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SG616混凝土砌块系列块型

05SG616混凝土砌块系列块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砌块
  • 砌块
  • 建筑材料
  • 砌体工程
  • 结构砌块
  • SG616
  • 05SG616
  • 混凝土
  • 建筑构造
  • 块型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823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84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
字数: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05SG616混凝土砌块系列块型》主要内容包括:砌块局部尺寸构造示意、加腋锥式肋块型详图(一)-(二)、局部肋加腋式块型详图(一)-(二)、锥式肋块型详图(一)~(二)、90厚锥式肋块型详图(一)-(二)、90厚系列块型(一)-(二)等。

目录

说明
砌块局部尺寸构造示意
加腋锥式肋块型详图(一)~(二)
局部肋加腋式块型详图(一)~(二)
锥式肋块型详图(一)~(二)
90厚锥式肋块型详图(一)~(二)
90厚系列块型(一)~(二)
90厚装饰混凝土系列块型
120厚系列块型
140厚系列块型
190厚单排孔系列块型(一)~(四)
190厚装饰混凝土系列块型
190厚双排孔系列块型
240/290厚多排孔系列块型(一)~(二)
240/290厚单排孔系列块型(一)~(三)
连锁砌块系列块型
保温砌块系列块型A(一)~(二)
保温砌块系列块型B(一)~(二)
吸音砌块系列块型
窗台块、女儿墙压顶块块型
柱砌块系列块型
过梁砌块及Rc预制过梁
挡土墙系列块型
市政构筑物模块块型
竖线条装饰砌块系列块型
附录
《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精选》 本书导读:构建坚实可靠的现代建筑基石 本书汇集了当代建筑工程领域中,最为核心、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要点。我们深知,建筑的生命力源于其结构的安全与耐久。因此,本书并非对单一材料或构件的深入剖析,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宏观而系统的框架,指导工程师、设计师及项目管理人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工程实践中,实现设计意图与现场施工的完美结合。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设计到主体结构、从传统材料到新型复合体系的各个关键环节,强调规范的理解、标准的遵循以及创新的应用。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能够构建起一套严谨的、符合国家和国际主流标准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思维体系,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与规范解读 本部分深入解析了现代结构设计所依据的力学基础和设计哲学,重点聚焦于如何准确地将理论转化为安全可行的工程实践。 第一章:结构设计理论前沿与基本假设 本章详细阐述了结构设计中的极限状态设计法(LSD)的核心思想,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判定标准。我们探讨了荷载的分类(恒载、活载、风荷载、雪载、地震作用)及其取值方法,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建筑和高耸结构,如何应用荷载效应组合原理,以求得最不利的计算工况。 材料本构关系:不同材料(钢材、混凝土、砌体)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力学响应模型,包括弹塑性分析的基础。 结构稳定性分析:侧向刚度、整体稳定性,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中,如何通过合理的平面布置和核心筒/剪力墙的设计来抵抗倾覆力矩。 施工阶段的荷载控制:强调施工过程中临时支撑、模板荷载对结构早期强度和变形的影响,这是许多工程事故的隐患源头。 第二章:国家及行业核心设计规范精要 本章摒弃了对全套规范条文的堆砌,而是提炼出设计人员必须深刻理解和严格遵守的“红线”条款。 抗震设计通则:详述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特征周期确定、场地类别划分以及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重点分析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阐述了不同抗震等级下构造措施的差异化要求。 结构可靠度理论应用:如何使用分项系数和分部系数来量化和控制结构风险,确保工程具有足够的设计可靠度水平。 规范的迭代与更新:分析了近几年重要规范修订的背景和主要变化点,帮助读者及时更新知识体系,避免因使用“过时”规范导致的合规性问题。 --- 第二部分:主体结构构件的深化设计与构造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构件的工程细节相结合,是连接设计图纸与现场施工的关键桥梁。 第三章:钢筋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本章聚焦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出现的构件:梁、板、柱和剪力墙。 配筋详图的艺术:不仅关注截面承载力的满足,更注重配筋的合理布置、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的精确计算和构造加强。讨论了箍筋加密区、梁柱节点核心区配筋的特殊要求。 后张预应力技术应用:对于大跨度结构,本章详细介绍了预应力筋体的布置、张拉顺序、孔道灌浆的质量控制要点,以及预应力损失的精确估算。 现浇与预制构件的衔接:针对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与现场结构之间的连接节点,讨论了高强度灌浆套筒、焊接连接板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第四章:钢结构与组合结构体系 针对工业厂房、大型公共建筑中日益普及的钢结构,本章提供了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指引。 连接节点的抗剪与抗弯设计:深入分析了刚性连接(螺栓球、全熔透焊缝)和半刚性连接的设计原则,特别强调了焊缝质量等级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 防火与防腐蚀构造:钢结构区别于混凝土结构的关键在于其对高温和环境侵蚀的敏感性。本章详细介绍了防火封堵、耐火极限的计算,以及不同环境下的防腐涂层体系选择与涂装工艺控制。 组合结构中的相互作用: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梁、叠合楼板的界面粘结性能、剪力连接件的设计及其对整体受力的贡献,确保组合体系的协同工作。 --- 第三部分: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 基础是建筑的“根”,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命运。本部分着重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设计与施工。 第五章:地基勘察报告的解读与应用 本章强调,优秀的设计始于对地勘报告的透彻理解,而非简单套用 SPT 值的表面数据。 土层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如何根据勘察报告中的标准贯入数、侧限压缩试验结果,推算出在不同荷载增量下的沉降量,并进行分阶段沉降预测。 不良地质的识别与对策:针对软土地基、膨胀土、岩溶地貌等复杂情况,详细阐述了换填、真空预压、深层搅拌(DCM)等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施工流程及后期的固结监测指标。 第六章:深基与特种基础设计 本章针对城市中心高密度区域常见的深基坑工程和重型设备基础。 深基坑支护设计:系统介绍了排桩、地下连续墙(SMW 工法)、拉锚和内支撑体系的受力分析,以及基坑监测的报警阈值设定。强调地下水控制对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决定性作用。 桩基础承载力与施工控制:区分了静载试验和动测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适用场景。重点讨论了摩擦桩与端承桩的受力差异,以及在缩尺桩试验中的经验修正方法。 对相邻结构的影响评估:在基坑开挖和后注浆过程中,如何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评估对周边既有建筑的沉降和倾斜影响,并制定预防措施。 --- 第四部分:施工质量控制与工程验收 结构工程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其建造的质量上。本部分旨在提升工程的现场管理和质量把控水平。 第七章: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的工艺控制 混凝土浇筑环节是影响结构耐久性和强度的最关键工序之一。 配合比的现场控制:从实验室配合比到施工配合比的换算,水灰比的精确控制,对坍落度、含气量、凝结时间的全过程监控。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针对厚大截面,详细介绍电热法、通水养护法等控温技术,确保内外温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防止开裂。 试块留置与强度评定:规范的试块制作、标准养护与强度报告的解读,以及如何进行换算强度评定和结构验收。 第八章:结构工程的隐蔽验收与竣工归档 隐蔽工程的验收是决定工程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关卡”。 关键节点验收标准: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搭接长度、预埋件位置、防腐涂层附着力等关键指标进行抽检和记录。 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超声波探伤(UT)、电磁声检测(Lamb Wave)等技术在焊缝和结构内部质量评估中的应用指南。 竣工资料的系统化:如何整理结构计算书、施工日志、原材料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形成完整、可追溯的结构工程档案,为后续的运营维护提供坚实依据。 ---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精选》致力于成为结构工程师案头常备的实用工具书和进阶学习指南。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确保每一座建筑都能在安全、经济、美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可靠的结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待这本图集,它在信息架构上存在严重的不足。现代的设计流程是高度数字化的,我们期望图集能够提供可编辑的、参数化的模型信息,至少在标准构件的尺寸和材料参数上有清晰的元数据标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只是一个静态的参考资料库,缺乏与BIM流程的有效对接能力。例如,如果我想快速计算出使用特定规格砌块砌筑100米长、3米高的墙体所需的砂浆用量和砌块总量,我需要依靠大量的查表和手动计算,而图集本身并没有提供简化的计算模型或推荐的损耗率范围。这种信息传递的低效性,极大地拖慢了前期工程量的预估速度和材料采购的精确性。总而言之,它未能跟上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步伐,更像是一个历史遗留的纸质文档,而非面向未来的工程标准。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购买这本《05SG616混凝土砌块系列块型》的,他告诉我这是“必备参考书”。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让人一言难尽。首先,图例的清晰度和表达逻辑简直是一场灾难。有些看似简单的连接节点,由于尺寸标注的混乱和视图角度的选取不当,我需要反复揣摩好几遍才能勉强理解设计意图。更令人沮丧的是,它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跨专业协作的需求。在砌筑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部分,仅仅是粗略地画出了一个钢筋锚固点,对于钢筋的间距、保护层厚度等关键参数,完全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范围,仿佛这是由结构工程师和砌体工匠自行决定的事情。在实际施工中,这种模糊地带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本好的图集,应该能够充当沟通的桥梁,而不是制造新的理解障碍。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能让工人在现场看一眼图纸就能准确无误操作的直观性,而这本书离那个标准还相差甚远。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不同规格的混凝土砌块在处理复杂转角和洞口包边时的标准化做法。在我的经验里,这些边角处理恰恰是决定墙体最终外观和气密性的关键所在。翻阅05SG616,我发现它对标准墙体部分的构造描绘得一丝不苟,甚至有些地方显得冗余,但一涉及到“非直线”的几何变化,内容就骤然缩水了。例如,处理135度或45度角的砌筑方法,图集中只提供了一种非常基础的、可能只适用于理论平面的方法,完全没有提及在现场切割、配浆或使用特定异形块来保证砌缝垂直度和密实性的技术要点。这使得我不得不回到施工规范中去寻找零散的规定,然后自行“反推”出一种可行的构造。一本图集如果不能在处理这些“例外情况”时提供坚实的指导,那么它的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它似乎更偏向于服务于规范的初学者,而不是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

