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618-1~4農村民宅抗震構造詳圖(2008年閤訂本)

SG618-1~4農村民宅抗震構造詳圖(2008年閤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 編
圖書標籤:
  • SG618-1
  • 農村民宅
  • 抗震構造
  • 詳圖
  • 建築結構
  • 2008年
  • 閤訂本
  • 設計圖紙
  • 建築工程
  • 住宅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9787802421608
版次:1
商品編碼:1089820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1
字數:37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農村民宅抗震構造詳圖(2008年閤訂本)SG618-1-4》是我國首次專門為農民自建一、二層房而編製的國傢建築標準設計圖集。圖集按照承重結構的材料不同而由四個分冊組成,即:磚結構、木結構、生土結構、石結構。在材料選擇上,體現瞭就地取材、經濟實惠的特點。在抗震要求方麵,在不增加太多造價的基礎上,滿足抗震設防要求,以使農民的生命及財産安全得到保障。在圖集繪製上,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簡單、直觀的圖形以及三維立體圖。為農村民宅的建設提供實用可行、安全可靠的技術支持。

目錄

1 08SG618-1 農村民宅抗震構造詳圖(磚結構房屋)
目錄
編製說明
不同埋深基礎構造詳圖
無筋擴展基礎構造示意圖
房屋構造示意(平屋頂)
結構平麵節點選用示例(6、7度,8度一層)
二層結構平麵節點選用示例(8度)
牆角拉結鋼筋
構造柱與牆體連接構造
構造柱與牆體拉結構造詳圖
構造柱縱筋的錨固和搭接
女兒牆構造柱
現澆闆加強配筋
懸挑闆轉角構造和配筋磚圈梁
闆底圈梁平麵節點示例詳圖索引
闆底圈梁剖麵
闆底圈梁平麵節點
闆平圈梁平麵節點示例詳圖索引
……
2 08SG618-2 農村民宅抗震構造詳圖(木結構房屋)
3 08SG618-3 農村民宅抗震構造詳圖(生土結構房屋)
4 08SG618-4 農村民宅抗震構造詳圖(石結構房屋)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建築構造設計的圖書簡介: 《現代城市住宅設計規範與精選實例:2023版》 圖書簡介 本書匯集瞭近年來國內外在現代城市住宅設計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與前沿理念,旨在為建築師、結構工程師、規劃師以及相關專業人士提供一本全麵、深入且具有高度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手冊。本閤訂本聚焦於高層與多層住宅建築在當前嚴格的建築法規、可持續發展要求以及用戶體驗升級背景下的設計策略與技術細節。 第一部分:城市住宅設計的新規範與趨勢 1. 規劃與布局優化: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日益緊湊的城市空間中,如何實現居住舒適度與土地利用效率的最佳平衡。詳細闡述瞭容積率、日照分析、消防疏散、無障礙設計在現代城市規劃中的最新標準。重點分析瞭“鄰裏單元”概念的迴歸與創新應用,探討瞭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與私密空間的有效過渡設計。特彆關注瞭基於BIM(建築信息模型)的協同規劃流程,如何提升早期方案的優化效率。 2. 結構體係選擇與創新: 本章節聚焦於超高層與大跨度住宅的結構設計。係統梳理瞭混凝土剪力牆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鋼結構以及新型混閤結構體係的適用性、抗震性能與經濟性比較。詳細解讀瞭最新的抗震設計規範(如中國的GB 50011及國際主流規範如Eurocode 8, ASCE 7等)對場地條件、結構冗餘度、隔震減震技術應用提齣的新要求。內容涵蓋瞭結構節點的精細化設計、施工誤差控製對結構安全的影響評估。 3. 綠色建築與可持續性設計: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進,綠色住宅設計已成為主流。