸浮率測定方法
GB/T 15670-1995農藥登記毒理學試驗方法
GB/T 16150-1995農藥粉劑、可濕性粉劑細度測定方法
GB/T 19136-2003農藥熱貯穩定性測定方法
GB/T 19137-2003農藥低溫穩定性測定方法
GB/T 19138-2003農藥丙酮不溶物測定方法
HG/T 2982-1987(2004) 雙甲脒含量分析方法(原GB 8202-87)
HG/T 2984-1987(2004) 喹硫磷原藥分析方法(原GB 8204-87)
HG/T 2985-1987(2004) 二氯菊酰氯含量分析方法(原GB 8205-87)
HG/T 2988-1988(2004) 氯菊酯含量分析方法(原GB 9566-88)

三、相關規範
GB/T 8321.1-2000農藥閤理使用準則(一)
GB/T 8321.2-2000農藥閤理使用準則(二)
GB/T 8321.3-2000農藥閤理使用準則(三)
GB/T 8321.4-2006農藥閤理使用準則(四)
GB/T 8321.5-2006農藥閤理使用準則(五)
GB/T 8321.6-2000農藥閤理使用準則(六)
GB/T 8321.7-2002農藥閤理使用準則(七)
GB/T 8321.8-2007農藥閤理使用準則(八)
GB/T8321.9-2009農藥閤理使用準則(九)
GB 12475-2006農藥貯運、銷售和使用的防毒規程
GB/T 17768-1999懸浮種衣劑産品標準編寫規範
HG/T 2467.1~2467.20一2003農藥産品標準編寫規範
NY/T 393-2000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
NY 608-2002農藥産品標簽通則
NY/T 718-2003農藥毒理學安全性評價良好實驗室規範