评分

我对建筑材料这块一直比较挑剔,尤其是涉及到承重结构的关键部分。拿到这本05SG616图集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细节深度和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兼容性。坦白讲,内容显得有些陈旧,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从几十年前的图纸上扫描下来,稍作排版就拿出来售卖了。我需要知道的是,在当前追求绿色建筑和高性能围护结构的趋势下,这些传统的混凝土砌块在吸音、防火极限,以及最重要的——长期耐久性方面,与新型轻质砌块相比有何优势或劣势。图集中对这些性能指标的阐述极其模糊,充斥着大量的通用性描述,缺乏可量化的工程数据支撑。这对于一个需要向甲方和质监部门提供详实技术论证的工程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读完一遍后,我感觉更像是回顾了一次基础材料学课程,而不是获得了一份可以立刻投入到高标准工程设计中的技术手册。如果能增加对不同配比混凝土砌块的力学性能变化曲线,或者增加一些关键节点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云图,那就实用太多了。

评分

这本《05SG616混凝土砌块系列块型》的图集,说实话,我对它抱有挺大的期待,毕竟涉及到工程建设中的基础材料,规范性是第一位的。我最近在负责一个旧城改造项目,对各种砌块的适用性和施工工艺有很深入的研究需求。遗憾的是,我翻阅了几乎所有关于砌块的文献,却发现这本号称“系列块型”的图集,在实际应用层面的信息量极其有限。它似乎更侧重于展示标准化的几何尺寸和一些基础的构造节点,对于复杂结构,比如在高烈度地震区或者需要特殊保温隔热性能的墙体设计时,如何巧妙地选用和组合这些标准块型,缺乏足够详尽的指导。我特别希望看到一些包含实际案例分析的章节,哪怕是模拟工况下的性能对比测试数据也好,这样能让设计人员在面对非标准化的现场条件时,能够找到更灵活的解决方案。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本纯粹的“零件目录”,而不是一本“设计工具箱”。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有哪些块”,更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个块,以及如何与其他构件完美结合”。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方面加强,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构造详图和材料性能的交叉索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