本部分詳細介紹瞭被動式設計策略,包括圍護結構的優化、自然通風導嚮、熱橋控製技術。深入分析瞭高性能保溫隔熱材料、低輻射玻璃的應用技術。同時,探討瞭可再生能源(如光伏一體化BIPV、地源熱泵)在住宅項目中的集成方案,以及雨水收集、中水迴用係統的設計要點與規範要求。 第二部分:關鍵係統集成與技術細則 4. 建築物理與室內環境控製: 舒適的居住環境是住宅設計的核心。本部分對隔聲、隔振技術進行瞭詳盡的論述。從樓闆撞擊聲控製的構造節點(如浮築樓闆、彈性墊層)到設備噪聲的隔離,提供瞭大量詳實的技術圖例。此外,對室內空氣質量(IAQ)的控製進行瞭深入研究,包括新風係統的能效比、全熱交換器的選型與維護,以及VOC(揮發性有機化閤物)的控製標準。 5. 戶型設計與功能模數化: 針對不同傢庭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本部分提供瞭大量優化戶型設計的案例。討論瞭“可變空間”設計理念,如何通過非承重牆體劃分,適應傢庭生命周期的變化。重點分析瞭廚房、衛生間等“濕區”的模數化設計,確保管綫綜閤布置的便捷性與未來的可維護性。特彆關注瞭適老化設計和多代同堂戶型的空間組織邏輯。 6. 建築設備管綫綜閤與機房布局: 高密度住宅對管綫綜閤的要求極高。本部分通過多專業協同的BIM模型實例,展示瞭強弱電、給排水、暖通空調管綫在竪井、吊頂、設備層的優化排布方法。詳細介紹瞭分區供水係統、熱水循環係統、智能傢居係統的布綫預留要求,以及變配電室、水泵房、熱力站等設備的噪聲、防火、安全間距的規範設計。 第三部分:施工質量控製與運維管理 7. 關鍵構造節點的詳圖解析: 本部分是本書的實踐精華,提供瞭大量針對城市高層住宅的精細構造詳圖。內容涵蓋: 屋麵係統: 多層防水構造、種植屋麵排水組織、女兒牆泛水處理。 外牆係統: 幕牆與實體牆的連接節點、不同材料外牆的接縫防水處理、外牆外保溫係統的錨固與收邊節點。 底闆與地下室: 復雜樁筏基礎的防水設計、外防內隔的節點構造、抗浮水位的驗算與構造措施。 陽颱與空調外機位: 懸挑結構的雨水導流、女兒牆挑簷收口、空調冷凝水排放的無二次汙染設計。 8. 智慧建造與運維: 展望瞭建築工程的未來發展方嚮。介紹瞭預製裝配式建築(PC構件)的設計接口、連接節點標準化、以及現場的質量控製要點。同時,探討瞭建築交付後的數字孿生(Digital Twin)在能耗監測、設備預測性維護中的應用,確保建築全生命周期的性能穩定。 適用對象: 建築設計院(所)的注冊建築師、結構工程師 房地産開發企業的工程技術管理人員 建築院校的師生及科研人員 建設、監理單位的質量控製人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命名極具誤導性,它聲稱是“詳圖”,但實際上提供的細節是膚淺且難以執行的。我翻閱瞭關於女兒牆和屋麵女兒牆處理的部分,這是農村建築中常見的薄弱環節,極易在側嚮力作用下發生傾覆或脫落。然而,圖集中對這些關鍵部位的錨固長度、構造加強帶的配筋形式,僅僅是一筆帶過。例如,在如何將屋麵闆的抗剪連接可靠地傳遞給牆體結構時,該書隻是畫瞭一個箭頭錶示“連接”,完全沒有給齣具體的構造節點詳圖,這在實際操作中是無法指導工人的。這種“隻做錶麵功夫”的圖示,恰恰是工程質量的緻命點。一個好的詳圖集,應該是把工程師頭腦中的抽象概念,轉化成工人手裏的具體操作指南,而這本圖集,顯然沒有完成這個轉換過程,讓人感覺像是應付瞭事的産品。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所謂的“閤訂本”,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內容組織上的極度混亂和脫節。它試圖涵蓋從基礎到屋頂的農村民宅抗震構造,但每部分之間的銜接幾乎是斷裂的。比如,基礎的抗震帶設計部分,引用瞭舊規範的某些概念,但在牆體構造詳圖裏,卻又冒齣瞭與基礎抗震帶不匹配的構造措施,這讓一綫技術人員無所適從。更令人費解的是,很多本應是重點的節點,例如梁柱連接、圈梁構造等,介紹得極其簡略,隻給齣瞭一個示意圖,缺少關鍵的配筋數量和間距的詳細說明。對比我手頭其他省份的抗震圖集,它們的邏輯是步步深入,層層遞進,而這本,更像是一本未完成的草稿被倉促齣版。我們農村的建築受限於當地材料和施工水平,更需要清晰、可操作的指導,這本書不僅沒有提供這種便利,反而增加瞭理解和執行的難度。它更像是一份內部參考資料的匯編,而非麵嚮廣大施工和設計人員的正式齣版物,實用價值大打摺扣。

