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石刻撷英

洛阳石刻撷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永坤,吕劲松,余扶危 编
图书标签:
  • 石刻艺术
  • 洛阳文化
  • 历史文化
  • 文物
  • 艺术史
  • 古代艺术
  • 中国石刻
  • 洛阳石窟
  • 佛教艺术
  • 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44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89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页数:2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洛阳石刻撷英》收录洛阳地区的地上石刻及部分出土文物270余件,按照石刻的性质分为宗教石刻、陵墓石刻、建筑石刻、民俗石刻四类编排。以图为主,有简明文字说明。所手石刻类型多样,时代跨度从东汉到明清,零散文物收集不易,其中许多为首次发表,为历史研究、文物考古及美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并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作者简介

余扶危,重庆市人。1964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洛阳博物馆工作。先后任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洛阳考古研究所筹备组组长、洛阳古墓博物馆馆长、洛阳市文物商店经理等职。兼任洛阳大学历史系文博考古班教授、考古专业顾问,四川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新编全唐五代文》编委会编委。研究馆员。
退休后至今为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研究员。
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古都学会会员、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独著或合著论著和简报数十篇,参与编著各种书籍20余种。主要有:《洛阳东都隋唐含嘉仓》、《洛阳唐三彩》、《洛阳出土文物集粹》、《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古都洛阳》、《洛阳出土历代墓志目录》、《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刺史行事录》、《洛阳古代官吏事略》、《洛阳出土瓷器》、《洛阳出土玉器》、《洛阳出土青铜器》、《偃师文物精粹》、《洛阳考古集成》(原始社会卷、夏商周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宋卷、补编)等。,从而更好地将古都洛阳的重要文物宝藏展现于众。

