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又能练字又能学习古诗词。
评分唐寅画落花图,并在图上题落花诗并非一次。据《珊瑚网》记载,唐寅在正德十五年(一五二O)曾作落花图咏。《式古堂书画汇考》中收入唐寅的落花图咏,为七律十首,是原集落花诗中的前十首。唐寅在落款中标明该诗题于落花图上,书于正德庚辰仲秋吉日。但由于目前看不到原作,怀疑已佚。但据此可推测,辽博藏本的落花诗卷书写时间当与正德十五年的落花图咏时间相近。另一个证据是该藏本落花诗的书风与存世的中国美术馆藏(一五二二年)落花诗卷书风相近。
评分这本字贴比大32开本都大一圈,在运送途中书角有折皱,影响翻看心情。
评分孩子很喜欢
评分感觉很好,同事看到了,决定让我帮他马上买一本。
评分不错!用来临摹!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挺满意的。。。。。。
评分造出自己的方法。他由沈周身上学得了被沈周称为绘画上唯一能传授的“意匠”。所谓“意匠”,换句话说是指沈周对场景的构造能力,或许还正确些。沈周晚年的作品《落花图》和几乎同时期一五0七年的文征明初期作品《雨余春树图》作比较,在形式、笔致和主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同属于青绿山水,其基本构图上的类似点应可被注意到。这一点在文徵明截取山坡的角度更明显。从前景看过去,可看出二者的基本型态:坡顶变成平形的小山的,呈现一片无际的平淡和宁静;石头由各个圆形结成带状分布参差。这些都交互搭配色彩:丘陵上部用淡绿色,侧面涂上暖暖的黄褐色,石头或是青色的,或是青绿色的。各个形状虽都是独立的个体,却彼此紧紧地结合着。使用了这两种“像”,文征明在自己画中设计了一连串的“区域画面”。这一个“区域画面”从右到左,从左到上,又从右折回,最后到达最顶部。在这部分,随着两侧远处灰色的山,成为全图的核心;同时,有平顶的山,距离变远了,连带地也看出形状有所变化。留白部分的抑制感觉把依据这两个主题而使用的技巧作更一层的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