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T 5266-2011):水電水利工程纜索起重機安全操作規程》編製過程中,編製組進行瞭廣泛的調查,搜集瞭大量的資料,總結瞭我國水電水利工程纜索起重機運行管理的經驗,吸取瞭有關成果,並徵求瞭全國有關單位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T 5266-2011):水電水利工程纜索起重機安全操作規程》由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提齣。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T 5266-2011):水電水利工程纜索起重機安全操作規程》由電力行業水電施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總則
5 安裝與拆除
5.1 準備工作
5.2 安裝
5.3 試驗
5.4 拆除
6 運行
6.1 一般規定
6.2 作業
6.3 交接班
7 維修保養
7.1 一般規定
7.2 機械部分
7.3 電氣部分
8 運輸
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準。
3.0.1
承載索 track rope
支撐起重小車、取物裝置和額定載荷的鋼索。
3.0.2
起重小車 crab
在承載索上運行,使吊掛重物移動的裝置。
3.0.3
纜索起重機 cable cranes
承載索兩端分彆固定在兩塔架頂部的纜索型起重機。
3.0.4
固定式纜索起重機 stationary cable crane
承載索兩端固定於(塔架)地麵基礎上,吊鈎隻有兩個運動方嚮的纜索起重機。兩個運動方嚮,即升降和左右移動。
3.0.5
平移式纜索起重機 parallelly travelling cable crane
承載索兩端塔架在兩側平行的軌道上運行,可以實現重物在立體空間三個方嚮的運動的纜索起重機。
3.0.6
輻射式纜索起重機 radial cable crane
一端塔架固定,另一端颱車組或塔架在弧形軌道上運行,可以實現三個方嚮的運動的纜索起重機。
3.0.7
擺塔式纜索起重機 cable crane with swinging leg
塔架能在垂直於跨度方嚮擺動一定幅度的纜索起重機。
3.0.8
跨距 span
承載索兩端懸掛支鉸點的水平距離。
3.0.9
額定起重量 rated littng capacity
在額定起升速度下允許吊起的重物(含可分吊具)的質量的總和。
3.0.10
最大垂度 max sag
起吊額定載荷位於跨中時,承載索與兩鉸點連綫中點之間實際下垂的垂直距離。
3.0.11
揚程 hoisting height
吊鈎起升最高點與下降最低點之間的高差。
3.0.12
支索器(承馬) rope carrier
懸掛在承載索上,支托起升索、牽引索和支索器索(承馬索)的部件。
3.0.13
主車 machine car
裝有大車行走機構,能在軌道上行走並在其上設置有起升機構、牽引機構、前垂直颱車、後垂直颱車、水平颱車、電氣主要設備、承載索拉闆裝置、天輪裝置等的車架。
3.0.14
主塔 machine tower
為瞭提高承載索鉸點高度而在主車架上加設塔形構架,由塔架結構組成的颱車架,放置起升機構、牽引機構、前垂直颱車、後垂直颱車、水平颱車、電氣主要設備、承載索拉闆裝置、天輪裝置等。
……
前言/序言
圖書簡介: 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DL/T 5266-2011):水電水利工程纜索起重機安全操作規程 [Safety Rules of Operation for Cable Crane of Hydropower & Water Engineering] 【注:此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上述標準所涵蓋的任何技術細節或安全操作規範。】 聚焦水利工程的非起重技術領域:現代水工結構設計與材料創新 本書並非關於水電水利工程中纜索起重機的具體操作規程,而是深入探討支撐現代大型水利樞紐建設與運行的結構設計理論、新型材料應用以及長期運行監測技術的綜閤性專著。本書旨在為水利工程師、結構設計師以及材料科研人員提供一個超越單一機械操作層麵的宏觀視野。 第一部分:先進水工結構受力分析與優化設計 本部分內容集中於如何通過先進的計算模型和設計理念,提升大跨度泄洪設施、高麵闆堆石壩以及復雜地下廠房的結構安全性與經濟性。 1. 復雜荷載耦閤下的結構響應分析: 重點研究水工建築物在遭遇極端氣候事件(如超標準洪水、強地震、冰凍融化循環)時,結構體係所承受的復雜荷載耦閤效應。內容涉及非綫性有限元分析(FEA)在評估混凝土裂縫擴展、岩體結構變形以及水工建築物與基岩相互作用方麵的應用。探討瞭如何建立更貼近實際工況的邊界條件和本構模型,尤其關注水壓力、溫應力、地震動輸入與庫水位變化的動態耦閤作用。 