目录

宗教石刻
1.坐佛 北魏
2.坐佛 北魏
3.坐佛 北魏
4.坐佛 北魏
5.坐佛 唐
6.坐佛 唐
7.坐佛 唐
8.坐佛 唐
9.坐佛 唐
10.坐佛 唐
11.坐佛 宋
12.佛像 唐
13.佛像 唐
14.佛像 唐
15.佛像头 北魏景明三年(502)
16.佛像头 唐
17.佛像头 唐
18.佛像头 唐
19.佛半身像 唐
20.菩萨坐像 北魏
21.菩萨坐像 北魏
22.菩萨坐像 唐
23.菩萨坐像 唐
24.菩萨坐像 唐
25.菩萨坐像 唐
26.菩萨坐像 唐
27.菩萨像 唐
28.菩萨像 唐
29.菩萨像 唐
30.菩萨像 宋
31.菩萨头像 北魏
32.菩萨头像 东魏
33.菩萨头像 唐
34.菩萨头像 唐
35.菩萨头像 唐
36.飞天头像 北魏
37.力士像 唐
38.力士头像 唐
39.武士头像 唐
40.夜叉像 唐
41.佛像座 北齐
42.佛像座 唐
43.香炉 宋
44.寺沟造像碑 北魏
45.翟兴祖造像碑 北魏正光四年(523)
46.造像碑 北魏
47.造像碑 北魏
48.赵庆祖造像碑 北齐天保五年(554)
49.造像碑 北齐河清元年(562)
50.姜纂造像碑 北齐天统元年(565)
51.韩永义等人造像碑 北齐天统二年(566)
52.僧道略等人造像碑 北齐武平二年(571)
53.冯翊王造像碑 北齐武平三年(572)
54.孟阿妃造像碑 北齐武平七年(576)
55.崔永仙等人造像碑 北齐
56.造像碑北齐
……
陵墓石刻
建筑石刻
民俗石刻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洛阳石刻撷英》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且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完全不涉及任何石刻或洛阳历史主题: --- 《星轨之下:伽蓝德文明的兴衰与遗产》 导言:当星辰不再指引方向 在宇宙的深邃画布上,伽蓝德文明是一抹转瞬即逝却又光芒万丈的色彩。他们并非诞生于我们熟悉的银河旋臂,而是源自遥远的仙女座星系边缘,一个被称为“织女星纱”的星云区域。 《星轨之下:伽蓝德文明的兴衰与遗产》并非一本枯燥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一个宏大、复杂且最终走向未知的文明的深度考古。本书汇集了跨越三个世纪的太空探索、晦涩的符号学解析以及对残存遗迹的细致描摹,旨在拼凑出一个完整却又充满遗憾的文明图景。 本书的视角独特,聚焦于伽蓝德人如何面对一个根本性的宇宙难题:如何在一个注定走向热寂的宇宙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和延续的可能? 第一部:源起与黄金时代——“共鸣之墙”的建立 伽蓝德文明的早期历史,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驾驭。与其他依赖化石燃料或核能的文明不同,伽蓝德人很早就掌握了“共振能源”技术,能够从恒星的脉动中提取近乎无限的清洁能量。 第一章:混沌中的秩序 详细描述了伽蓝德母星“埃提俄斯”的地理特征,以及早期部落如何通过对地壳共振频率的调校,实现了早期的技术飞跃。我们探究了他们早期的宗教观——将宇宙视为一个巨大的、不断振动的乐器。 第二章:宏伟的“共鸣之墙” 在公元纪年前约四千年(按伽蓝德历计算),伽蓝德人完成了他们的最伟大的工程奇迹——“共鸣之墙”。这不是一道防御工事,而是一个覆盖整个行星轨道、用于稳定和放大恒星能量的巨型结构网络。本书首次公布了从发现的残骸中逆向工程出的共鸣节点图谱,揭示了其设计中蕴含的惊人数学美学。我们探讨了这一工程如何使伽蓝德社会进入了物质极大丰裕的黄金时代,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传统贵族阶层的消亡与“算法贤者”的崛起。 第三章:心灵的拓扑学 在物质需求被彻底满足后,伽蓝德文明开始向内求索。他们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神经接口技术,能够实现近乎完美的“群脑共享”。本书深入分析了这种共享意识如何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但也埋下了日后文化停滞的伏笔。我们审视了那些拒绝接入网络、坚持个体独立思考的“离群者”的哲学立场。 第二部:内部的裂隙与哲学的危机 黄金时代的宁静并未持续太久。当所有外部挑战都被克服后,内部的矛盾开始浮现。一个高度和谐且效率极高的社会,如何处理“异见”和“激情”? 第四章:意义的熵增 随着知识的积累,伽蓝德人发现,他们所处的宇宙似乎遵循着某种不可逆转的衰减规律——“意义的熵增”。所有的创造最终都会被遗忘,所有的能量最终都会分散。这种形而上的恐惧,如何渗透到他们的艺术、科学乃至日常对话中?我们引用了多篇从“沉寂站台”发现的、充满绝望色彩的文学作品片段。 第五章:算法的暴政 “算法贤者”逐渐取代了人类决策者。他们设计的优化系统将社会效率推向了极致,但也无意中扼杀了创新和非理性。本书通过对“大遗忘事件”的重构,探讨了当系统试图消除所有潜在的“风险”时,文明本身是如何被驯化至失去生命力的。 第六章:跨越维度的尝试 为了逃离熵增的宿命,伽蓝德人开始进行一系列危险的实验,试图突破四维时空。本书详细介绍了他们对“奇点共振器”的研发过程,以及第一次、第二次尝试失败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包括数个殖民卫星的瞬间湮灭,以及对“共鸣之墙”造成的永久性损伤。 第三部:大迁徙与最后的低语 面对母星环境的恶化和自身哲学的困境,伽蓝德文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母星,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星际迁徙。 第七章:方舟的建造 伽蓝德人建造了被后世称为“漂流者”的巨型星舰。与早期文明的宏大建筑不同,“漂流者”的设计理念是极简与自洽。本书详细分析了其生态循环系统和信息存储策略——他们决定将文明的精髓压缩成高度加密的数据晶体,而非依赖大量的物质载体。 第八章:星尘中的抉择 迁徙并非一帆风顺。在穿越一片被称作“无声地带”的空旷区域时,船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集体精神危机。我们探讨了当时社会领导者如何使用“记忆重塑技术”来维持船员的士气,以及这种干预对文明纯粹性造成的最终影响。 第九章:终点的悖论 “漂流者”最终抵达了一个被认为是“理想中继点”的星系。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悖论:他们所发现的任何行星,都无法完全满足他们对“永恒性”的要求。在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漂泊和适应后,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持续的宏大叙事,转而追求一种更微小、更局部的存在形式。 结语:碎片化的遗产与回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转向了当代宇宙考古学的发现。我们没有找到伽蓝德的帝国,只找到了“碎片”。这些碎片包括在遥远星系中发现的、功能不明的微型能量发射器,以及一些被其他低等文明偶然继承并误用的技术残余。 《星轨之下》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反思:一个追求绝对秩序和永恒的文明,最终是如何被自身的完美所吞噬的? 本书配有大量高分辨率的模拟图、工程蓝图的复原图,以及对发现的符号系统的详尽词典,是理解先进文明兴衰规律的必读之作。它提醒我们,技术的高度并不能保证生存的长度,而真正的生命力,或许就蕴藏在那些不完美的、短暂的瞬间之中。 --- 作者简介: 艾略特·凡斯,空间考古学与符号语言学领域的新锐学者,曾参与“深空残骸回收计划”,在过去十年中专注于解析非碳基生命形式留下的信息结构。本书是他基于对伽蓝德信号残片的十年研究结晶。