四、相關法規和規章
農藥生産管理辦法
農藥管理條例

前言/序言


農藥殘留檢測與風險評估:現代農業的質量保障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農業生産過程中至關重要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風險評估模型及其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環境健康中的應用。全書內容聚焦於如何科學、精準地監控和管理農藥在食品鏈及生態係統中的殘留問題,旨在為科研人員、質量控製專傢、監管機構以及相關從業者提供一套全麵、實用的技術指南和理論框架。 第一部分:農藥殘留分析的原理與方法 本部分係統梳理瞭農藥殘留分析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首先,對各類農藥的理化特性、環境行為及其在動植物體內的代謝過程進行瞭詳盡的闡述,為後續的檢測方法選擇奠定理論基礎。 1. 樣品前處理技術:精確分離的關鍵 農藥殘留分析的首要挑戰在於復雜的基質分離。本書詳細介紹瞭從不同樣品類型(如榖物、蔬菜、水果、肉類、水體和土壤)中提取農藥的各種技術。重點介紹瞭以下幾種高效方法: 液-液萃取(LLE): 傳統的經典方法,但本書分析瞭其在提高選擇性和降低溶劑使用方麵的優化策略。 固相萃取(SPE): 詳細講解瞭不同吸附劑(如矽膠、C18、離子交換樹脂)的選擇原則,以及針對特定農藥組分進行選擇性淨化的流程設計。 QuEChERS(快速、簡便、耐用、經濟、可靠)方法及其衍生技術: 這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書中不僅涵蓋瞭標準化的QuEChERS流程,還深入探討瞭針對高脂或高水分樣品進行的“多收縮”(Miniaturization)和“分散固相萃取”(d-SPE)的改進方案,強調瞭對高濃度乾擾物的有效去除。 新型微萃取技術: 介紹瞭固相微萃取(SPME)和液相微萃取(LPME)在痕量殘留分析中的潛力與應用場景,特彆是在現場快速篩查方麵的優勢。 2. 分離與檢測技術:高靈敏度的保障 本部分詳述瞭現代分析儀器在農藥殘留定性定量中的核心作用,重點突齣瞭對多殘留物同時分析能力的要求。 色譜分離技術: 氣相色譜(GC): 闡述瞭在分析揮發性和半揮發性農藥(如有機氯、菊酯類)時,不同柱相(極性、非極性)的選擇和溫度編程策略。特彆關注瞭與電子捕獲檢測器(ECD)和火焰光度檢測器(FPD)的聯用。 液相色譜(LC): 聚焦於分析非揮發性、熱不穩定或高極性的農藥(如除草劑、氨基甲酸酯類)。詳細解析瞭反相高效液相色譜(RP-HPLC)和正相色譜(NP-HPLC)的應用範圍,以及對柱溫和流動相梯度洗脫的優化。 質譜聯用技術(MS): 這是實現高靈敏度和高選擇性的關鍵。 GC-MS/MS(串聯質譜): 詳細介紹瞭三重四極杆(Triple Quadrupole, TQ)在農藥殘留“多反應監測”(MRM)模式下的應用,包括優化碰撞能、內標物的選擇以及母離子/子離子的篩選策略,以確保低濃度下的準確測定。 LC-MS/MS: 重點闡述瞭電噴霧電離(ESI)和大氣壓化學電離(APCI)在正負離子模式下的切換應用。對於結構復雜的農藥,探討瞭高分辨質譜(HRMS,如Orbitrap和Q-TOF)在未知農藥篩選和目標物確認中的優勢。 快速篩查技術: 介紹瞭免疫分析法(如酶聯免疫吸附測定 ELISA)在宏觀、快速普篩中的應用,以及便攜式光譜技術(如拉曼光譜)在現場快速鑒彆中的發展方嚮。 第二部分:殘留分析的質量保證與數據處理 本部分強調瞭分析結果的可靠性與可比性,涵蓋瞭從方法建立到報告齣具的全過程質量控製要求。 1. 方法的驗證與性能評估 詳細闡述瞭根據國際標準(如ISO/IEC 17025)對農藥殘留檢測方法進行全麵驗證的必要步驟,包括: 選擇性與乾擾物研究: 如何通過色譜分離和質譜技術區分目標物與基質效應。 綫性範圍與校準模型的確定: 探討瞭綫性迴歸、外標法、標準加入法等不同校準策略的適用性。 準確度和迴收率評估: 討論瞭在不同濃度水平(低、中、高)進行加標迴收實驗的要求,以及如何處理迴收率偏差。 檢測限(LOD)與定量限(LOQ)的計算與報告: 強調瞭基於信噪比(S/N)確定分析方法的靈敏度的科學依據。 2. 風險評估與膳食暴露量計算 分析結果必須轉化為實際的風險管理指標。本部分介紹瞭如何使用檢測數據進行風險評估: 最大殘留限量(MRLs)的設定與閤規性判定: 解釋瞭MRLs的製定依據(毒理學數據、農藥使用量)以及實際檢測值與MRLs的對比判斷流程。 膳食風險評估模型: 詳細介紹瞭急性參考劑量(ARfD)和每日允許攝入量(ADI)在計算食用水果、蔬菜等主要食物來源的理論攝入量中的應用。 總膳食暴露模型: 探討瞭如何綜閤考慮多種食物來源的殘留數據,評估消費者在日常飲食中農藥的總暴露水平,以及如何通過模型預測長期健康風險。 第三部分:特定基質中的殘留挑戰與應對 針對不同類型的樣品,殘留物的行為特性和檢測難點各不相同。本書提供瞭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 農産品基質(果蔬、榖物) 重點討論瞭高糖、高澱粉、高水分基質對萃取效率和質譜信號的負麵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後處理步驟來剋服基質效應。例如,針對高水分樣品中可能存在的“水分冷阱”效應,提齣瞭快速冷凍乾燥或優化溶劑體積的策略。 2. 動物源性食品(肉、奶、蛋) 脂溶性農藥(如有機氯)在脂肪組織中的富集問題是核心難點。本書詳細介紹瞭脂質去除技術,如低溫沉澱、固相萃取中的高揮發性有機溶劑萃取(LLE-based clean-up)或利用特定吸附劑去除脂類乾擾物的方案。 3. 環境介質與食品加工環節 擴展瞭分析範圍至水體和土壤中的殘留物,特彆是對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的分析,強調瞭超痕量檢測的必要性。同時,也探討瞭在食品加工(如加熱、醃製、烘烤)過程中農藥的轉化和降解産物的檢測與追蹤,這對於評估最終食品安全至關重要。 結語 本書集閤瞭多位資深分析化學傢和毒理學傢的研究成果,不僅提供瞭操作層麵的技術指導,更構建瞭一個從源頭控製到終端評估的完整質量安全管理體係。它緻力於推動農藥殘留分析技術的標準化與國際化接軌,為構建更加安全可靠的全球食品供應鏈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新齣的《農藥標準匯編:通用方法捲》簡直是化學分析領域的一股清流,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拿到瞭一本武林秘籍。我手頭的這本,內容編排得極其嚴謹,每一章的邏輯過渡都像是精心設計的迷宮,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深入。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法規匯編,而是真正把“方法”這個核心講透瞭。比如,關於氣相色譜法,它沒有簡單地羅列參數,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進樣方式對殘留物分析結果的細微影響,那些關於載氣選擇、柱溫程序設定的討論,簡直是實戰經驗的結晶。我尤其欣賞它在方法驗證部分的處理,從準確度到精密度,再到方法的適用範圍界定,都給齣瞭非常詳盡的實驗設計指導。我記得有一次測試一個復雜基質中的微量汙染物,對照書中的通用方法進行優化,效果立竿見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收錄瞭多少個具體的農藥品種標準,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可以應對絕大多數未知或新齣現的分析挑戰的底層邏輯和技術框架。對於實驗室的技術骨乾來說,這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翻開它,感覺自己對分析化學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那種掌控全局的信心油然而生。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匯編”類的書籍抱持著相當保守的態度,總覺得它們更像是舊有文件的堆砌,缺乏新意。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它簡直就是一本“如何思考分析問題”的教科書。內容布局上,它采用瞭模塊化的設計,讓你在需要特定技術支持時,能迅速定位到關鍵信息,而不是像翻字典一樣浪費時間。我記得翻閱到關於光譜法的部分時,作者對乾擾物的消除策略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那些關於背景校正和信號疊加的理論分析,寫得非常深入且富有洞察力。很多教科書隻是告訴你“要消除乾擾”,但這本書卻告訴你“如何係統地預判並消除乾擾”。它的語言風格偏嚮於那種老派科學傢的嚴謹和一絲不苟,沒有太多花哨的修飾,每一個句子都信息量飽和。我發現,即便是對於我們這種常年在一綫操作的分析人員來說,書中對一些基礎原理的重新闡釋,也能帶來“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本書更像是導師在耳邊細語,指導你如何構建一個堅不可摧的分析流程,它教的不是招式,而是內功心法。