2. 大跨度溢洪道與導流工程的結構創新: 深入剖析弧形壩、重力壩以及非常規泄洪洞的結構體係。討論瞭如何利用預應力技術、後張拉技術優化混凝土結構的抗拉性能,有效控製裂縫的齣現和擴展。內容詳述瞭高拱壩的精確幾何設計、應力平衡分析,以及在復雜地質條件(如溶洞、斷層帶)下,如何通過結構布置和基礎處理來確保整體結構的穩定性。 3. 水電站廠房與引水係統的抗震設計策略: 鑒於水電站作為關鍵基礎設施的戰略地位,本章詳述瞭針對不同設防等級的廠房結構抗震設計方法。內容涵蓋瞭設備基礎的隔震與消能減震技術,水電站地下洞室的開挖支護與永久襯砌設計,以及壓力鋼管、調壓井等附屬設施在地震作用下的動力響應分析。探討瞭基於性能化設計的理念,明確不同結構部件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預期行為。 第二部分:高性能水工材料的研發與應用 本部分緻力於介紹和評估應用於水利工程的最新一代結構材料,關注其耐久性、施工適應性及長期性能。 1. 高性能混凝土(HPC)在水工結構中的應用: 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優化配閤比設計,研發具有超高強度、低滲透性、優異抗凍融性能和抗衝磨性能的新型混凝土。內容包括超高強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在關鍵受力部位的應用潛力,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選擇、攪拌工藝控製以及現場澆築和養護技術。特彆關注瞭混凝土的長期水化熱控製和收縮應力管理。 2. 智能與自修復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前沿探索: 探討瞭將現代材料科學引入水利工程的最新趨勢。內容包括: 自修復材料: 引入微膠囊技術或細菌誘導的鈣化機製,旨在使混凝土結構在微小裂縫産生初期即可實現自動修復,從而提高結構的自愈閤能力和服役壽命。 功能性混凝土: 研究摻入導電或壓電材料的混凝土,使其具備結構健康監測(SHM)的基礎傳感功能,用於實時感知內部應變和損傷。 高耐久性金屬材料: 針對水輪機蝸殼、球閥、泄洪閘門等關鍵金屬部件,分析瞭新型不銹鋼閤金、耐磨損和抗衝蝕塗層的開發與應用,以應對復雜水流環境的腐蝕和衝蝕問題。 3. 新型岩體加固與結構界麵處理技術: 聚焦於結構與地基的連接界麵。內容包括對新型高強度灌漿料的研發,用於處理復雜岩溶地基和斷層破碎帶。探討瞭新型錨固技術(如自進式錨杆、組閤式錨索)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數值模擬優化錨固長度和注漿壓力,確保結構與基岩的有效荷載傳遞和整體性。 第三部分:水工建築物長期服役狀態監測與評估 本部分轉嚮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後的管理與維護,特彆是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保障其長期安全穩定運行。 1. 結構健康監測(SHM)係統的集成與數據解析: 詳細闡述瞭將光縴光柵傳感器、應變計、滲壓計等嵌入式傳感器網絡集成到大壩、溢洪道和壓力隧洞中的具體方案。重點分析瞭海量監測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和可視化技術。內容側重於如何從復雜的環境噪聲中提取齣與結構健康狀態相關的關鍵信息,識彆異常模式和潛在故障前兆。 2. 風險評估與壽命預測模型: 基於長期的運行數據和材料老化模型,介紹如何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框架。內容包括概率極限狀態設計(PLSM)在既有結構安全評估中的應用,以及基於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AI)算法的結構性能衰減預測模型。這有助於製定科學的、具有前瞻性的維護和加固決策。 3. 現代化水工設施的運行與安全管理: 討論瞭如何將數字化模型(如BIM/CIM技術)應用於現有水工資産的管理,實現從設計、施工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信息貫通。內容還涵蓋瞭應急響應預案的製定、高風險部位的定期巡檢技術(如無人機檢測、聲發射技術),以及如何根據監測結果適時調整運行調度策略,以降低水利工程的運行風險。 本書特點: 本書集閤瞭當代水利工程領域在結構力學、材料科學和信息工程交叉融閤的前沿研究成果,為讀者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麵嚮未來的水工結構設計與管理方法論,是構建高標準、長壽命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