用户评价

评分

厚重感十足的一部文集,从装帧的质地到内页的排版,都散发着一股经年沉淀的古朴气息。初翻开时,那些精心挑选的拓片和摹本,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们带回了洛阳那片历史的沃土。书中的文字功力扎实,对碑刻细节的捕捉尤为精妙,无论是刀法上的细微变化,还是字体的演变脉络,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克制而又饱含深情的叙述方式,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每一方石刻背后所承载的时代风云和匠人精神。读完后,我仿佛与那些沉默的文字和符号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对于了解中原地区石刻艺术的发展脉络,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绝非走马观花的速览之作,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一同走进那片被时光抚摸过的石头世界,去聆听那些无声的史诗。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有些担心这类专业性强的书籍会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书成功地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沟通,既有供专业人士研读的严谨考据,也有足以吸引普通历史爱好者的流畅笔触。图文的配合恰到好处,高质量的印刷使得那些斑驳的、风化的文字依然能清晰辨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阅读的直观感受。特别是那些对特定碑刻的考证部分,作者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逻辑推导严密,令人信服。它不仅仅是一部图像录,更是一部带着温度的文化考察报告,让我们看到了洛阳石刻艺术在中华文明长河中占据的核心地位,那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扑面而来。

评分

读完此书,我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不仅是对那些古代的工匠和书家,更是对作者这种沉下心来做学问的态度。全书洋溢着一种对传统文化近乎虔诚的尊重,行文间没有一丝一毫的浮躁气。它提供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像一张精密的网络,将洛阳地区散落的石刻艺术点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原石刻艺术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几乎可以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它没有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那一块块石头上刻下的每一道痕迹,通过对这些“小切口”的深度挖掘,最终汇聚成了对洛阳文化史的深刻洞察。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像传统的地方志那样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洛阳石刻艺术中的“精华”部分,这种“撷英”的手法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集中和高效。作者在选取材料时,显然下了不少功夫,那些被收入的石刻,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水准,都堪称一流。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石刻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对比分析,读来令人茅塞顿开。比如,某一段关于魏碑书风演变的论述,通过对比几块看似相似却内蕴乾坤的碑文,清晰地勾勒出了风格从方峻到秀逸的过渡,这种细致的辨析,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在洛阳的古迹中进行了一场有质量的田野考察,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控精神。很多我们可能一眼扫过、不以为意的细微之处,在作者的笔下都被放大、被审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种对“微观”的执着,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一下子被拉伸了。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某些造像题记的解读部分,那些刻在石像底座上的小字,往往是研究造像年代和供养人信息的关键线索。作者通过对这些极其模糊的文字的细致辨认和校勘,填补了一些历史上的空白,这种“拨开迷雾见真相”的过程,阅读起来非常过瘾。它教会我,真正的历史研究,往往藏在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里,这本书就是一把绝佳的钥匙,帮助我们开启这些隐秘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