評分

拿到這本厚厚的“通用方法捲”,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在“質量保證與質量控製(QA/QC)”部分的著墨之深。這部分內容絕對是全書的亮點之一,遠超一般標準匯編的敷衍瞭事。作者在這裏構建瞭一個非常清晰的、多層次的質量控製體係,從日常的儀器性能檢查到定期的實驗室間比對(PT),每一步驟的要求都寫得清清楚楚,並且提供瞭可操作的判斷標準。這對於確保實驗室數據的可靠性和國際互認性至關重要。我記得對照書中關於“係統適用性測試(System Suitability Test, SST)”的要求,重新梳理瞭我們實驗室的GC-MS日常維護流程,發現瞭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細節。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務實,它不談虛的,隻談“如何確保你測齣來的數據是正確的,並且彆人會相信你的數據”。它更像是一部操作手冊和一本哲學思考錄的結閤體,教導讀者如何將嚴謹的科學態度貫穿於每一個實驗操作細節之中。對於需要進行資質認證的實驗室而言,這本書簡直是無價之寶。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那些正在建立或升級農殘檢測實驗室的同行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發現它的重點似乎是放在“通用性”和“穩健性”上,而不是追逐最新、最時髦的分析技術指標。例如,在樣品前處理章節,它詳盡地對比瞭不同提取溶劑的效率和安全性,並給齣瞭不同基質(土壤、水體、植物組織)的通用提取流程優化建議。這種注重實操性和普適性的內容,正是我們日常工作中最為需要的。那些零散的、分散在不同期刊或方法文檔中的通用技術點,被它係統地整閤在瞭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個人對它對“空白值控製”那一塊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控製限要求上,而是深入分析瞭汙染源的可能途徑,從試劑純度到實驗室環境控製,提供瞭一套全麵的“零汙染”操作框架。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骨架”非常強壯,任何新的分析方法都可以基於它提供的通用框架進行快速的、有依據的搭建和驗證,大大降低瞭新方法導入的試劑和時間成本。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思路,透露齣一種超越具體農藥的宏大視角,這讓我非常欣賞。它聚焦於“通用方法”,這意味著它探討的是分析化學的本質——即如何從復雜介質中分離、鑒定和定量目標分析物。例如,在色譜分離的章節,它對分離度的影響因素進行瞭深入的理論推導,並結閤實際案例說明瞭如何通過調整流動相的極性、梯度等參數來實現最佳分離。這種從底層原理齣發的敘述方式,避免瞭陷入單一方法的窠臼。我甚至發現,書中關於“檢測限(LOD)”和“定量限(LOQ)”的討論,已經提升到瞭統計學推斷的高度,這對於理解分析方法的本質局限性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初次翻閱可能覺得內容龐雜,但隨著對分析化學理解的加深,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聯係和規律,如同撥開雲霧見青天。它不是一本速查手冊,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研讀、並能讓你在多年後仍能從中汲取新知的參考巨著。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方法論基礎,讓使用者能夠舉一反三,遊刃有餘地應對未來的分析挑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