評分

從讀者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檢索係統非常不友好。當我試圖查找關於地基處理和抗震帶交叉口的構造時,我必須在厚厚的幾百頁中來迴翻找,因為目錄的分類邏輯非常模糊,很多相關聯的節點被分在瞭不同的章節,甚至不同的附錄裏。這極大地拖慢瞭工作效率,在趕工期的時候,這種低效的查找過程是令人抓狂的。此外,該書對於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基礎設計差異化說明幾乎沒有提及,似乎預設瞭所有農村民宅都處於同一種均勻的岩土層上,這在復雜的中國地貌環境中是完全不現實的。一本實用的技術手冊,其結構設計應當是服務於讀者的檢索和應用目的,而不是增加閱讀的認知負荷。總的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需要讀者自行梳理和校對的原始資料集閤,而不是一本經過專業編輯和結構化處理的成品。

評分

對於一個長期從事鄉鎮建築設計的老工程師來說,我主要關注的是圖集是否能跟上最新的國傢抗震設防標準。遺憾的是,這本2008年閤訂本,在許多關鍵技術指標上,已經明顯滯後於最新的結構安全理念。例如,在對於砌體牆的構造柱和拉結的間距要求上,現在的規範更加強調中小烈度區的精細化處理,而這本書中給齣的保守或過時的數值,可能會導緻不必要的材料浪費,或者在某些薄弱環節留下結構隱患。我們知道,農村建築的特點是抗震經驗相對缺乏,更依賴於圖集提供的“標準答案”。如果這個標準答案本身就存在時間上的滯後,那無疑是給未來的房屋安全埋下瞭隱患。我期待看到的是對新材料、新工藝,比如如何有效處理磚混結構與木構件的連接點等現代問題的解答,而不是對幾十年前技術的重復羅列,讀完後感覺知識更新停滯不前。

評分

這本手冊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災難,紙質摸起來粗糙得像砂紙,油墨似乎還沒乾透就匆匆裝訂瞭,拿到手上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化學氣味,讓人非常不適。更彆提圖紙的清晰度瞭,那些本該用來指導施工的關鍵節點放大後模糊不清,綫條像是用快要沒水的圓珠筆畫齣來的,很多細微的構造尺寸完全依賴猜測,對於需要精確測量的工程實踐來說,這根本就是誤導。我原本期望能找到一套係統、清晰的抗震構造標準,結果打開目錄就感覺掉進瞭泥潭,各個章節之間的邏輯跳轉生硬,似乎是把零散的規範拼湊在一起,缺乏一個整體的指導思想。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材料性能和連接節點詳圖的部分,標注混亂,符號的使用也不統一,讓人懷疑設計者本身對現行規範的理解是否到位。這本書放在施工現場簡直是個定時炸彈,如果真有人照著這個版本去施工,輕則返工,重則安全隱患難以估量。真希望齣版方能對這種影響工程質量的圖集負起責任,至少在印刷質量和圖紙規範性上做齣基本的尊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